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如何赏析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如何赏析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 》?

全部回答

2016-06-02

140 0
     同以往词中的“小院闲窗”、“寂寞深闺”形成鲜明对照,此首将整个宇宙作为场景,以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似真非真、似幻非幻、充满奇情异彩的神话世界,一种阔大而又豪迈的境界。
   海天相接,晓雾弥漫,星河渐转,千帆起舞……一开始,词人就以大手笔勾出一幅宏大而又壮美的画图,将人们带入浩瀚无垠、且又变幻万千的茫•茫宇宙之中;而词人自己也就乘梦帆、渡银河、抵天宫、见天帝,并向天帝倾诉自己的不幸: 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而“我报路长嗟日暮”……这两句,也就是词之上片的结拍、下片的起句,诚如徐培均所云:在一般双叠词作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
    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不同: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 “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如此处理,不仅使整首浑然一体,实际上也有力地凸现了“我”与“天帝”间交流的毫无阻碍的心心相同—— 天帝是慈祥的,是关心民瘼的(绝非像置民水火、只顾自己一路逃命的高宗);而“路长”与“日暮”则也5角是词人所面临的最大的、也是无法摆脱的困境。
    因为这显然是一对不可解决的矛盾(这矛盾,也就是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人类追求未来及理想的无限性之间所必然构成的矛盾吧),李清照将之并举,既是诉说自我困苦的体悟,无疑也是借此以抒屈原《离骚》之情:“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此情境,仅用寥寥四字便说通透,真的是浑化无迹,鬼斧神工。 或者还可以这样说,“路狯”“日暮”,四个字,看似平凡,却实令人“惊”。
  李清照是自信的,她清楚这四个字以及整首中“穿天心,出地腑”的神来之笔,是达到怎样“惊人”的程度,所以才说“纵使能写出惊人的诗句,又有什么用”——“谩有惊人句”,与其说是自嘲,倒不如说是自省;或者说是李清照对困扰着自己的第二个问题——即创作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用——的审视和思考。
    这样的思考,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无疑是必然的,甚或也是永恒的 现实就是如此,李清照的“惊人句”,不仅与世无补,甚至不能让自己在国破、家亡、夫死的大悲痛中得以自救。或者这也就是词人必然“三山去”的理由吧。
   按说,这终究是遁世,免不了会有些虚无,有些消极,可是我们读后却没有丝毫的虚无感,为什么?因为“九万里风鹏正举”,因为词人自己即如天帝一般大喝: “风休住! ”是的,万里风卷,大鹏展翅,人立舟上,风吹蓬舟,三山在望……一系列豪迈而又灵动的意象,让我们不仅毫无消极之念,而且豪气陡生,拥有了一种奔放无羁、扶摇直上的快感。
     这就是理想,就是精神,就是追求,就是抗争,就是激情,就是气度。 放浪恣肆,痛快淋漓,轰轰烈烈,大气磅礴! 近人梁启超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清•黄了翁亦云:“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