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哲学

本能是什么?

本能是什么?怎样理解?

全部回答

2005-12-19

0 0
    本能(Instinct)“本能”以及用作同义语的“先天行为”都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明确的定义。由于本能概念的含混性,也因为科学哲学的变化,某些科学家拒绝直接使用这一概念,而另一些科学家则坚持认为本能具有明显的作用。
  实际上,对本能概念的理解受到了哲学、心理学、生态学等不同科学研究观点和方法的影响。  并且,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于本能的理解或多或少有一些变化。 早在1859年,C•达尔文便提出了一个表现本能主要特征的普遍适用的描述:“我们需要经验去完成一个行为。
  然而,当这一行为可以被一个动物完成,尤其是被没有任何经验的非常幼小的动物所完成,尤其是被没有任何经验的非常幼小的动物所完成,并且,当该行为为很多个体以同一方式完成,同时它们并不清楚做出这一行为的意图是什么,那么,我们通常称这类行为为本能。
    ”达尔文对本能的看法是与他的进化论思想相一致的,他的描述为本能概念奠定了一个基调。后人对本能的各种理解几首都是在此基调上产生的。 通常认为,本能性行为与习得性行为是相对立的。
  习得性行为是逐渐地或突然地出现的,在一个种系的个体间,习得的行为是高度可变的,依赖于多种多样的线索。  而本能的行为则是先天具有的,并且是固定的、难以变更的。B•F•斯金纳承认有机体具有本能的残余。
  他认为,这种本能残余伴随着诸如交配、防卫、照顾后代这类行为,最终,为类行为成为发生性能力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本能残余的伴随是难以进行研究的,因为行为的选择和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况且,在个体的众多经验中去孤立地探寻某一特定行为的前提,并不能提示行为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D•莱尔曼(1953)则对“本能”和“先天性”这些概念是否有意义提出怀疑。他认为,没有一种行为完全不受学习的影响,即使在子宫里或蛋壳里的胚胎,也会发生学习。然而,K•洛伦茨对上述见解进行了反驳,他指出,即使如莱尔曼所说,学习在子宫或蛋壳里就能够发生,人们仍然无法解释这些问题:“为什么有些鸟类出壳后便能吸食,而另一些如誉形目鸟只会张着嘴,鸭子会戏水,鸽子会把嘴塞入双亲的嘴角。
    虽然所有这些鸟类在胚胎期都是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随着心跳而头部上下移动的。” 这样的争论并非出于偶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和生态学家是从各自不同的背景卢步,进行了不同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不同的东西。
  最初,在达尔文观点的影响下,心理学界一些研究者试图寻找人类特征种系图,以确定在不同种系水平之间行为的类似点或类似程度。  因此,很多动物的明显的心理特征被记录下来。这种轶事式的记录方法提供了一些对复杂的动物行为的精确描述,但也有很多弱点。
  随着数量化手段的发展,以及英、美心理学家,尤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实验法的强调,轶事记录的手段被摒弃,而强调采用T型迷津、斯金纳箱、辨别学习、条件作用等手段,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精确地记录动物的反应。
    伴之以对研究策略的“科学性”、“精确性”的追求,产生了这样一个基本假设:行为主要是习得的,如果不是所有种系,至少在绝大多数种系中,行为由相同的普遍原则所确定。只有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才有可能有效地摒弃在非严格控制的环境中观察动物,并且可以把对白鼠、鸽子的实验研究结果作为能够推广的模式。
     另一方面,生态学家们假设,不少行为是遗传确定的,这些行为不仅是物种特有的,而且在种系发生上可能是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他们相信,正是这种大量的、固定的规则化行为促进了种系的各自繁衍,并且阻碍着种系之间的杂交,从而使种系的发展得以严格维持。
  事实上,这些行为正如解剖特征一样,在区分不同的种系或关系密切的亚种系时非常有用。  虽说越是强调物种个体对其所处的独立生态小环境的适应,物种间特征的关联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但一直被普遍认可的、甚至反复说明的观点仍然是:人类的侵犯行为、作爱行为、母性行为等,在低等动物的活动中就有先例,因此就意味着,这些行为是本能性的。
  事实上,对于本能的理解始终延袭着达尔文的观点。   “本能”这一术语除了具有普遍性和遗传性的含义外,还有着另一层重要的意思,那就是动机作用。“本能”一词的拉丁语词根是instinctus,即in (向着或关于)+stinguere(驱策)。
  策动心理学派的创始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本能理论的领袖人物W•麦独孤在批判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对本能一词的滥用时指出,当时的专业心理学家的本能观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认为,当人的智力和推理能力渐趋发展时,人的本能就随之衰退了。
    麦独孤评论道,在持这种观点的人眼里,似乎文明人的本能就像盲肠一样,成为麻烦的遗迹,如有可能,最好切除之。第二种本能观认为,当智力随高等动物的进化而发展时,并没有导致本能的退化。
  W•詹姆斯就曾主张人的本能至少同任何动物的本能一样多,并且是决定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要素。  麦独孤赞同的是第二种本能观。他在1908年给本能下的定义是:“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内赋的心身定势,它决定其载体知觉,注意某组确定的对象,体验这种对象知觉所产生的特殊的情绪兴奋,并且以一种特定的态势对其作出行动,或者至少是体验到作出行动的冲动。
  ”在麦独孤所编制的本能量表中,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能包括:相争、驱逐、好斗、刀奇、求偶、求食、贪得、喷嚏和笑等。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一种内在的“驱动”所决定的,这种驱力是基于机体的神秘的本能。
  由于先天的本能,人才能感知环境,产生适当行为,以达到某种目的。社会生活则是每一个人厌恶、好斗、合群和其他本能的自然产物。我国心理学家高觉敷指麦独孤的本能概念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侧重本能的目的性,使它有别于机械性的反射;第二是强调本能的先天倾向性,认为这个倾向性有强大的推动力,使反射成为本能倾向的工具。
     在本能理论领域里,S•弗洛伊德同样占居一席之地。他关于本能的基本观点是与麦独孤一致的,即强调人类行为的重要推动力是本能驱力。但在本能学说的具体内容上与麦独孤有所不同,弗洛伊德并不企求对本能作出界定,只是提出了一些范畴。
  弗洛伊德在其早其理论里,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两种,并以其临床心理学经验对性本能进行了研究。  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他想到人的个性中的某种侵略本能或自我毁灭本能。
  1920年,弗洛伊德对他以前的本能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双本能理论,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同属于生的本能。死的本能指向毁灭。弗洛伊德认为,本能能量是在有机体内部发生的,但是,它能联结于外在的对象。
    生的本能是如此,死的本能也是如此。不过,死的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破坏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的时候,成为破球、损害、征服的动力。当外界有所破坏的时候,它没有必要来毁伤自我。
  但是,当向外侵犯受到挫折时,往往退回到自我内部,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它的范围很广泛,不限于杀人和自杀,也包括自我谴责、自我惩罚、对手之间的嫉妒和对权威的反抗。  弗洛伊德的双本能理论很少赢得人们的共鸣。
  不用说像斯金纳这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此表示异议,就连被称之为当今精神分析权威人士的R•法恩也认为:“死亡本能的理论是如此荒唐,以致它要不是来自弗洛伊德,早已湮没无闻了”。 本能理论沉默了一段时间以后,由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对其进行了新的探讨。
    马斯洛指出,有相当数量的临床的、实验的和其他学科的研究,使得我们不得不怀疑当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于人的可塑性、适应性以及学习能力的过分强调。人似首具有远比现代心理学所估计的更强的自主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因此,值得重新三价本能理论。马斯洛对早戎的本能理论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麦独孤和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理论具有某些当时并未被充分理解的优点,尽管他们有许多错误,但绝不是本质的。  并且,其中不少错误恰是麦独孤等本能论者与他们的批评者共同具有的。
  马斯洛指出,本能论者及其反对者的错误都在于用非此即彼的两分法,而不是按程度的差别来思考问题。这种两分法导致了种种错误,如遗传与习得非此即彼,本能与适应力相互排斥,人类的本能冲动与理解力截然分开等等。
    这种思考方法造成的一个最严重的错误是,过分强调人与动物世界的连续性。马斯洛指出,人的冲动或基本需要至少在某咱显见的程度上是先天给定的。那些与此有关的行为或能力、认识或感情则不一定是先天的,而可能是经过学习或引导而获得或表现的。
  这就是说,基本需要的遗传成分可以看成是简单的意动性需求,追求目的的行为是必须依靠学习才能达到的。  马斯洛坚持强调本能的动机作用,同时又赋之予环境制约性和可变性。马期洛特别指出,人种与其他物种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我们在种系阶梯中上升时,我们可能会逐渐发现新的、更高级的欲望,发现另一种本能,它在本质上是类似本能的,即在强弱程度上是由机体结构和功能所决定的。这些类似于本能的基本需要就是人类对于爱、安全、归属、尊重、理解等的需要。
    这些基本需要具有必需性,在心理学和生物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这一点的证据是,至今没有一个实验成功地证明这些需要是次级条件反应的解释。相反,在人类生活和心理治疗中,有很多事实表明这类需要更像条件作用最初赖以存在的无条件反应的解释。
  相反,在人类生活和心理治疗中,有很多事实表明这类需要更像条件作用最初赖以存在的无条件反应。  这些类似本能的基本需要是在一个强度有差异的层级序列里能动地相互联系着需要。动物本能不会消失、不会更改,但人类类似本能的基本需要会消失,也会被环境所抑制、所更改。
  例如,在变态人格患者身上,爱和被爱的需要就发生了扭曲。马斯洛还指出,认清类似本能的需要不同恶的,而是中性的或者是好的,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教育、法律、宗教等等应该起着保护、促进、鼓励类似本能的基本需要的表达和满足。
  。 。

2005-12-19

298 0
这就是本能。

2005-12-19

294 0
人有生存的本能,是食,有繁衍后代的本能,是性。食色,性也。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哲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哲学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历史学
哲学
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