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元宵节新媳妇观灯有什么讲究?

元宵节新媳妇观灯有什么讲究?

全部回答

2016-08-17

52 0
     正月十五日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古称上元日,上元节。因为这一天最热闹的时间是在晚上,所以又称元宵节。人们有在元宵夜挂彩灯、闹龙灯、观灯、猜灯谜的习俗,所以又叫灯节。
  根据习俗,正月十五是过大年的最后一个高潮,过了正月十五,_年也就算过完了。在新年的最后一天,人们大多会尽情地狂欢,吃元宵、挂彩灯、放焰火、闹花会等等。  企事业机关、团体、商家店铺和老百姓门前一般都会挂彩灯或宫灯,街头巷尾,灯火辉煌。
  小孩子们在大人的陪伴下,成群结队,手持各种形状的花灯到大街上嬉闹追逐,不会走路的小孩则由大人抱着,或者架到脖子上逛闹市区。 在这人山人海的观灯人群中,刚结婚的新媳妇们观灯是有严格的规矩,由于她们是要受到一些约束,即大家都在赏灯,而她们却要躲灯。
    许多地方有“出嫁闺女不看娘家灯”的习俗,俗称“躲灯”。这“躲灯”习俗,各地也不相同。有的地方是不能看娘家灯,出嫁的女儿必须在天黑点灯之前离开娘家,有的地方是在正月十四日就要回婆家,如安徽省蚌埠市的习俗是“闺女不看娘家灯,十五里头(即正月十五之前)不登门”;辽宁开原县也有出嫁闺女“不看娘家灯”之俗。
    有的地方是不能看婆家灯,如合水不少地方,新媳妇在当天必须回娘家或到邻家去;河北深泽县是“新媳妇三年不看婆家灯”;南阳一带的新婚男女在正月十五日这天夫妻相携到岳父岳母家去“躲灯、陕西一带新媳妇的“躲灯”是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这天回娘家(娘家派新媳妇的哥哥或弟弟来接)或到亲戚家住几天,过了正月十六才能回家(陇县的新媳妇“躲灯”是既不在婆家,又不回娘家,而是要到丈夫的舅家或姑家住上几天,一般是正月十二去,正月十六返回);青海人在正月十五这天,新婚夫妇要带上礼物到娘家去躲灯,但不能留宿。
    有的地方是既不能看娘家灯也不能看婆家灯,如东北三省一带,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新媳妇要到姑母或姨母家或其他亲戚家去住,既不许看婆家灯,也不许看娘家灯。“躲灯”是针对新婚媳妇而言的,并不是所有的出嫁闺女都不能看娘家灯或婆家灯。
  很多地方是结婚当年躲灯,以后不必再躲,如陕西陇县。  有的地方则是三年,有俗语 “三年不看娘家灯”,“新媳妇三年不看婆家灯”等。黑龙江一带的新媳妇头三年要“躲灯”。三年以后就没有什么讲究了。
   关于新媳妇为什么要躲灯的原因,说法是非常多的。有的说如果不躲灯,新媳妇容易蹬 (“灯”的谐音)公婆。也有的说闺女看了娘家灯,会瞎了婆婆的眼睛,如汉中一带的俗谚是 “正月十五不躲灯,瞎了婆婆双眼睛”(此处是指躲婆家的灯)。
    还有的说新媳妇不能看婆家的灯,看了婆家的灯自己就会闹眼睛疼。也有“闺女看了娘家的灯,娘家穷得钉打钉”,“闺女看了看娘家灯,娘家穷个坑”,“看了娘家灯,要死老公公”,“看见婆家灯,妨死老公公”,“正月十五不躲灯,来年死公公”等一类的俗话。
  黑龙江一带的说法则是看了婆家灯,死亲爹;看了娘家灯,死公公。  至于娘家、婆家、自家,甚至是亲戚家的灯都不能看的缘由,则是从上述说法推断出来的。因为看了婆婆家的灯会克公婆,看了娘家的灯克父母,看了自己家的灯会夫妻相克,那么看了亲戚家的灯就会克亲戚了,所以只能去住酒店了。
  根据民间所说的这些躲灯的原因来看,显然都属于无稽之谈。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