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时候我应该怎么办?我的宝宝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许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立规矩,却发现规矩对孩子并没有什么效果—关于给孩子立规矩,作为一个3岁男孩子的母亲,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孩子的理解能力没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复杂的规矩,非但不能让他遵守,反而会令他感到糊涂。
●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全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许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立规矩,却发现规矩对孩子并没有什么效果—关于给孩子立规矩,作为一个3岁男孩子的母亲,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孩子的理解能力没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复杂的规矩,非但不能让他遵守,反而会令他感到糊涂。
●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
●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
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家长也要严格遵守。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家长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
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
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
●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家长苦口婆心地讲了半天,也没有孩子自己体会破坏规矩后产生的后果有用。
例如,让他晚睡,第二天上学时不叫他起床,让他迟到一次。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家长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试着让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融入孩子的做事原则。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他,“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
”
●给孩子立了那么多规矩,他能够每天每次每一条都完全地遵守吗?当然不可能!甚至说了N次不可以做的事情,他还会做。这不是他不明白道理,也不是他忘了,而是他还小,自我控制能力没有那么强。
兴致所在,他控制不住自己。体谅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耐心地对他讲N+1次“不可以……”不要怕麻烦,重复、重复、再重复,也是儿童学习的必然过程。
记住,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成年人),不要时时处处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
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你对他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家长贴士:处理违规孩子的 “法宝”
法宝一:孩子不讲理发脾气摔东西时,不要生气,也不要训斥他,而是迎上前去,拥抱他,爱抚他。
“闹”的孩子都是在索要爱和注意,你越把他往外推,越适得其反。儿子一般都是在饿了、累了、困了的时候出现“不良”行为,我在安抚他的同时也会告诉他,“你肯定是饿了(困了),才这个样子,有点儿不讲理。
”有时候这么一说,他就收敛起来,哼哼唧唧地往我身上一靠,“妈妈抱抱!”皆大欢喜。
法宝二:孩子闹得你心烦意乱、恨不能扇他耳光时,不要发脾气,深呼吸,平静下来,多想想他可爱的地方,回想他平时给你的欢乐,这会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给你无穷的耐心。
法宝三:要具备一定的幽默感。孩子不服从你时,不要强硬地推行你的政策,因为无论孩子多小,你都“打”不过、拧不过他。剑拔弩张之时最难实行规矩,不妨采取迂回战术,施展一下自己的喜剧才能,尤其要顺着孩子的思路说出他不遵守的理由,并说出解决的办法,孩子往往更容易接受。
孩子太任性,家长怎么办?
现在,家庭中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爱护备至,造成孩子极端任性,有“小皇帝”之称。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怎样改变孩子的任性性格呢?日本的家庭教育专家为我们提出了这样十种措施:
1.首先要弄清楚孩子较听谁的话、较怕谁、最不怕谁、最不把谁的话当回事,从而决定由谁来扮演“强硬角色”,迫使其就范。
2.把孩子不讲理或出现不适当行为的情况一一列出,不要给他机会乱发脾气,借题发挥或故意闹事,提出不正当的要求等。例如,他想不洗手就吃饭,家长可以先让他洗手,然后再把桌子摆好,把饭菜端上来,等等。
3.管教这类孩子需要较长时间,不要设想几句话等简单对付就可以完成。时间不够时,不要说狠话,如“看我不收拾你”之类的话,因为你没有时间与他耗下去,他会觉得你说话也只是吓唬。要找一个稍长时间认真解决。
4.每天找出一个固定时间,单独与他在一起。例如早上叫他起床、洗漱、送他人睡,原则上,旁边不能有第三者(如奶奶等)。
5.叫孩子做什么事之前,让他先知道原因和理由,最好等他亲自点头答应。
不要临时叫他做这做那,更不要临时改变对孩子的安排。
6.不论在家还是外出,当孩子哭闹时,大人不能让步,要显示出你不怕他哭闹。在家时,孩子若是哭闹,你不要理他,宁可明天早晨向邻居道歉;如果在外边,孩子若是哭闹,你也不要理他,不要在乎路人观望的目光。
7.当孩子动手打人后,大人一定让他有同样的疼痛感,不能只用嘴巴批评。例如,他公然打别人(小朋友、长辈)几次,你就打他几下,他私下打别人几次,你就私下打他几下。原则上,大人不要在气头上打小孩,而是冷静地打,把打作为一种辅助教育方式,打他之前,告诉他要打他几下,让他体验感觉。
切记不能乱动手打孩子,更不能打得过重或造成伤害(此方法供参考,但以不打为好—一编者注),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说任何你做不到的事情,不要承诺任何你做不到的事情,必须让他相信你说的话。
例如,你明明有时做事不很公正,就不要处处当孩子的面标榜自己“一向公平”。
9.家长要耐心等待孩子伤心、难过或失望的时机,这个时候是他最脆弱的时刻。不论你有多忙,那一时刻也要充分抓住。
我们要在他失控的时候,守候“重建信任关系”的机会。
10.孩子有时故意考验家长的耐心,看你是否真心爱他,无条件帮助他。有时他故意制造出一些难题,看你是否翻脸,是否迁就、纵容他。家长要识破孩子的这些“小把戏”,始终坚持原则,真心地爱他。
过分溺爱让孩子怠惰、自私、骄横、无能
这是石家庄市一件真实的事情:奶奶60大寿,被家人一贯娇宠的儿子非要先吃一块生日蛋糕,父亲不允,儿子犯横道:“不让我先吃,你们也都甭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反扣在地。
奶奶哭道:“我爱了你12年,你爱我一天也不行吗?”
石家庄市第二看守所工作人员申德明讲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押人员吕某,现年14岁便犯下了弑母之罪,在看守所里仍然无法无天,成了一个小刺头。
民警家访时发现,他家五代单传,吕某被视为掌上明珠,即使他骂妈妈,妈妈也会满脸堆笑地哄他开心。半年前一连几天,他逃学上网,妈妈好不容易找到他,结果把他惹恼了,向妈妈抡起了菜刀。
为什么这些孩子变得如此无情,他们究竟缺少什么?
对孩子过度保护也是家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小学校门口常常簇拥着几十名家长,仅有几百米的路程要接送孩子;中年级女孩子自己不会梳头;上公共汽车,父母替学龄儿童抢占座位;少先队决定举行10公里远足,众多家长闻讯轮番给辅导员提意见,坚决要求以车代步。
有位家长坦言:“除了吃饭和睡觉我不能代替,其余的我都替孩子干了。”似乎这些父母并不希望孩子长大,想永远陶醉在被依赖的幸福之中。
石家庄市有个小学地处南三条市场,外号市场小学。学校中不少家长都忙于做生意,无瑕顾及学生,心中总觉得亏欠孩子,所以总以经济上满足给予补偿。
造成了有些孩子过度的超前消费。有一个孩子给本小组七、八名同学每人买了一辆山地自行车,更有甚者在同学们比赛自己特长时,声称自己敢撕人民币,并当众撕毁了几张十元人民币——他们觉得钱来得太容易了。
今年6月,河北省唐山市一名21岁的小伙子要父亲给他买摩托车,因为父亲担心骑摩托不安全没有答应,小伙子竟然喝下两口剧毒农药“百草枯”,以死相威胁。
据了解,这名小伙子,自出生起父母就对他宠爱有加,用父母的话说就是“要星星不给摘月亮”,早已习惯了有要必得,稍有不顺心就难以承受。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和研究青少年培养教育工作的专家、河北省少工委副主任郭文邺针对上述现象评论道,娇宠溺爱孩子的父母主观上认为这是爱孩子,让他们舒适、幸福,其实溺爱是害不是爱。
家庭教育中的越俎代庖、百依百顺、娇宠溺爱,就是步入了误区。并且,由溺爱培养起来的怠惰、自私、骄横、无能的品格必然波及学校和社会生活,使孩子在学校、社会的群体关系中,往往存在类似的品格障碍。有些毛病还会走向另一极端,在家有人打着“黄龙伞”,“天下第一”,撒泼犯横;一到外头,谁吃这一套,于是胆怯、脆弱、害怕困难、缺乏勇敢精神等弱点暴露无遗。
在家是条“龙”,外头像条“虫”,是保护过度的必然结果。
要敢于对孩子说“不”!
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知心姐姐”卢勤比喻说,很多岗位都需要考级、考证,唯独父母这个岗位不需要,只需要一份结婚证书就有资格,但是当父母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爱孩子绝不是纵容孩子,放任自流。做父母的必须大胆管教儿女,约束他们不正当的行为。要把管教和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郭文邺收到过一位母亲的来信,信中充满了无奈:
“我也是有知识的人,我愿意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做个现代父母。
对待孩子,我总是尽可能地民主。但现在我却发现这方面出了问题,我几乎管不了孩子了。我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她经常说‘不’;我也很想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说‘不’,可是我做不到。例如,上个星期我们母女还发生了矛盾。
那天她说要先看电视后写作业,我同意了。我想只要她能好好写作业,什么时候看电视都是一样的,不必那么教条。可是孩子说话不算数,说好看一个小时电视以后写作业,可是到了时间她不关电视,又要延续半小时。
我不准,她就开始哭闹,没办法我只好同意,并说好再看半小时就关电视。可是半小时以后她还是不关电视,我们开始吵架。最后以我的失败而告终。她一共看了三个小时电视才开始写作业,写作业的时候还情绪不好,显得很烦躁。
我发誓再也不管她了,可是这只是气话,我怎么可能不管她呢? ”
“这真令我苦恼,每一次我对她的行为表现不满的时候,她根本不在乎。我对自己说过的‘不’也无法坚持到底。一看到孩子的眼泪,或者孩子歇斯底里的行为,我就退缩了。
现在我都不敢轻易对孩子提出要求了,我怕她的拒绝和抵抗。”
很多父母在这方面有类似的体会,一位父亲也曾经说过:“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你说什么他都不听。光让我们尊重孩子有什么用?孩子根本不尊重父母,我们说的话在孩子那儿不管用。
这是我特别苦恼的问题。”
河北省教育科学院心理学专家刘凤华认为,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如果父母不能对孩子不当行为进行约束,不忍心对孩子说一声“不”,这样的教育就是放弃责任的教育。
说“不”的七个原则
孩子的性格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不同,父母拒绝孩子、约束孩子的方法自然会有变化。但是,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总是有一些原则是父母可以遵守的。郭文邺总结出7个原则供父母们参考:
一、做事之前先给孩子订规矩
约束来自于规矩。
父母要把孩子培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就要给孩子订立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及性格特点的规矩。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根据孩子经常出现的不良行为确立一些尽可能具体的规矩,例如关于吃饭、看电视、写作业、买东西等等规矩。
最好与孩子一起制订各种规矩,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孩子做起来也能更准确。
二、让孩子做些有意义事情
当孩子在从事一种您不喜欢的行为时,除了给孩子语言上的告诫以外,还要引导孩子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这样孩子才能慢慢脱离不好的行为,而用有意义的行为取而代之。例如,当孩子总是沉迷电视的时候,如果父母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来引导孩子离开电视机,效果要好得多。比如,可以用制作航模、外出旅行、游泳等行为来吸引孩子。
三、不要逗孩子玩
有的父母喜欢逗孩子玩,看孩子发急的样子觉得很好笑。当孩子想要去麦当劳的时候,爸爸心里明明很想满足孩子的要求,却说“不行,我就不带你去!”孩子开始哭闹起来。
看着儿子咧开嘴哭了,爸爸却咧开嘴笑了,对儿子说:“好好好,咱们去吧!”成年人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但是,孩子在眼泪中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哭闹是管用的!
四、不要做大方父母
有些父母因为对孩子存有内疚心理,往往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比如, 一个星期才与孩子见一次面时,或者出差刚刚回家时,特别容易满足孩子的要求。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有这样的权利去要求父母。如此下去,孩子渐渐形成了习惯,想得到什么就一定要得到,并且不断提出各种要求。
五、平静地对孩子说“不”
当父母看到孩子身上存在的毛病时,
常常被气得头昏脑胀,这时父母大多难以控制自己的言行,把愤怒表现在脸上、语言和行动中。父母这样做,也许正中孩子下怀。
有些孩子故意做出某些恼人的行为,目的就是要激恼大人,在他们看来,能让大人恼怒,自己是很了不起的。因此,父母们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的某些言行,当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父母要用平静的口气表达您的心情以及对孩子的要求。
这样,孩子会从父母的态度中了解到,无理纠缠是没有用的。
六、告诉孩子拒绝的理由
当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或者出现一些不合适的行为时,如果您认为不可以,就一定要明确地拒绝孩子,把拒绝的理由告诉他。
有的父母不善于告诉孩子真正的理由,而是编造一些借口来骗孩子。例如,在孩子想买某些玩具的时候,父母往往习惯说“太贵了,买不起”。而实际情况是玩具并不贵。建议父母不妨告诉孩子,拥有很多玩具并不代表幸福,有些东西不值得买。
这样孩子会形成一定的消费观念,并成长为一个理智消费的人。
七、说了“不”就要坚持到底
对父母来说,最难的就是将态度坚持到底。很多父母苦恼,正是因为他们对孩子说了“不”以后无法坚持到底。
您可以给孩子一些警告,也可以对他的哭闹置之不理,还可以让孩子在某个地方冷静十分钟……但是,根本的原则就是父母一定要坚持到底。
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对待孩子,建议父母们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来选择。
对于那些性格比较活泼、容易兴奋的孩子,父母可以让孩子暂时离开对他具有诱惑的场所。例如,如果孩子一看到游戏机就兴奋不已,赖在游戏室里不想走,父母可以强制性地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他冷静10分钟;如果您的孩子好奇心重,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您可以想办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新鲜事物上去;如果孩子的好胜心比较强,父母可以试着用激将法。
比如,孩子不敢打针,父母可以说:“你看邻居小虎比你小都不怕打针,你还不如他吗?”
通过上面的一些原则,也许能够帮助父母们态度更坚决、更科学地对孩子说“不”。
合理惩罚孩子
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英国成年人中的大多数还是坚决要求保留打孩子的权利。
刘凤华说,家长不要怕惩罚孩子。行为心理学认为,惩罚虽然使人感到痛苦和厌恶,但是惩罚是有价值的。必要时可以惩罚孩子,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但是,惩罚不是体罚,体罚是对心灵的虐待,象错一道题罚写20遍,犯了错误就到操场跑圈,都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惩罚。
惩罚应是一种教育手段,应尽量在孩子自愿选择的基础之上,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愧疚,学会自己承担责任。
郭文邺认为,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可以采用撤消关注的惩罚方式。撤消关注就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予理睬”,是一种比较温柔的惩罚方式。
如果孩子发现蛮横无理得不到家人的关注,他就不会用这种畸形的方式来搏得父母的关心了。孩子“人来疯”、“出风头”等行为都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有效动用撤消关注这一策略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多次使用方可见效。
不能指望每次“撤消关注”都会有效地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在变好之前可能变得更坏,还有可能出现反复。 因为“撤消关注”一方面会激起孩子的抵触性情绪,另一方面他可能发现不能“制服”大人,而尝试多次,所以,成人要有这个思想准备。
二、家庭成员要措施一致。如果爷爷奶奶与父母不--致,孩子在这边受到冷落,在那边得到袒护,教育效果就会极为糟糕。因此,在实施“撤消关注”之前,家人要结成“统一战线”。
三、与正强化配合使用。
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撤消关注”,当孩子出现适宜行为时要及时地补充关爱和赞赏,这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哪些行为是爸爸妈妈不喜欢的,哪些行为是爸爸妈妈喜欢的。
四、不能间歇使用。间歇使用“撤消关注”实际上就变成了“间歇强化”,这样不但不能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反而会加剧他们的胡搅蛮缠、无理取闹。
还有一种惩罚的办法叫自然惩罚法。比如,孩子挑食可以让他尝尝挨饿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就让他尝尝受冻的滋味,孩子太“拧”就让他感受太“拧”带来的麻烦,但是这种自然惩罚不要严重伤害孩子的健康,不要对孩子心理带来折磨,最好要慎用。
严厉管教之后是沟通的最佳时机
郭文邺说,当父母与孩子的“激战”停止,孩子的胡闹没有得逞时,他会明白自己是“咎由自取”。这时候,孩子常常对父母做亲昵的举动,这个时候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机。
因此,父母不应该害怕冲突,或者在冲突时退却,要把冲突看成重要事件,因为它提供了跟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这时候谈话的效果多是其他时候无法达到的。
批评孩子的同时,要让孩子自己谈一谈错误在哪里。
当孩子谈自己不足的时候,父母不要不依不饶的训斥孩子,应该平静地听孩子说,给孩子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孩子叙述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反省过程。
一番宣泄后,小孩子往往想依偎在父母的怀里,父母应该张开温暖的双臂欢迎他。
可以耐心地跟他谈谈,因为这个时候父母的话他容易听进去。对大孩子,批评后要适当地鼓励,施以父母的温情,对孩子要求的合理部分要给予满足。这等于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父母否定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不恰当行为。
这样,管教孩子就有了一个充满爱的结尾。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