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之国库支付中心之部门预算管
财政部预算司、国库司、国库支付中心2004年工作要点
一、丰富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 , 研究提出做 大财政收入蛋糕的政策建议。一是适当压缩国债 资金规模 , 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 , 按照 " 五个统筹 " 和 " 五个倾斜 " 要求 , 加大财政支出结构 调整力度。 二是分析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及构成情 况 , 研究预算外资金有效的管理方式。三是研究加快税 制改革思路和加强非税收入政策 , 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二、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 税机制的决定》 , 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督促各地建 立合理的省以下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和稳定的出口退税 资金来源机制...全部
财政部预算司、国库司、国库支付中心2004年工作要点
一、丰富和完善积极财政政策 , 研究提出做 大财政收入蛋糕的政策建议。一是适当压缩国债 资金规模 , 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国债资金使用方向 , 按照 " 五个统筹 " 和 " 五个倾斜 " 要求 , 加大财政支出结构 调整力度。
二是分析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及构成情 况 , 研究预算外资金有效的管理方式。三是研究加快税 制改革思路和加强非税收入政策 , 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二、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 税机制的决定》 , 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督促各地建 立合理的省以下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和稳定的出口退税 资金来源机制 ; 积极研究推行外贸代理制的财政政策 , 防范区域封锁 ; 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清退累计欠退 税的具体操作办法 ; 密切跟踪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 况、新问题 , 及时研究解决措施 , 完善相关办法 , 努力 支持和扩大外贸出口。
同时 ,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出口 退税机制的决定 , 研究提出解决累计出口欠退税问题 的方案。
三、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 理顺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会同有关部门结合《行政许可法》 的实施和行政改革的深化 , 认真研究按事权划分财权 问题 ; 改进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 , 探索引入激励约束机 制 , 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做大 " 蛋糕 " 和强化支出管理的 积极性 E 研究进一步推动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与完善 的措施 ; 配合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率、东北地 区部分行业增值税转型等改革 , 研究相关财政、税收制 度改革措施。
关注 " 省管县 " 体制和 " 乡财县管乡用 " 办法的进展情况 , 总结经验 , 促进横向交流。
四、贯彻落实 2002 年全国人大常委中央决 算决议和 2002 年度审计工作报告。
接照全国人大 常委会的要求 , 会同审计署对现行中央专项转移支付 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 整合、归并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 研 究提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管理的意见。
五、深化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工作。
一是做好 推进实物费用定额试点的相关工作。 2004 年在 5 个中 央部门进行实物费用定额试点 , 实物费用定额的实施 范围以行政机关用房、车辆作为主要内容 , 在总结试点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 将细化预算编制工作与基本支出 实物费用定额试点工作结合起来 , 逐步完善预算定额 与实物费用定额相结合的定额标准体系。
二是修改和 完善现行中央部门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在总结试点事 业单位定员定额改革经验基础上 , 结合事业单位体制 改革的进展情况 , 研究探讨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改 革问题。三是加强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工作 , 协 助有关司局修改、制定有关财务管理办法。
六、加强项目支出和项目库管理工作。针对 目前项目范围过宽、数量过多的问题 , 在推进项目滚动 管理的同时 , 要进一步加强对 " 前三类支出项目 " 的基 础管理工作。一是修订《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 法 ( 试行 ) 》和《中央本级项目管理规定 ( 试行)》, 严 格按照相关规定 , 对项目库进行进一步清理 ; 二是对专 项业务工作的部门和项目进行明确的界定 , 督促相关 司局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和办法 , 细化对此类项目的 预算管理 ; 三是加强项目遗选、论证与审核等基础性管 理工作 ; 四是加强项目的排序管理 , 首先保障国家已确 定的重点项目 , 然后安排专项业务项目和与财政部协 商需跨年度安排的项目 , 最后按照项目排序安排中央 部门其他项目。
真正建立起三个层次的项目库 , 明确各 自的职责和权限。
七、研究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十六届三 中全会 "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 " 提出要 " 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 。
通过预算绩 效评价体系分析评价财政分配资金的合规性、合理性 和有效性 , 了解财政支出在相关领域、相关行业所起的 作用 , 评价财政支出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以及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为了推进绩效预 算改革 ,2004 年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 一是要求中央 部门在上报 2005 年项目预算时 , 对 2003 年和 2004 年预 算已安排的跨年度项目中选择一部分附报绩效评价材 料 , 作为 2005 年项目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 二是在做好 有关工作的基础上 , 配合部门司选择一些重大支出项 目进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 量化绩效目标 , 明确绩效规 则 , 划清奖惩责任 , 为推进绩效预算打下基础 ; 三是在 总结财政支出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 制定《中央财政绩效 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 积极推进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 立 ,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 为提高财政投资决策水平 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八、积极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 建立科学 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结合前两年调整支出目 级科目的执行情况和中央各部门、部内有关司局反馈 的意见 , 完成制定政府收支分类全面改革方案 , 确立规范完整的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与支出经济分类体 系。
做好相关软件设计、制度调整等改革准备工 作。
九、做好预算外资金 " 收支脱钩 " 管理工作。 一是组织部门司加强对预算外改革试点部门的有关情 况、支出的成本构成等基础性资料的积累、分析工作 , 实事求是地核定收费成本预算 , 从严控制支出水平。
二 是通过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 , 促进事业单位财务体制 改革。
十、进一步加强部门预算的基础性工作和信息化 建设工作。一是建立中央部门基础数据库 , 包括预决算 收支数据、人员情况数据、机动车辆数据等 , 加强中央 部门基本支出预算的分析工作 ; 二是针对现行项目库 管理软件中存在的问题 , 理清软件的需求思路 , 修改完 善项目库运行软件 ; 三是做好预算指标登记管理工作。
《中央财政本级支出预算指标管理办法 ( 试行 ) 》已对预 算司、主体司、部门司在预算指标管理各个阶段的责任 和义务做了明确分工 , 认真落实部内有关司局的责任 , 注意总结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 , 完善有关规定 , 建立起 责权明确、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预算指标管理机制。
四是进一步加强部门预算信息化建设工作。结合 " 金财 工程 " 的建设 , 完善中央部门预算软件系统 , 不断增加 部门预算软件功能 , 形成完整的部门预算报送、审核、 批复、执行、调整和决算软件体系。
加强中央部门预算 管理基础工作 , 进一步修改、完善中央部门预算报表体 系 , 便于部门准确、合理填报。五是进一步研究开发中 央财政收入预测模型 , 提高中央预算的准确性。
十一、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 完善相关制 度办法。
一是全面分析县乡财政困难问题 , 提出化解 对策。收集、整理县乡财政运行情况相关信息 , 广泛征 求地方财政部门和中央有关研究机构的意见 , 形成县 乡财政问题专题报告 p 二是加强对地方财政工作的指 导 , 建立地方政府行为信息收集制度 , 完善中央对地方 政府行为监控体系 , 加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协调 机制 , 推动市、县级部门预算改革 ; 三是关注债务问题 , 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 , 结合我国国情 , 研究债务管 理体系和地方财政担保问题 , 防范财政风险 ; 四是应对 全国范围或部分地区突发自然、政治、社会等影响国家 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 , 会同部内有关司 , 研究制 定《突发事件财政应急预案队五是贯彻落实中央和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 研究设立和调 整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 ; 六是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 2004 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 , 会同部内有关 司 , 研究制定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的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试点办法 ; 七是做好《预算法》修订的前期研究工 作 ; 八是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和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 础上 , 结合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 , 制定《中央部门 预算结余资金管理试行办法》 , 通过对部门结余资金的 规范处理 , 提高中央部门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 提高预算 分配的准确性。
国库司、国库支付中心
一、积极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 一 ) 继续完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
一一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
完善《中央单位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 , 研究 制定《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条例》、《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条 例实施细则》和《财政资金专用支票和汇兑凭证管理办 法》 , 研究推行政府银行卡等先进结算工具 , 研究制定 有关专项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管理办法 , 包括《车 辆购置税交通专项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拨付管理办法》 以及中央二级和二级以下预算单位工资直接支付、中 央对地方专项转移交付资金财政直接支付等方面的管 理办法。
一一完善国库集中收缴管理制度。在重点解决好 非税收入的收入退付问题基础上 , 研究制定《政府非税 收入收缴管理暂行办法》及《非税收入退付管理办法》 等配套办法。
一一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基础制度。
研究修订《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 研究制定代 理银行代理财政业务手续费标准等规定。
( 二 ) 推进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改革实施 工作
一一扩大和深化中央部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 点。
在实施改革试点的 82 个中央部门基础上 , 再增加 60 个左右 , 使总数达到 140 个左右 , 将大多数中央部门纳 入改革试点范围 ; 同时 , 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 , 深化 预算单位级次 , 进一步实现规范化操作。
另外 , 扩大车 购税交通专项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的财政直接拨付改 革。
一一扩大中央部门非税收入收缴改革试点。实施 收入收缴改革的中央部门要在现有 35 个的基础上 , 再 增加 15 个左右 , 使总数达到 50 个左右。
一一加大指导和推进地方实施改革的力度。要求 省一级全部实施改革试点。已经实施改革的省份 , 进一 步扩大改革范围 , 大部分地市级要实施规范的改革 ; 同 时创造条件 , 向县级推进。
研究县及乡镇国库集中收付 制度改革问题。在推进地方支出支付管理改革的同时 , 加大推动地方实施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的力度。适时召 开全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会议。
( 三 ) 进一步加强国库集中收付信息系统建设围绕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要求和 " 金财 工程 " 的总体规划 ,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 共 同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
一一继续推进与部门、银行及收入征收机关的联 网工作 , 为 " 财、税、库、行、部门 " 的全面联网打下 重要基础。
一一研究整合国库管理内部子系统 , 继续完善支 付系统功能 , 实现用款计划系统与支付系统的集成 , 研 究总预算会计和财政决算系统的改造等。
一一全面推进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和非税收入收缴 管理系统建设。
在全国推行集中支付系统 , 组织开发并 推广非税收入收缴系统 , 建立统一的收付系统实施、升 级管理制度。
一一进一步扩展国库管理系统功能 , 考虑建立采 购定单合同管理系统 , 积极推进现金预测和财务分析 等系统建设的前瞻性研究。
一一推动国库收付系统安全方案的实施 , 确保财政资金支付安全。
一一进一步完善财政国库动态监控系统 , 逐步实 施监控系统与有关系统的连接 , 拓展系统功能 , 加强系 统基础数据维护 , 全面提升动态监控的技术水平。
( 四 ) 进一步加强国库动态监控管理。通过 国库动态监控系统 , 加强事前事中监控 , 运用各种有效 核查方式 , 及时纠正和处理试点资金支付违规问题 , 进 一步发挥国库动态监控的威慑作用。
建立健全国库集 中支付内控管理制度和外部监督管理制度 , 研究制定 国库集中支付违规处罚规定、国库集中支付投诉管理 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主管部门通报财政国库监控 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 建立健全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动 态监控的良性互动机制。
( 五 ) 加强国库改革重大问题研究
一一研究深化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有关 问题。一是扩大中央部门国库集中支付资金范围 , 深化 单位级次。将政府性基金、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改革范围;建立支出支付与收入收缴的协调机制;讲改革实施到所有级次的中央预算单位。
建立规范的支付管理工 作程序 , 并研究二级以下单位工资直接支付问题。二是 研究实施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的直接支付改革。 三是研究国库集中支付的供货商管理问题 , 逐步将供 货商信息纳入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
四是加强信息 系统建设 , 实现制度与信息系统的紧密结合。五是完善 收入收缴改革 , 建立规范的收缴管理工作程序 , 逐步将 中央单位非税收入按新的收缴方式进行收缴 , 实现财 政部门对收入的全过程监控和即时的信息共享。
一一研究探索国库现金管理问题。一是研究国库 现金制度框架体系和总休运行模式 , 眼踪调研国库存 款计息问题 , 开展国际合作。二是完成《中国国库现金 管理发展战略及实施方案》 , 并完善相应的操作规程。
三是积极创造条件 , 争取尝试性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工 作。四是继续完善中央财政国库资金基础数据库 , 提高 中央财政国库现金流预测水平 , 并与中国人民银行配 合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工作。
一一组织研究预算会计改革。
以我国国情为基础 ,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 研究建立我国新的预算会计休系 问题。同时研究相关配套制度等问题。
二、进 -步深化政府采购管理改革按照 " 突出重点、循序新进、协调发展 " 的思路 ,着重做好 " 上规模、建机制、抓规范 " 工作。
( 一 ) 采取有效措施 , 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制 度改革
一一努力扩大政府采购规模。要在方式、范围、深 度和形式上制定相关措施和办法 , 确保完成 2004 年全 国政府采购规模 2000 亿元的目标。
一一完善管理与执行职责 , 建立管理职责与执行职责相分离的相互协调的集中采购管理体制。
一一以采购信息公开透明为突破口 , 促进规范化管理。
一一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规章制度休系。
研究起 草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研究制定政府采购非招标采 购方式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与执行协调工作机制 规定、政府采购供应商处罚管理办法、政府采购行为规 则、分散采购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管理办法 等制度规定。
一一以落实政策规定为契机 , 逐步发挥政府采购 制度政策功能。制定《软件政府采购办法》 , 以软件行 业为契机 , 实施购买国产品的政策功能。会同有关部门 制定政府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国货认定标准 , 为采 购活动提供依据。
( 二 ) 继续完善运行机制 , 进一步实施规范 化管理。完善政府采购程序 , 提高采购效率。做好政 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工作 , 建立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 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逐步建立集中采购机制考传体制 , 从计划、内容和程序上做好对集中采购机构的工作考 核。加强业务培训 , 努力建设高素质政府采购干部队 伍。加强政府采购宣传力度。适时召开全国政府采购工 作会议。
( 三 ) 加强调查研究 , 解决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加强有关政府采购政策制度的研究发挥政府采购 政策功能调控经济的作用及措施。加大对 WTO 规则的 研究力度 , 为加入《政府采购协议》作好准备。
开展国 货认定标准研究制定工作。继续加强对县一级采购 管理模式的调查研究 , 提出县一级政府采购管理 模式。
三、不断推进国债市场化改革
( 一 ) 加大国债市场化改革与创新力度
一一完善国债市场法制环境 , 配合有关司做好《国债条例》的修订和申报审议等工作。
一一促进国债市场统一 , 实现商业银行进入证券 交易所债券市场进行国债现券交易 , 加大跨市场发行 国债的力度 , 提高国债跨市场转托管交易效率 , 为逐步 形成完整、统一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奠定基础。
一一拓宽国债投资渠道 , 通过商业银行柜台或证 券交易所向城乡居民直接发行不可流通可提前兑取的 记账式国债 , 深化商业银行柜台交易记账式国债试点 , 引导社会保障、住房改革等基金进入国债市场投资。
一一丰富国债发行品种 , 实现短期国债的均衡、滚动发行 , 增加基准期限国债的发行品种和额度。
一一推出新的国债交易方式 , 制定国债开放式回 购、国债远期交易管理办法并择机推出 , 协商解决新发 行国债发行期内质押式回购交易问题。
一一提高国债信息管理水平 , 开发国债信息管理系统和国债风险监控系统。
( 二 ) 开展国债管理前瞻性研究工作
一一研究国债市场发展长期规划 , 制定市场发展的长期目标、分阶段目标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等。
一一研究国债掉期、国债融券等新的国债交易方式 , 为稳定市场、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创造条件。
一一研究国债做市商制度 , 重点研究制度本身以及必需的市场环境等。
一一研究国债统一托管问题 , 包括国债统一托管框架、统一方式与步骤以及统一后的结算制度安排等。
一一研究推出国债预发行制度 , 提高国债发行的市场化程度 , 降低国债发行成本。
一一开展国际间研究合作 , 包括区域债券市场合作及与 OECD 组织国债市场发展合作。
四、继续做好预算执行和总预算会计工作
( 一 ) 进一步改进预算执行分析方法和分析 手段 , 力争使预算执行分析水平再上一个新台 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 , 认真分析党和国家的 方针政策和重大经济措施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 检查各 项收支执行中贯彻方针政策的情况 , 及时对财政经济 形势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加强重大政策调整对经济以 及财政收支影响效应的专题分析 , 为领导决策提供参 考。着手规划和研究建立预算执行分析系统 , 进一步完 善句、月报表报告制度 ,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 加强定 量分析 , 研究建立一个全面、准确、细化反映所有财政 性资金收支情况的数据库 , 提高报表编制的效率及预 算执行分析的准确性和前瞻性。
( 二 ) 规范和简化预算拨款管理流程 , 提高资金审核拨付效率。加强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衔 接 , 配合布关司做好预算指标管理工作 , 包括预算控制 数、部门预算和调整预算下达、提供的及时性、准确性 和完整性 , 提高预算执行的水平。
研究简化和完善分月 用款计划编报、审批和下达等管理流程 , 提高预算资金 支付的效率。做好中央补助地方资金的测算、调度工 作 , 保证地方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发 放及出口退税等重点支出的资金及时调度搜付。
( 三 ) 巩固、规范、完善银行账户管理工作
一一开展财政部门银行账户规范管理工作。对各 级财政部门开设的银行账户进行清理 , 要求各级财政 总预算会计须在账户统一开设、资金统一调度和资金 统一核算的基础上 , 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财政专户 , 研 究制定财政部门银行账户管理规定和账户管理内部工 作程序 , 进一步强化各级财政部门银行账户管理。
一一继续做好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审批以及相关工作。严格规范账户财政审批工作 , 把好账户财务统 管、开立审核和审批备案 " 三关 ", 建立账户审批后的 备案制度。强化日常监管工作 , 加强动态监控和档案管 理。
各地财政专员办就地履行好对中央预算单位银行 账户的日常监管职责 , 做到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化和制 度化。完善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财政审批、备案等内 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 四 ) 做好总预算会计工作
一一做好中央预算资金拨付、核算、国库资金测算 及调度等日常工作。
根据预算和单位用款计划 , 结合资 金入库情况 , 测算并合理调度资金 , 保证用款单位的资 金正常、及时到位。细化总会计核算管理 , 做好与各中 央预算单位对账工作。
一一强化中央总预算会计基础管理 , 完善内部分 工和约束机制 , 保障国库资金安全。
加强对各地财政 总会计工作指导 , 适时召开部分地区总会计工作 座谈会。
( 五 ) 继续做好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决算、中央和地方财政总决算编审工作 , 认真组织设 计部门决算编制工作。
组织实施 2003 年部门决算的 编报工作。拟订新的政府收支决算的统一编报方法 , 修 订统一的决算表格。对各地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 绩效考评。
五、加大改革宣传力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 是从源 头上防范和治理腐败的根本性措施 , 具有重大的政治 意义。
这些改革 , 作为财政管理的重大制度创新 , 涉及 到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 因此 , 要进一步加强改 革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 , 全面宣 传和介绍我国实施国库管理改革的重大意义、作用及 改革成效 , 使社会各界、相关部门了解改革、支持改革 并积极参与改革 , 促进改革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六、加强队伍建设 , 不断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
国库部门人员新、业务新、任务重、责任大 , 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完成国库工作各项任务的根 本保证。要继续坚持 " 两个文明 " 一起抓 ," 两手都要 硬 " 。
深入学习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 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 ,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廉政建 设规定 , 进一步提高干部的思想和政治素质。强化业务 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不断更新知识 , 开拓视野 , 进一步 提高干部的业务素质。
牢固树立 " 国库无小事 " 观念 , 进一步增强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继续发扬良好的 工作作风 , 强调服务意识和效率观念 , 提倡奉献精神 , 自觉服从、服务于改革大局。形成全司、中心干部讲团 结、讲大局、讲奉献 , 民主决策、依法行政、讲求效率 和热情服务的新气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