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代数的发明与发展是怎样的?

代数的发明与发展是怎样的?

全部回答

2016-06-19

49 0
     代数是研究数字和文字的代数运算理论和方法,更确切地说,是研究实数和复数,以及以它 们为系数的多项式的代数运算理论和方法的数学分支学科。初等代数是更古老的算术的推广 和发展。
   在古代,当算术里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各种数量问题的解法后,为了寻求有系统的、更普遍的 方法,以解决各种数量关系的问题,就产生了以解方程的原理为中心问题的初等代数。   代数是由算术演变来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至于什么年代产生的代数学这门学科,就很不 容易说清楚了。比如,如果你认为“代数学”是指解bx + k =0这类用符号表示的方程的技巧。 这种“代数学”是在16世纪才发展起来的。 如果我们对代数符号不是要求像现在这样简练,那么,代数学的产生可上溯到更早的年代。
     西方人将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看作是代数学的鼻祖,而真正创立代数的则是 古阿拉伯帝国时期的伟大数学家穆罕默德•伊本•穆萨(中国称为“花刺子密”,生卒约为公元 780〜850年)。
  而在中国,用文字来表达的代数问题出现的就更早了。 “代数”作为一个数学专有名词,代表一门数学分支在中国正式使用,最早是在1859年。  那 年,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和英国人韦列亚力共同翻译了英国人棣么甘所写的一本书,译本的名称 就叫《代数学》。
  当然,代数的内容和方法,中国古代早就产生了,比如《九章算术》中就有方程 问题。 初等代数的内容大体上相当于现代中学设置的代数课程的内容,但又不完全相同。比如, 严格地说,数的概念、排列和组合应归人算术的内容;函数是分析数学的内容;不等式的解法有 点像解方程的方法,但不等式作为一种估算数值的方法,本质上属于分析数学的范围;坐标法是 研究解析几何的……这些都只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编排方法。
     初等代数是算术的继续和推广,初等代数研究的对象是代数式的运算和方程的求解。代数 运算的特点是只进行有限次的运算。全部初等代数总起来有十条规则。这是学习初等代数需 要理解并掌握的要点。
   五条基本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 两条等式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等式不变;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非零的 数,等式不变; 三条指数律: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指数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积的乘 方等于乘方的积。
     初等代数学进一步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是研究未知数更多的一次方程组;另一方面是 研究未知数次数更高的高次方程。这时候,代数学已由初等代数向着高等代数的方向发展了。 高等代数是代数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总称,它包括许多分支。
  现在大学里开设的高等代 数,一般包括两部分:线性代数初步、多项式代数。   高等代数在初等代数的基础上研究对象进一步扩充,引进了许多新的概念以及与通常很不 相同的量,比如最基本的有集合、向量和向量空间等。
  这些量具有和数相类似的运算的特点,不 过研究的方法和运算的方法都更加繁复。集合是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全体;向量是除了具有 数值还同时具有方向的量;向量空间也叫线性空间,是由许多向量组成的并且符合某些特定运 算的规则的集合。
    向量空间中的运算对象已经不只是数,而是向量了,其运算性质也有很大的 不同了 0 很多人把高等代数和线性代数混为一谈,不明白其中的区别0 高等代数是大学数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线性代数是大学中除了数学专业以外的理科、工 科和部分医科专业开设的课程。
   初等代数的中心内容是解方程,因而长期以来都把代数学理解成方程的科学,数学家们也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方程的研究上。  它的研究方法是高度计算性的。 要讨论方程,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实际中的数量关系组成代数式,然后根据等量 关系列出方程。
  所以初等代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代数式。由于事物中的数量关系的不同,大 体上初等代数形成了整式、分式和根式这三大类代数式。代数式是数的化身,因而在代数中,它 们都可以进行四则运算,服从基本运算定律,而且还可以进行乘方和开方两种新的运算。
    通常 把这六种运算叫作代数运算,以区别于只包含四种运算的算术运算。 在初等代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解方程的研究,也促进了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将算术中讨论的整数和分数的概念扩充到有理数的范围,使数包括正负整数、正负分数和零。
   这是初等代数的又一重要内容,就是数的概念的扩充。   有了有理数,初等代数能解决的问题就大大地扩充了,但是,有些方程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 没有解。于是,数的概念在一次扩充到了实数,进而又进一步扩充到了复数。
   数学家们说不用把复数再进行扩展。这就是代数里的一个著名的定理——代数基本定理0 这个定理简单地说就是n次方程有n个根。  1742年12月15日瑞士数学家欧拉曾在一封信中 明确地做了陈述,后来另一个数学家——德国的高斯在1799年给出了严格的证明。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