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形容失眠的古诗

找古诗

分别找2首热爱家乡和写母亲的古诗

全部回答

2006-11-04

0 0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首热爱家乡的诗: 1,杜甫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 在国家是长久的战乱,在个人是连年的离乡漂泊,忽然“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就此平定了,堵在胸中的烦闷如满天乌云一扫而空,满心欢喜如喷泉般涌出,于是杜甫有了这首“生平第一快诗”。
   “快”当然首先是心情的欢快。  但作为诗歌——尤其是格律严整的七律,怎样才能淋漓尽致的表达这种心情的欢快,却大有讲究。这首诗里,诗人的形象活跃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以一连串动作,迅捷地推进着诗的节奏:消息“忽传”而至,才“初闻”便已是泪满衣衫,悲喜交加,如痴如狂;边放歌边纵酒,歌酒未了,便呼妻还乡;而才说到还乡,想象中的舟船就已经飞贯三峡,直趋洛阳。
    音律、对仗仍然是工整的,但这种工整的形式非但没有阻碍情绪的奔流,反而强化了它的振动。千载之下,我们只要读起这首诗,便会被那情绪所感染,想要手舞足蹈一番。杜甫,不愧是诗中圣手啊! 表达了诗人热爱家乡。
  歌颂祖国的高尚情操。然而,国家的混乱却并未从此结束,杜甫也终于客死异乡。  后人读诗而念及于此,不禁又另生一番感概。 2,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 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达了诗人热爱家乡。
  歌颂祖国的高尚情操。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2首表达对母亲的爱的诗 除了你不要的游子吟外, 1。  ??舊 衣 卅載?袍?z尚存,領襟雖破?s余?亍? 重縫不忍輕移拆,上有慈母舊?痕。
   作者:(清)周?鄄? 2,诗词名:哭母诗 作者:瞿秋白 体裁:七绝 类型: -------------------------------------------------------------------------------- 哭母诗 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新泪痕。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 以上是我所能找到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

2006-11-04

211 0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热爱家乡的: 1。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2。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写母亲的: 1。别老母 (清) 黄景仁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2。哭母诗 (近代) 瞿秋白 亲到贫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新泪痕。 饥寒此日无人问,落上灵前爱子身。

2006-11-04

218 0
    游子吟 作者:【孟郊】 年代:【唐】 体裁:【乐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 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 A TRAVELLER'S SONG The thread in the hands of a fond-hearted mother Makes clothes for the body of her wayward boy; 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But how much love has the inch-long grass For 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
  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  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
  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
  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
  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