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对资源配置起基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这一部署,对于加快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各项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发挥市场作用的要求标志着市场配置资源已进入制度化的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经济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运...全部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这一部署,对于加快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各项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发挥市场作用的要求标志着市场配置资源已进入制度化的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经济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党的十四大以来的15年,我们沿着这个方向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实现了由国家计划配置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的转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日益充分的发挥,对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集中表现在计划体制、投资体制、全要素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发展上。
在计划体制上,摒弃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传统计划体制模式,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经营决策权下放给企业、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由他们根据市场的需求独立作出决定,并承担相应的盈亏责任。
纳入国家计划管理的产品,由最高时的100多种减少到只对少量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产品实行一定的战略储备,取消了对产品的计划分配。这一根本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一举解决了困扰我国多年的商品匮乏、供求脱节问题,证明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实现生产要素在各个生产部门间的分配,比起由计划部门分配生产要素,能够更好地在各个部门间按照社会需求分配社会劳动,实现供需协调,有利于经济发展。
在投资体制上,实现了投资主体由政府向企业的转变。政府直接掌握的投资由最高时控制全部扩大再生产投资降低到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左右。目前政府只掌握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用于建设的国债资金。
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左右的建设项目,中央政府只对一定规模以上项目的环境影响和是否符合国家产业布局规划作出评价,并决定是否允许其建设,做到了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风险,改变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投资项目责权分离的状况,从而大大减少了投资决策失误,缩短了建设周期,提高了投资效益。
在发展全要素市场上,重点推进了劳动力、技术、土地和矿产资源市场化进程。劳动力由国家统一分配调动改变为通过劳动力市场实行供需双方直接见面、双向选择,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特别是把原来固守在土地上的2亿多农民吸引到第二、第三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支撑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技术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调动了技术研发投入的积极性,长期存在的技术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土地由无偿供给改变为通过市场的招拍挂来优化配置,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
矿产资源的有偿开发利用,增强了地质勘探能力,促进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价格形成机制上,由国家定价的商品种类逐步减少,以至最终取消了国家定价,只对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实行指导价,对主要粮食品种的国家收购实行保护价,通过吞吐调节平抑市场价格。
这就使市场价格成为反映供求关系的信号,生产经营者依据价格信号自主决策,从而既满足了市场供应,又增加了花色品种,形成了各类商品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局面。
回顾改革历程,我国能够从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转变为目前的应有尽有,基本满足13亿人口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不能不说是市场配置资源这一制度性安排呼唤出了神奇的力量。
尽管在资源配置中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事实充分证明,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是完全正确的。
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曾说过,“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今后13年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就是要求我们总结29年来改革的成功经验,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从而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制度化的前提条件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国内外的事实证明,市场作用的有效性与其完善程度成正比,而市场作用的有效性又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一,要继续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市场的统一是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条件。统一市场的覆盖范围有多大,先进的生产力就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取代落后的生产力。
欧盟十几个国家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就是其成员国看到了统一的大市场所带来的好处。在统一的大市场内,先进的技术和资本流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流向发达地区,这是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根本途径。
近几年,我国中部地区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其重要原因在于中部地区吸纳了东部地区的投资,积极承接了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大批到沿海地区打工,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大量进入中西部,对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事实证明,那种搞地区保护、封锁市场的做法是缺乏远见、保护落后的行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格格不入。各个地区都应当把撤除市场藩篱、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作为加快本地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
第二,要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67%。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达25%,超过美国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真正称得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在当前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已达到相当高水平的基础上,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应当是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通过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支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重点吸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投资,鼓励外商投资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
要重视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安全问题,防范国际经济波动特别是短期投机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第三,健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这是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抓紧“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努力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原因在于其价格构成中没有全部反映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损害成本,助长了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影响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财税、信贷、项目审批等各项政策上,要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准入难、融资难等问题。
在工程建设、政府采购中,要认真推行招标投标制。鼓励先进企业兼并落后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使先进企业得到充分发展。
第四,要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市场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
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其价值,企业的个别劳动才能转变为被消费者承认的社会劳动。有没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决定着市场的选择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决定着生产质优价廉产品的企业能否得到应有的回报,决定着消费者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
多年来,我们不断整顿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市场秩序仍不能令广大群众满意,必须继续努力。当前应把整顿市场秩序的重点放在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上,通过建立农产品标识制度、原产地可追溯制度、质量检验制度,把不合格产品逐出市场。
要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加大执法力度,发挥市场中介组织在维护市场秩序中的作用。
在我国历史上,自然经济曾长期居于主体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又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始终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我们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只有十几年时间,在完善市场体系方面的任务相当繁重。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地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前进,不断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健全金融市场是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制度化的关键所在
在技术、资本、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生产要素市场中,资本的流动居于龙头地位,资本流向哪里,其他生产要素就会随之向哪里集聚。
因此,所谓市场配置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掌握资本或资金配置权力的各类行为主体来进行的。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资本市场为主体、包括货币市场与保险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为依托的庞大的金融产业,成为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
发达国家正是凭借这种强大的虚拟经济,逼迫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以其金融资本吸吮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的利润,甚至通过制造金融风波、控制经济命脉,达到巧取豪夺的目的。国际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剪羊毛”。
十几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继爆发的金融危机就是证明。所以,从制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市场建设,壮大金融产业,形成完善、高效、安全的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一是金融产业相对于实体经济明显滞后。我国已有200多种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于世界首位,成为“世界工厂”,但金融产业的规模总体上仍然较小,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直接制约着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二是直接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明显滞后。去年资本市场融资与银行贷款之比为18∶82,而发达国家一般为70∶30,这就导致金融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三是直接融资中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于股票市场明显滞后。
去年股票市场融资与债券市场融资之比为85∶15,而发达国家一般为30∶70,债券市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四是银行结构中中小银行的发展与大银行相比明显滞后。由于中小银行所占比例过低,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如美国有2万多家地区性中小银行,主要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我国目前的银行结构如同只有主动脉而缺乏毛细血管,因此不能把金融血液通畅地输送到小型、微型经营主体,这也是民间借贷长期存在、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
五是保险市场发展相对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明显滞后。去年我国保费收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而全球平均水平为8%,美国为13%。保险基金投资渠道不畅,保值增值困难。
针对金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我们要按照这一要求,通过加快改革推动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目前大部分金融领域已对外资开放的情况下,对内资应当加快开放步伐。
只有允许社会资金进入金融领域,才能迅速发展壮大金融产业,增强金融领域抗御国际风险的能力。
要尽快把我国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发展资本市场,一是可以形成对企业的优选机制,使优秀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是有利于使更多的人拥有投资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三是能够减轻银行压力,分散金融风险。要扩大优质企业上市规模,增加股市供给,满足投资者需求。要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工程可通过发行建设债券筹集资金。
要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展机构投资者,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要调整银行组织结构,在增强大银行竞争力的同时,重视发展区域性的中小银行,放宽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准入,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各类合作性金融组织,满足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需求。
重视发展保险业,提高全社会抗御灾害的能力,拓展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实现增值。
建立发达的金融市场,是从制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需要,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需要,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应真正将其作为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切实抓紧抓好。
国家政策导向是避免市场配置资源盲目性的必要手段
市场配置资源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作用有其盲目性的一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在经济上赶上发达国家,必须实施正确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配套的方针、政策,引导资源配置。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方针、政策等,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在规划的指导下全国上下统一步调、协同动作,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不断完善规划体系,使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全国规划与地区规划、综合性规划与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共同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
年度计划是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由国务院提出并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年度计划,提出经济增长速度、投资总额、财政预算、信贷总额、外汇收支、失业率、物价上涨率和人口增长率等重要指标,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的结果。
所有掌管各种经济杠杆的部门,应围绕实现这些调控目标,努力工作,各负其责。这是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保证。要不断改进年度计划制定方法,提高年度调控目标的科学性和调控手段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是发展中国家实施赶超战略的重要手段。它能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引导资源配置,把具有战略意义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尽快搞上去,以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产业政策要由选择性产业政策向功能性产业政策转变,即由政策确定重点产业、重点地区的差别性政策转向对某种功能实行普惠政策,如适应节能降耗减排的功能要求,目前就应推出鼓励性的产业政策,凡是能达到这些要求的投资项目和经济活动,不分产业、不分地区、不分企业大小、不分内资外资和所有制性质,统统给予政策优惠;凡是达不到相应要求的,一律予以限制。
产业政策的制定还应注重产业政策目标与实现手段的一致性。过去制定的一些产业政策之所以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目标与手段脱节,缺乏有效的协调一致的政策手段。所以,要把制定政策手段作为制定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
“十一五”规划提出建立主体功能区的要求,这是产业政策在空间上的体现。应抓紧制定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及其配套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要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
要更好地运用经济手段包括利率、税率、汇率等引导资源配置,调控经济运行,同时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改进考核指标体系,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有效性。
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同时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发展中国家。
只有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使之制度化,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力、物尽其用,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