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55年和88年授衔正师级军
先说1955年的情况。
在首次正式实行军衔制之前,1955年5月20日,国防部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编制军衔》,其中明确规定:师长、政委,副军长、副政委,省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军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等职务的编制军衔为少将。 可见,按照当时的规定,师长和师政委应该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军官军衔也是相对应的。
但是,后来实际授予的军衔却普遍低于编制军衔,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师级军官中,也同时发生在其他级别的军官中。 主要原因是,首次授予军衔时,评衔条件掌握较严。
1953年8月,苏联顾问团总顾问波特鲁塞夫斯基中将建议,根据苏军的经验,首次授予军衔时,一般应压低一致两级。
19...全部
先说1955年的情况。
在首次正式实行军衔制之前,1955年5月20日,国防部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编制军衔》,其中明确规定:师长、政委,副军长、副政委,省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军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等职务的编制军衔为少将。
可见,按照当时的规定,师长和师政委应该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军官军衔也是相对应的。
但是,后来实际授予的军衔却普遍低于编制军衔,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师级军官中,也同时发生在其他级别的军官中。
主要原因是,首次授予军衔时,评衔条件掌握较严。
1953年8月,苏联顾问团总顾问波特鲁塞夫斯基中将建议,根据苏军的经验,首次授予军衔时,一般应压低一致两级。
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规定:正师级,多数可评为大校。
1955年4月1日,总干部部《关于评定军衔工作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补充规定》中规定:“授予军官军衔时,一般不得高于编制军衔,但可低于编制军衔一级至两级”,“一般以不低至其编制军衔三级为原则”。
所以,1955年授予军衔时,当时在职的师长和师政委中,只有3位被授予少将军衔(并不是“正师级军官都不授少将”),其余均被授予大校军衔。
另外,在“评论”中有朋友所说“国内的师职干部有几万人,如果都授将军的军衔,那中国的将军比例将会极其庞大,因而绝大多数的正师职干部授予大校军衔。
”显然不准确,原因除了我上面已经说到的之外,至1956年9月,全军授大校军衔者1266人,至1964年底全军授大校军衔者也只有3193人,何来“师职干部有几万人”?
再说1988年的情况。
1988年《军官军衔条例》规定的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正师职为少将至上校,基准军衔为大校。1994年该条例修订后规定,正师职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大校、少将。可见,正师职军官可以是少将军衔。
实行新军衔制以前,有关法规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其中,为了验证少将与上校之间究竟设准将还是大校的问题。把当时全军在职的1。7万余名副师职以上干部造册登记,进行摸底。除了需要改为文职和超过服役年龄可以不授军衔者以外,还有6000多名应该授衔者。
这6000多名在职干部中,按标准可评为少将以上(含少将)军衔者有2000多人,如果设准将军衔,可评为准将者4000余人。全军如果有6000多名将军,不仅超过了俄罗斯军队的将军总额,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达到了美国军队将军总数的5倍,成为世界上将军最多的国家,这显然不合适。
所以,决定设大校,不设准将。
===============
回答“天空”先生。
一、我把我上面引述过的“天空”先生的评论原话再引述一遍:“国内的师职干部有几万人,如果都授将军的军衔,那中国的将军比例将会极其庞大,因而绝大多数的正师职干部授予大校军衔。
”这段话的逻辑简单明白,概括地说就是:如果这几万名师职干部都授将军军衔,则将军太多,所以,他们中的正师职中的绝大多数都授了大校军衔。
“天空”先生,好像不会有别的意思吧?
而且,“天空”先生这段话的前后都在谈论1955年授衔,这也没错吧?
所以,这段话自然是在谈论1955年的情况,顺理成章吧?
按照1952年的军队级别,师级包括正师级、副师级、准师级。
按照1952年的军队评级标准,正师级的人数大约占师级人数的四分之一(实际情况当然复杂得多,这里只为简化问题,而且这个比例不会误差很大)。“天空”先生并没有说明他所谓的“几万”师职干部在1955年时究竟是多少,只说“90年代时,全军大校军衔的军官有五、六万人”,姑且假设1955年时全军有三万名师职干部吧。
再少的话就不能说“几万人”了。其中的正师级应超过七千人,按照“天空”先生所说,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授了大校军衔”,那么即使1955年的所有大校都是正师级,没有一个其他级别的人,大校的总数也至少应该在4000人以上。
而1955年的大校总人数还不足1300人,由此可见“天空”先生所谓“师职干部有几万人”不准确。
其实,我所说的就这么简单(我原本以为,这么简单的逻辑不用我多解释),根本没有提到其他的。不知“天空”先生从哪个字、哪句话看出来我“把55年大校等同师职干部”?
二、“1955年授衔后,即存在实际军衔与编制军衔严重脱节、实际军衔普遍低于编制军衔一到两级的现象,如军长、师长的编制军衔分别为中将、少将,而当时65名在职的军长、军政委,有上将2人,中将7人,少将53人,大校3人;73名在职的师长、师政委,只有3人被授予少将军衔,70人授大校。
而副师、正团、副团、正营职军官绝大多数被授予上校、中校、少校、大尉军衔,也都低于编制军衔。”
——引自徐平著《新中国首次军衔制实录》。
请“天空”先生注意“在职的”三个字。
三、被“天空”先生断定为“这很明显就是假充内行的网友贴出的技术贴”的那段表述,来自于《中国军衔百年史略》第250页。
本人只是去掉了一些细节,数字和意思与原文分毫不差。既与“网友”无关,也不是什么“技术贴”。
四、据《中国军衔百年史略》第287页记载,我国军队1988年授衔时,授大校军衔近万名。退一步说,“天空”先生所谓的“90年代时,全军大校军衔的军官有五、六万人”即使不虚,显然也不是1988年授衔时的情况。
===============
补充:
——“天空”先生说:“1955年授衔时,正规军有六十多个军,近两百个师。加上空、海军的师,独立兵种的师(装甲、工程兵、公安、炮兵),再加上隶属省军区的师(独立师,守备师)。
”
不对吧。1955年授衔时,全军共有38个作战军。其中,隶属各大军区的陆军26个军;尚在朝鲜,隶属中国人民志愿军的7个军(其中两个军于1955年10月回国);空军4个军;防空军1个军。
按每军平均辖3个师计算,共114个师。而且已经包括空军和防空军在内。比“天空”先生所说少了将近50%。
——“天空”先生又说:“你知道55年时在职的师长、师政委有多少人么,至少四、五百人,给你整出了73人的数据,稍有些军事常识的网友都会知道你错的如何离谱(见下面评论)。
”
“天空”先生所说的“下面的评论”,上面已经被我证明是错的。“73人的数据”也不是我“整出”的,而是应该算“稍有军事常识的”徐平先生“整出”的。倒是“至少四、五百人”的数据是“天空”先生“整出”的,而且依据是错误的。
“天空”先生算不算“错的”“离谱”,只好请他自己看着办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1955年前后,有大量军官在院校和国外学习,其中有不少人是离职学习。还有一些军事和政治主官兼职,有些部队原本就没有配齐军政主官。
所以,军政主官人数缺没有什么不正常。当时全军共38个军,如按每军都配军长、军政委各1人计算,应有军长、军政委共76人,而在职的军长、军政委只有65人,其中还有1人带职在军事学院学习,在履行职务的仅有64人。
如果按照“天空”先生所说,“正规军有六十多个军”,那就更不“够分”了。
至于“天空”先生所说的,1988年时,正军职军官授大校衔的情况,肯定是有的,但不多见。
以下是1988年授予正军职(含副兵团职)军官军衔的标准:
德才表现较好,抗日战争时期(含)以前入伍的副兵团职;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副兵团职,历史上任职较高的,或任正军以上职务时间较长的,一般可评为中将。
德才表现较好,抗日战争时期入伍,任正军职时间较长,工作实绩显著的,也可评为中将。
其余一般可评为少将,个别的也可评为大校。
关于“天空”先生所说“把大校军衔等同于师职”,我在第一次补充时已经问过:“不知‘天空’先生从哪个字、哪句话看出来我‘把55年大校等同师职干部’?”
“天空”先生已经承认,他所说的“国内的师职干部有几万人”不是1955年的情况,也没有根据再坚持说是1988年的情况。
既然如此,这对1955年和1988年的授衔何来影响呢?与楼主的问题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指出“天空”先生的这句话不准确又有什么问题呢?
实际上,从我引自《中国军衔百年史略》一书的情况来看,1988年军衔制规划时,只是考虑准将和大校两者设其一作为正师职的主要军衔,并没有象1955年一样把少将作为正师职的唯一职务编制军衔。
“tan1217”朋友所说靠谱,1988年副师职的授衔标准如下:
德才表现较好,1954年底以前入伍的;1955年1月1日至1958年底入伍的,任副师职满一年的;1959年1月1日至1962年底入伍,任副师职满三年的,一般可评为大校。
1962年底以前入伍未评为大校的,可评为上校。德才表现较好,1963年1月1日至1968年底入伍的,一般可评为上校;1969年、1970年入伍,任副师职满三年的,也可评为上校。其余可评为中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