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有爱好诗词的吗?

最近都在学些诗词,包括鉴赏,可总没什么感觉,觉得一首没见过的诗歌拿过来读读,根本读不出点什么有意思的来,可以说看不太懂,也不是太有兴趣,问问怎么办?是做高考的古诗鉴赏题还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06-04-27

0 0

我给你提点粗浅的看法:1、看点诗词鉴赏类的书籍;2、记一些主评价方面的术语;3、掌握一些鉴赏的基本套路:先解释词句;再讲运用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还有描写了怎样的客观景物,塑造了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哪里写景,哪里是议论、抒情,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景和情是什么关系;语言风格怎样等等。

2006-05-07

98 0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卷把“古诗阅读鉴赏”放到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试说明》对此明确提出了两点要求: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综观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
    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诗人抒情通常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诗歌还常用以下一些表现方法:(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近年高考中,古诗鉴赏是必考的题目,而许多考生面对试题时,要么因其“长”以为难而慌张,要么因其“短”以为易而窃喜,要么因其“熟”放松警惕,要么因其“僻”而自乱方寸。
  总之,试卷上的6分分值,会因种种原因而损失过半,甚至在这道题上全军覆灭。   。

2006-05-05

95 0

    诗词三百首 白玉著 序 妙序横生 春风杨柳,山明水秀。 天长地久,天高地厚。 新旧世纪千古交响的一曲不朽乐章。 振奋精神、鼓舞人心、激发斗志的一首永恒战歌。
   五千年丰厚文化土壤滋养出来的一朵绚丽奇葩。 江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交融汇总、结晶而成的一颗璀璨明珠。   是谓强秦之余音,大汉之古韵,盛唐之遗风。 是谓《诗词三百首》。
   是谓序。 ——孙宗亮 前言 诗意盎然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孙中山 《诗词三百首》顺应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把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完美地结合起来,继承了白居易简洁明快、清新自然的表现手法,兼具苏东坡的豪放风格和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神奇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古体诗词的无限辉煌和永久魅力。在时间上架起了一座横跨九个世纪的宏伟桥梁;在空间上引起了世界各地华人的强烈共鸣。 “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诗词三百首》的诞生,给华文诗坛带来了新的生机,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   唯其如此,高唱《诗词三百首》的歌声才永远回荡在历史的上空! _____双德 初版说明 诗雨绵绵 黄中通理,正位居体。
   美在其中,畅于四肢。 ——《周易》 吟诵《诗词三百首》,能够使人获得最具东方特色的高雅艺术享受,对过去进行冷静地思考和全新地认识,对未来产生美好的向往并做出客观的把握,从而更加充满勇气和自信,坦然地面对一切,达到“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的人生最高境界。
     多少年来,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学龄儿童到百岁老人,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已经把《诗词三百首》作为勾通心灵的渠道和加深感情的纽带、传承文明的载体和弘扬正气的媒介。“读最好的书,做高尚的人。
  ”又一次成为不同时代人们的共识。 《诗词三百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和谐、高度统一;与天公直接对话,与大地时刻共语,并能永远抚慰人们的心灵。  虽然曲高和寡,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来自社会大众的一种真情呼唤和至爱宣泄,是天意民心借作者手笔向我们传递的一种美好祝福。
   ______甘泉 一、新律五一首 1. 东坡吟 傲世世间无天险, 大江东去去不还。 诗情弛骋大江北, 画意纵横大江南。   大气大势大手笔, 大仁大义大风范。
   梦里两人常相见, 醒来只隔数百年。 五七、千里江山图 “大鹏一日乘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五千年里数骄子: 武羞霸王, 文怒苏轼。 龙飞凤舞挥巨笔, 天下第一! 忽闻天外雷声急, 生灵亿万齐欢喜。
     为赴大义轻生死: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多少豪情在诗集? 天开地辟! 后记 诗潮澎湃 有涯沧海,无涯胸怀。
   乱世诗狂,盛世英才。 历经蒙古铁骑的疯狂践踏;饱尝满清胡虏的野蛮奴役;残遭八国联军的枪炮轰击;忍受日本强盗的烧杀抢掠……压抑了几十年,几百年。  今天,在华夏大地上,终于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激发出一种令天下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灵都为之震撼的东西——这,就是《诗词三百首》! 读了《诗词三百首》,颇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书中有雷鸣,有号角,有虎啸,有龙吟。
  好似惊涛骇浪,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揭天掀地,席卷而来。  大笔挥舞,铿锵有力,所向披靡。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振聋发聩。自然流露出处在变革时期的求索者“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的豪迈、奔放、乐观、旷达。
   伟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高风亮节! 壮哉!《诗词三百首》。  读了你,我们可以呼吸到诗人的浩然正气! ——孙培军 跋 诗韵悠悠 天地之道,恒久不已。
   利有攸往,终则有始。 ——《周易》 《诗词三百首》真真写煞,真真写绝。不能不让人们引为知己,叹为观止。  与其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倒不如说是炎黄子孙从此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她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喷发。她不单纯是作者博古通今之后的知识发挥,而且是:作为一个平民的血与泪的痛苦结晶;作为一个战士的生与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学者的灵与肉的慷慨独白;作为一个游子的爱与恨的情感升华。
     她叩响世纪之门,奏起时代弦律,歌唱美好生活。最贴切地道出了一个群体的心灵之声,最直接地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读了《诗词三百首》,能够使人想起一段难忘的岁月。
  是为跋。 ——胡庄 再版说明 诗风隽永 华夏文明,精彩纷呈。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诗词三百首》能够再版,又一次向世界证明了神州神韵的源远流长和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生命力量的无穷无尽,实现了多少人多少年的梦想。最终使优秀的传统得到继承,使崇高的精神得到发扬,使伟大的人格得到尊重。
  简而言之,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是众望所归。   通过《诗词三百首》,我们可以体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辛;感受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的勇气;领略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激情。
   《诗词三百首》内涵丰富,简古流畅;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易学易记,易吟易诵。  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过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今天,我们再一次读到她,除了可以尽情享受和惊叹她的大气之外,还能够找回那种久违了的自豪与欣慰,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永远无法预见、不可估量的。
   ——李正刚 《诗词三百首》论坛: 诗姿妖娆 太离谱了,太破格了。   太逍遥了,太超脱了。
   能这样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是何等的幸福?诗人生活的时代,必然是崇尚人性和尊严的时代;诗人生活的空间,必然也是提倡宽松和自由的空间。中国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的诗词同样也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诗词三百首》也不例外。
  她对钦定的东西向来就不感兴趣,甚至于不屑一顾。  据说康熙钦定的诗律词谱,执行得最好的是他的孙子乾隆,作过万余首衙制诗词,然而这么“宝贵”的东西,早已被平民百姓和着五谷杂粮消化得一干二净,岂不可惜?《诗词三百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写出了自己想写的诗,作出了自己想作的词,本无意标新立异,只是顺其自然而已。
  释放也罢,发泄也罢,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何不可?(雪松) 好诗多磨 天下大众,和而不同。   童年读之,童心不平。 壮年读之,壮志豪情。
   老年读之,老泪纵横。 《诗词三百首》是蹉跎岁月的积累;是丰厚历史的沉淀;是多彩人生的浓缩;是天地精华的提炼。非智者不能窥其门径,非仁者不能望其项背。过去,她是一座桥梁,一条纽带,一种载体;现在,她是一种主流,一种方向,一面旗帜;将来,她会变成一段回忆,一段历史,一个标志。
    这是不以某个人、或者说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王怀军) 诗心永驻 至柔动刚,至静德方。 得主有常,万物化光。 在你的神韵中,我们获得了永恒;在你的圣律中,我们拥有了完美。
  你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暗香、疏影》浅吟低唱;《日、月、星、辰》交相辉映;《风、霜、雨、雪》含情脉脉;《兰、梅、竹、菊》嘲世讥俗;《诗、词、歌、赋》神采飞扬……所有这一切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终生难以抹灭的印象。
    (徐晓东) 诗野开阔 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水流行险,不失其信。 《诗词三百首》永远是人们心目中的蓝天、大地、高山、大海。
  因为你象蓝天一样胸怀宽广;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象高山一样坚韧不拨;象大海一样吸纳百川。   (翟奉勤) 诗境高远 翩翩不富,皆失实也。
   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如果把《诗词三百首》比作大海,那么其他各流派的诗则是缥缈在海平面上的一层雾,尽管雾有着迷人的风姿,有着如梦如幻的意境。  但大海自有她汹涌澎湃、浩瀚深邃、无边无际、包罗万象的壮观。
  (马先华) 诗出有名 天上情怀,人间至爱。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诗词三百首》既是一部鸿篇巨著的高度概括,又是一部盛世经典的精确简化。几乎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曾经有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
    她毫无质疑地告诉人们:“恶奴群起吠尧舜,万民齐声叹良才”的时代己经一去不返! (巍昆仑) 诗路遥遥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艰贞无咎,勿失其孚。 《满江红》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一剪梅》多少年来争相传阅;《渔、樵、耕、读》翻山越岭,不胫而走;《诗、情、画、意》漂洋过海,不翼而飞;书屋因《大雁歌》而生辉,闺房因《荷花图》而升华……所有这一切都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诗词三百首》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历史的公正评价。
     (沈丹诚) 诗梦沉沉 尊位大中,而上下应。 刚健文明,时以元亨。 我们需要空气!我们需要阳光!我们更需要《诗词三百首》!每一次读到她,我们的灵魂就会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过去,我们为之陶醉不醒;现在,我们为之流连忘返;将来,我们也会为之永远记住一个时代!永远记住一个时代的真正英雄! (李光祖) 诗香浓浓 行而未成,君子弗用。
     进退存亡,不失其正。 打开《诗词三百首》,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这股气息来自高山、来自大海;来自天涯、来自海角;载满芬芳、载满激情;上下澎湃,纵横驰骋;沁人肺腑、发人深省;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金来基) 诗海泛舟 知至至之,可与言几。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 画家戴熙说过:“让人惊不如让人喜,让人喜不如让人思。” 《诗词三百首》记录的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描绘的是一种世所罕见的人生感悟。许多历史画面因为有了这些题诗,从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进而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个别画面甚至价值连城,这些都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
    (铁林) 诗气正旺 飞龙在天,位乎天德。 乾无用九,乃见天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诗词三百首》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乎! (王金忠) 惜诗如金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旧的两千年过去了,《诗词三百首》为我们留住了旧世纪的最后一道美丽的晚霞;新的两千年开始了,《诗词三百首》又为我们带来了新世纪的最初一缕迷人的晨曦。
  (史慈) 诗性天成 益地而巽,日进无疆。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白玉先生的《天性、人性、个性》,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诗词三百首》理解。  作者透过历史的烟尘,看到了宋元明清文人在理性的背后,普遍存在的酸性和奴性。
  这数百年来的诗词歌赋,大多是这种心性在极端压抑之下的释放。唯独大唐,是允许人的个性自由张扬的时代,也是天性、人性、个性结合得最为完美、最为充分的时代。后人把那个时代称为真正的浪漫主义时代,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都是合情合理的。
    到了清代,国人可怜得只剩下奴性了,尤其是文人,诗词只能依照《钦定词谱》,文章只能作成《八股文》。为此,作者恨不得要“横跨宋元明清,”恢复国人数百年来被强烈扭曲的天性、人性和个性,并痛苦地叹息到:“《钦定词谱》和《八股文》是强加给文人的一条死路,而不是活路。
  ”他极力主张天性要率真,人性要质朴,个性要张扬。  这与人类社会和谐、文明向前发展的规律是完全一致的。“和平、自由、春天”是《诗词三百首》的一个永恒主题!(魏磊) 诗彩缤纷 云形雨施,品物流行。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诗词三百首》自诞生以来,一直在高起点、大手笔、全方位地开辟着诗词领域的新天地,她继承和发扬了前人诗词的许多精华,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极大的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
    诗集原称《新诗词三百首》,后来接受了多数人的建议,定为《诗词三百首》。另外,书中所用的词牌,除“新浪淘沙”外,几乎都未另加“新”字,以尊重原词牌本身的独特美感和历史底蕴。
  (汪照敏) 诗情脉脉 诗中乾坤,四季如春。 以顺天意,以慰民心。 《诗词三百首》让我们在充分享受灿烂阳光的同时,眷顾到夜晚的宁静与温馨;在尽情沐浴温暖春风的同时,感慨到寒冬中蕴育的无限生机。
    她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太阳公公有四个美丽的女儿,她们虽然从未团聚,彼此间却一直在传递着春天的消息。这四个美丽的女儿就是春、夏、秋、冬,这个春天的消息就是《诗词三百首》。
  (李正刚) 诗光明媚 日月久照,四时久成。 观其所恒,万物之情。 《诗词三百首》有四大特点:恰到好处的平仄合一,恰到好处的诗画合一,恰到好处的古今合一,恰到好处的天人合一。  她切合民众的心态,理解民众的感情,倾听民众的呼声,尊重民众的选择。
  反对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从来没有把《钦定词谱》作为尚方宝剑供奉在民众之上。 她把世界上最神秘、最奇妙、最完美的文字,进行了一次最神秘、最奇妙、最完美的组合,进而把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诗词歌赋的境界推向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高峰) 诗不可挡 庸言之信,庸言之谨。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诗词三百首》在一个最为合适的时间和空间里,采取了最为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唤醒了千百万人沉睡了千百年的心灵。
  尽管她在当今诗坛上以全新的姿态独树一帜,但她的骨子里依旧保持着唐诗宋词的基因,血液里依旧流淌着唐诗宋词的神韵,这也正是她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文章合为时而作”,她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正如她在诗中所说:“天时地利人和,用笔如魔,令人拍案叫绝。
  ”也正因为如此,她最终能以“百万雄诗过大江”的强大阵容,实现了古体诗词由旧世纪向新世纪的跨越。今天,我们在感慨经典的同时,会以同样的心情感慨到:“诗词三百首,心血二十年。  书海从此起波澜:势不可挡,一洗旧文坛。
  ”(德忠) 诗怀坦荡 无边无际,无声无息。 淡淡白玉,谦谦君子。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符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鼎盛、衰落、灭亡的过程。汉字,作为大自然综合信息的一个缩影,已经毫无质疑地成为人类历史上生存能力最为强大的语言符号,它对人类文明历史记录的真实性、生动性,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符号,但它总有一天也会走向衰落,走向灭亡,这是自然规律,不可违背。
    它的最初使命是为了让人们便于交流、便于沟通,便于更好地生存。今天,人们渴望能够利用它来记录和诠释最尖端、最科学的知识和技术,这也是它本身图生存、图发展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
  所以,一味地复古、一味地怀旧,并不意味着学问高深,清代成熟起来的诗律词谱带有典型的复古倾向,这种诗律词谱能够长寿一千多年,就已经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了。   语言文字需要简化、需要更新,诗律词谱也同样需要简化、需要更新,《诗词三百首》就是以这样的胸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一诗激起千层浪 丽泽君子,朋友讲习。 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风行水上,涣奔其机。 用拯马壮,匪夷所思。 《诗词三百首》一经问世,立即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关心她的人越来越越多,持正反两方面意见的人,一直在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这种文化现象令人欣慰。尽管在硝烟弥漫中,个别人的言辞过激,大失风度,但在提倡言论自由的今天,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诗词三百首》极力主张个性的张扬,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理会越辩越清,诗人也好,读者也好,总有一天都会摆正自己的位置,…… 革命导诗 潜龙勿用,终日乾乾。
     龙战于野,或跃在渊。 《诗词三百首》给沉寂多年的诗坛带来了新的革命,给退守一隅的顽固派和保守派带来了新的打击。上个世纪,有人称诗人是中国的梵高,然而时代不同了,欣赏水也不同了,加上诗人与画家对客观事物表达方式的不同,所以中国的梵高要比外国的梵高幸运得多。
  诗人本身也没有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大的空间里,这种返朴归真的表现手法竟得到了这么多的人的认可和赞同。   炼诗补天 日终则终,日食则食。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诗词三百首》填补了我国诗词史上的许多空白,她在追求简单、崇尚自然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偿试和探索。
  这类原生态式的诗词本来就是对天籁最直接、最真实的记录和描绘,实际上,最能震撼人的心灵的往往就是这类诗词。   诗全诗美 受子介福,于其王母。 众允之志,失得勿恤。 《诗词三百首》寻寻觅觅大半生,却发现自己梦寐以求的诗情画意并不存在于权威之门、大雅之堂,而是存在于最普通的民众之中,忧郁多年的心情豁然开朗,如释重负,就象一下子获得了绵绵不绝、无穷无尽的力量,彻底挣脱了传统旧势力的束缚,把专家学者的铁规戒律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出一百年不敢出之风头,开一千年未曾开之先河,旁若无人地站到高处,指天画地,直抒胸臆,把自己天真率直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十全十美。
     三人行,则必有我诗 君子攸往,知得知丧。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 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无咎无誉,可贞含章。 《诗词三百首》一版再版,在整个社会上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作者所到之处,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趟雷区、涉奇险,用热血和汗水,为青春、为时代,谱写了一曲不折不扣的自强者之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据说,凡是诗人经过的地方,三个人当中,必定有一个是知道《诗词三百首》的。
   兴诗动众 体仁长人,嘉会合礼。 利物合义,贞固干事。 弘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几代人的努力方向。用最吝啬的笔墨,勾勒出最饱满的艺术形象,是画中的上品。  同样道理,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思想感情,必然也是诗中的上品。
  《诗词三百首》的兴起,惊动了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她用最大众化的笔墨,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描绘了一幅最大众化的精彩画卷。 诗业辉煌 西南得朋,乃与类行。 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含弘广大,品物咸亨。 感谢您!《诗词三百首》,您使我们充分感悟到人性的一种至善至美; 感谢您!《诗词三百首》,您使我们彻底领略到人生的一种全新境界! 感谢您!《诗词三百首》,您为我们驱走了黎明前的漫漫长夜; 感谢您!《诗词三百首》,您为我们带来了雷雨后的万里晴空! 感谢您!《诗词三百首》,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象今天这样酣畅淋漓地呼吸了; 感谢您!《诗词三百首》,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象今天这样自由自在地歌唱了! 胜利大会诗 耳目聪明,柔进上行。
     得中应刚,是以元亨。 《诗词三百首》中,有一百首是骂出来,有一百首是逼出来的,还有一百首是杀开一条血路杀出来的。诗人最终选项择了自信,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所以能够继承过去,立足现在,把握未来。
   “百鸟朝凤,同唱一曲欢乐颂。”她带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把诗情画意送进了千家万户。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无数仁人志士那匆匆离去的身影,也可以看到战争的硝烟以及民主、共和的曙光;在这里,你会听到来自远古呼唤,也会听到来自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至今未落的话音。
   诗不我待 以立不易,从一而终。 夫子制义,刚当位应。 在过去近一千年的岁月里,中国女子以小脚为美,明明是畸形的、丑恶的东西,举国上下却推崇备至,把它作为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完美的重要标志。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钦定词谱无异于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可至今仍有许多人把它作为高深的学问招摇过市,甚至凭它养家糊口。 废除妇女缠足,彻底解放了一半的国人;简化诗律词谱,也彻底解放了一半的诗人。
   汉语言中,字有字体,句有句型。正楷、行草等为字体,诗律词谱则为句型,前人的书法能够把字体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后人的诗词同样也可以把句型的美表达得贴切自然。   。

2006-04-27

99 0

    给篇诗词赏析的文章你,效仿一下吧: 《金缕衣》赏析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诗文解释: 我劝诸君不要太珍惜那华贵的金缕衣,我要劝诸君应当爱惜青少年时代的青春年华。
  如同鲜花盛开之时应该及时摘取一样,切莫要枝上无花之时再去摘取,那可就要落空了。   词语解释: 金缕衣:指华丽贵重的衣服。堪:可以。 直须:只该,就应该。 诗文赏析: 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
  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作,是不确的。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
  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
  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  何以如此?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
  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  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 “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  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
  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
    “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
   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  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两句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人的风韵;而《金缕衣》,其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见一,作为独立的诗篇已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传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常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
  “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  不用“人生几何”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欢爱的象征)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
  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 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
    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

2006-04-27

100 0

      个人感觉古人写诗是由感而发,后人赏诗亦当有感而赏。我对诗词略有一点点兴趣,我是不喜欢抱着诗词为读诗而去读诗,我觉得那样很难读得进去,也很难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内涵。
  所以我一般读诗会有选择地去读,不同心境的时候会选择不同类型的诗词。比如外出旅游到了哪位大诗人留下大作的景点,就会想起相关的诗词,设身处地非常容易体会到诗词中要表达的东西,也更容易感受作者当时的感觉;又比如,失恋的时候会想起诗词,最容易想到的大概就是李商隐的“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想念旧友的时候会想起赵嘏的“江楼”“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我总是到了某种心境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些诗词,然后突然就觉得特别容易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那种心态,感觉这种感受比看各种鉴赏、分析之类的材料效果要好得多。
  

2006-04-27

97 0

    卜算子 问情 付昱 人生苦短叹世长,由君为半心在旁,敢问君得情几许,不思量,却难忘,难言忧伤。 见君未语泪千行,流水无情苦刹有情郎,前缘能否序新作,情有意,泪无伤,无限思量。
   声声慢 雨日有感 付昱 天空云密,我心阴翳,万事皆悲难可叙。春意渐浓时候,却难寻觅,三滴两点细雨,难道是, 万物皆息?但有猿哀鸣,鸟悲啼,怎及我愁之万一。   风吹落叶满地,碾作泥,去之留之无益,望破空窗,叹才子运不济,风疏雨渐稀,问天地, 谁人明吾意?这多恨,万般愁字却难叙。
   青玉案 相思 付昱 风卷残云花渐落,红千丝,银万缕,满眼回望绣成堆。夕阳西下,北雁南飞,故人一去几时回。   把盏未饮心先醉,只因人乱离索恸悲摧,君在江南我在北,夜夜梦君,晨起为伊总下相思泪。
   叹世 付昱 人道乱世成英雄,生于安现何而足。 萧何月下追韩信,玄德三顾孔明出。 愿我早识真伯乐,识马捡才解我忧。 摒气高呼仰天啸,明月洒处尽皆明。
     满江红 叹世 付昱 风卷动兮,云飞扬,碧空苍茫。南雁归,风鹤唳兮,任翱翔。天生吾年十七,徒有一身凌云志,怎奈难遇萧玄康,徒悲怆。 愿我心,自翱翔,愿吾志,得施张,愿吾才,得万人赞颂,千人褒扬。
  不求名垂青史,理应百代流芳,待洪荒随吾意动时,愈康强。   这是我自己写的,不怎么样,作一下点评吧。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