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我不杀伯仁 伯仁为我而死”是什么意思?

在一本上看到得 但是不晓得是什么意思

全部回答

2006-05-03

0 0
     据《晋书》载:晋元帝在建康(现在的南京)即位后,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掌握征讨之权,颇有功劳,声望很高。后来元帝有些猜忌他,想加以制约,他就从荆州起兵,以诛刘隗(Wei)为名,进攻建康(参见“城狐社鼠”)。
  王敦的军队一直打到石头(属现在的南京,在当时建康的西边)。  元帝害怕起来,只得要求和解。王敦杀了一批和他对立的宦臣,仍回湖北。 当时有个名叫周?(Yi),字伯仁(参见“唐突西施”)的人,王敦不了解他为人如何,曾问王导:“周?是咱们的敌人还是朋友?”王导也不太了解,没有肯定答复。
  王敦就把他也杀了。事后王导才知道,周?曾经救过他的命。  因为王敦起兵进攻首都,在元帝看来,当然是叛变的行为,身为丞相的王导,既是王敦的堂兄,怎能不被怀疑。幸亏周?上书元帝,竭力替王导说话,才得不予追究。
  这件事王导当初并不知道,等他知道时,周?已经被杀,因此他不禁大哭,十分悔恨地说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虽然没有直接杀人,但是对于被杀的人,应负一定责任,因而心中不安,就往往引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尤其是“伯仁由我而死”这一句便流传为成语,或简作“伯仁由我”。
     。

2006-05-03

154 0
    “我不杀伯仁 伯仁为我而死”的介绍: 话说东晋时期,王敦和王导一样看好建康的琅邪王司马睿,司马睿征召他时,他马上欣然前往。310年,王敦和王导一起在建康拥戴司马睿,成了他的主要谋臣。
   王敦入石头城后,拥兵不朝,放纵士卒劫掠,肆意杀死了周伯仁、戴渊、刁协等朝臣,并在朝廷及地方安插党羽。  起初王敦起兵时,刘隗和刁协都劝司马睿诛杀王导和王氏家族全部成员。
  王导带着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都在宫门外候罪,仆射周??进宫,王导向他大呼:“伯仁,一家大小百余口性命都交到你手上了!”伯仁看都不看,一直进宫。进了宫中见到司马睿后,却竭力向他保证王导忠诚,极为恳切。
    司马睿听信。伯仁喜欢喝酒,在宫中喝得大醉才拜辞出去。王导这时还在宫外,又向他呼救,他不但不理,反而对自己的侍从说:“我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金印,挂在手肘后!”回到家后,又上书竭力证明王导无罪,这才救下了王家的性命。
  但王导并不知情,因此怀恨在心。王敦攻入石头城后,对王导说:“伯仁声望很高,请他任三司应该可以胜任。  ”王导不说话。王敦又问:“难道只能当令或者仆?”王导还是不回答。王敦说:“那就只有杀掉了。
  ”王导仍不回答,于是王敦下令斩伯仁。后来王导得知真相,大哭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王敦企图进一步篡权,但是被王导的坚决反对,只得于四月还师武昌,遥控朝政。  闰十一月,司马睿忧愤而死,太子司马绍继位(晋明帝)。
  323年三月,王敦谋篡帝位,于四月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大肆任命自己的亲党为朝官和地方官吏。324年六月,司马绍乘王敦病重,下诏讨伐。王敦以兄王含为元帅,领水陆军5万攻建康,立足尚未稳就于七月,遭到政府军的袭击,大败。
    王敦得知,气急败坏地说:“我的兄长真是个没用的老婢,大势已去了。”但他仍然不甘心,想带病亲自出征,但是没多就病死。他的党羽沈充等人继续攻击建康,但不久就被一一讨平。王敦被掘墓戮尸,首级被割下挂在朱雀桥上示众。
   王敦虽然是所谓的叛将,但他早期还是为晋室做出了不少贡献,他的反叛也是由于屡受晋室猜疑而起的。  自古以来掌握兵权的大将总是处于危险的边缘,永远是朝廷猜忌的对象,不是遭猜忌被杀,就是遭猜忌被迫反叛,反叛成功,就成了“太祖高皇帝”,失败自然就像王敦一样变成乱臣贼子了。
   (missnever)。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