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关于历史人物的书籍

怎样收集到2012年学界关于某个历史人物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著作

全部回答

2013-03-12

149 0
    自21世纪以来,国内人文学科日渐受到社会重视,呈现逐渐复兴之势,而历史学又成为其中典型学科之一。在2012年中,中国历史学科研究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热点问题持续受到关注,同时举办了一系列的学术会议,令人痛惜的是有一批著名的史学家去世。
   中国史研究热点 近年来,随着“北大简”、“清华简”等一批简牍的相继公布,使得先秦及秦史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热点话题。  因竹简内容涉及古代政治、地理、社会经济、数学、医学、文学、历法、方术、民间信仰等诸多领域,使人们对战国晚期至秦代社会文化的认识和印象得以扩展。
  特别是在“清华简”中发现的部分《尚书》内容来看,部分研究人员认为传世两千多年古文《尚书》确系“伪书”,可为多年来古文《尚书》真伪之争画上圆满句号,但也在史学界引起了争论。   2012年,也出版多部中国古代史研究著作,涉及秦汉、唐、宋、明清历史及宏观性的研究。
  如刘乐贤的《简帛数术文献探论》、王子今的《秦汉社会意识研究》、冯金忠的《唐代河北藩镇研究》、胡英泽的《流动的土地:明清以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社会研究》、王利华的《徘徊在人与自然之间:中国生态环境史探索》、庞天佑的《论中国古代的历史总结与国家盛衰》、徐冲的《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等。
    此外,美国学者刘子健的《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与马立博的《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也在大陆翻译出版。纵观目前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在史料有限的局面下,如何寻找历史新议题,瓦解既存的传统研究分类框架,以及打破史学研究的实证心态,是中国史学同仁继续探索的问题。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自2006年起对外开放《蒋介石日记》后,掀起了学界对蒋介石的研究热潮。2012年,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等三位著名民国史专家则合著出版《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一生》,为利用了蒋介石日记进行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蒋介石研究带来了大量有趣的细节,并为历史研究指明了历史人物心理研究这样一个新的方向。
    美国学者陶涵所著的《蒋介石传》,被认为是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一本蒋介石英文传记,也是第一本完整引用蒋介石日记的传纪作品,2012年在大陆翻译出版。而黄道炫的《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修订版)》、阮大仁的《蒋介石日记揭秘》也在国内出版。
  但《蒋介石日记》毕竟带有主观性,不能过度迷信,在研究中还需注意史料互证。   目前大陆地区近代史研究逐渐突破传统的革命叙事,正盛行新革命史、新清史的研究,关注区域个案及下层群体,但也有“碎片化”的倾向。
  2012年出版多部中外关系史及政治史、经济史著作,如张志勇的《赫德与晚清中英外交》、任智勇的《晚清海关再研究》、杨念群的《“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郭卫东的《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史研究》、李细珠的《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张同乐的《华北沦陷区日伪政权研究》、沈志华的《冷战在亚洲:朝鲜战争与中国出兵朝鲜》等。
    此外,2012年部分中国近代史的经典著作又再次修订出版,如姜鸣的《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茅海建的《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则结集再版了现代史著名学者杨奎松的《杨奎松著作集:革命》,涉及了作者关于中共党史及中国革命的四部经典著作。
  在中国当代史方面,则是由当代中国研究所历时20年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五卷本正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研究新中国历史的重要成果。   世界史研究热点 自2011年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后,极大带动了国内世界史研究的发展,目前学界研究热点集中于欧美社会经济史、国际关系史、区域史研究、冷战史、环境史、全球史等,百花齐放,显示出史学研究的新气象,研究的资料也深入到地区档案,大量使用原始材料进行实证研究。
     全球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史学研究方法,主张超越民族国家的单位来考察世界历史,努力破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欧洲中心论,强调世界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人类重新审视历史的一种全新视角。
  张一平今年新出版《全球史导论》,运用现代整体观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和树立起了较为系统的全球史观,对全球史的本质属性、全球史的外部环境、全球史的运行模式、全球史的分期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了系统阐述,力求填补国内外学术界在全球史观研究方面的不足,推动全球史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而首都师范大学还主办有年刊《全球史评论》,集中发表国内外学者关于全球史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学界研究趋势也从原来的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史学研究,从传统的政治经济史转向文化史。
  今年由达恩顿著、姜进等译的《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则为新文化史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把目光转向了出版和阅读的历史,研究了法国旧制度对文化、写作、图书出版的控制,以及禁书如何在控制下的出售,通过对审查体制的考察来研究旧制度。
     当前环境史研究已经成为世界史学界的学术热点,包茂红的《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一次按国家和地区分章来叙述世界环境史兴起的原因、发展的历程、主要学术观点和流派、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利于学者掌握环境史研究的基本动态。
  现代化问题也是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也于今年出版,作者结合世界各地区的文化、历史传统,梳理世界各地区现代化的轨迹,总结各地区现代化的成败得失,展望其现代化的前景。
    钱乘旦、许洁明还出版了《英国通史》,该书凝聚了作者长期治史心得,阐述了英国的兴盛之道,透视了其成功走现代化的历程。而于沛编著的《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 (1949-2009)》,回顾了建国60年来,中国世界历史学在每个阶段涉及的领域、重点和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填补了国内世界史学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今年,国内学者也翻译了一批国外世界史研究的著作,如有关美国研究的《美国史》上下册、《美国的未来》,关于欧洲研究的《拜占庭:东罗马文明概论》、《欧洲文明的曙光》、《中世纪欧洲史》、《欧洲文化史》、《欧洲殖民帝国》、《20世纪欧洲社会史》、《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及《拜占庭:东罗马文明概论》、《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等著作,可以帮助国内学者及时掌握国外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当然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要走向世界,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在得到中国学界的广泛认可后,才可能与国际学界对话。如何摆脱西方研究范式影响,发掘原始资料,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仍是世界史研究探讨重点。
   学术会议兴盛 在中国古代史方面,有南开大学主办的“明代国家与社会学术研讨会”;云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土司制度与边疆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天津师范大学举办的“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主办的“中西古代社会研究”学术会议;三峡大学举行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史年会;南开大学举办的“日常生活史视野下中国的生命与健康”学术研讨会;山西大学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在上海举办的“第六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天人之际:史学视阈下的自然与社会”等。
     本年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会议相对较多,主题也涉及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多方面,如在杭州举办的“政治精英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与第四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复旦大学举办的“明清江南与近代上海”国际学术讨论会与“民族主义与近代外交”学术研讨会;湖南师范大学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举办的“中华民国史”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台儿庄承办的“抗战前后的国防建设与正面战场研究”学术研讨会;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学术研讨会等。
     近来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日渐受到学界关注,逐渐从“险学”演变为“显学”。2012年,两岸三地也召开数次基督教研究学术会议,如山东蓬莱举办的“登州文会馆与近代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学术研讨会;四川大学举办的“基督教文字传媒与中国近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民初多元语境下的中国基督教”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举办的“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台湾中央大学举办的“传教士笔下的大陆与台湾”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第六届“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年青学者研讨会等。
    与会学者开始从多学科、多视角研究中国基督教,重新认识评价基督教在华活动。 国内学界还组织多次世界史研究方面会议,探讨世界史相关问题及学科建设问题。如我国首届世界史研究前沿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四川西华大学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大学举办了“亚洲的毒品和酒精:历史研究的新视野”国际会议;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 “军事与外交:二战史专题”国际研讨会及“全球史研究在中国:理论、方法与实践”研讨会;南开大学主办了“世界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织了“国际世界史研究前沿与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等。
     值得注意的是,各高校为鼓励青年学生的历史研究,近年来还专为历史学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了论坛或学术会议,已经形成了每年一届的惯例,且各具特色。如北京大学的史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青年论坛、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华东师范大学的全国历史学本科生论坛、两岸四地历史学研究生论坛及南开大学2012年举办的“环境历史与人类文明”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社科院举行的首届历史学博士后论坛等,成为青年学者研讨交流的绝佳舞台,也极大开阔了他们的学术视野。
     历史研究向有为现实服务的功能,2012年,中菲“黄岩岛”问题与中日“钓鱼岛”问题争端不断,也受到史学界高度关注。学者开始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争端,用雄辩的历史依据证明了黄岩岛、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从学理上支持了国家维护领土主权的行动。
   史学名家去世 2012年,朱维铮、金重远、何炳棣、戚其章、刘起釪、霍布斯·鲍姆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史学家相继去世,也是史学界的重大损失。  阳春三月,复旦大学历史系教师朱维铮教授病逝。
  朱维铮先生是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学术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的著名历史学家,是19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多种重要典籍,其代表作《走出中世纪》、《重读近代史》思想新锐、功力深湛,影响了几代学人。
    同年6月,长期居于海外的史学泰斗何炳棣先生也在美国去世。何炳棣的研究领域非常宽阔,从明清人口、经济、社会史开始,其代表作《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奉为学界经典,后来又研究中国文化的起源,近年来又涉猎到先秦的思想和制度历史,并撰写回忆录《读世阅世六十年》,回顾读史阅世的心路历程,兼及师友杂忆。
    同在6月,著名世界史专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重远先生病逝。金重远主要研究欧美近现代史,着重于法国近现代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同时也涉足拉丁美洲近现代史和中外近代关系史。
  深谙俄、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先后编写出版《法国通史》、《战后西欧社会党》、《20世纪的法兰西》等重要学术著作。   10月,刘起釪、戚其章先生又相继病逝。刘起釪先生师从著名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经学,上古史,历史地理等方面都有卓越建树,为国际公认的《尚书》学权威,有代表作《尚书学史》、《尚书校释译论》、《古史续辨》等,以其扎实的考证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戚其章先生生前供职于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毕生致力于甲午战争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著述颇丰,晚年退休后仍然笔耕不辍,一生所著和编撰学术著作近30部,有代表作《甲午战争史》、《晚清海军兴衰史》、《中国近代史新讲》等,在国际学术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威信和影响。
  同月,英国著名的左派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也病逝。  他是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近代史大师,对马克思主义有始终不渝的信仰,在劳工运动、农民叛变等问题上的研究,堪居当代史家的顶尖之流,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霍氏的代表作为“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等,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更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