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婴儿口腔会生长一种白色假膜,外观就像雪片一样,医生们称它为“雪口病”,这就是大家俗称的“鹅口疮”。
鹅口疮是婴儿口腔内经常见到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由白色念球菌引起,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及营养不良的小儿。
患鹅口疮的病儿常常不很好吃奶,如果妈妈强把乳头塞进孩子嘴里,患儿会立即哭闹起来,这是因为婴儿在吞咽奶汁时口腔疼痛及其他特别不舒服的感觉而引起的,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和健康,而且还可能会造成其他不良后果。
防止婴儿的口腔内发生鹅口疮,平时要注意婴儿口腔内卫生。妈妈在让孩子吃奶前,首先应该把乳头用淡盐水洗干净。如果孩子奶量较大,母亲的乳汁不够,需要奶瓶喂养者,在喂奶前更需要把用具洗干净,并用沸水烫后再喂。
已经患上鹅口疮疾病者,除采用上述喂养方法之外,还需坚持用消过毒的纱布蘸少量的淡茶水或淡苏打水擦伤口腔。 每天可擦3~4次,同时按医生指定的剂量服一些维生素B2等药物。如坚持2~3天后仍不见疗效,就要带患儿到医院请医生治疗,以免延误。
一、局部用药口腔内的局部用药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先用弱碱性溶液,如 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然后用盐水棉球洗干净,最后涂上1%龙胆紫,每天2次 ,一般2~4天就可治愈。 局部也可用制霉菌素,先将制霉菌素50万单位(片)碾成细末,平均分成4份,每次用1份,直接撒入患儿的口腔内,不喂水,让宝宝自己用舌头搅拌,使药物与口腔黏膜充分地接触。
一般每天2次,几天后鹅口疮就会荡然无存。 二、全身用药鹅口疮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霉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 三、饮食注意卫生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洁,如奶瓶、奶头、碗勺要专用,每次用完后需要用碱水清洗并煮沸消毒,母亲在每次喂奶前,应先洗手,并清洗乳头,然后哺喂。
患鹅口疮的孩子尤应注意饮食营养,增强体质,这些均有助于预防鹅口疮的发生。 出生不久的小儿,常常会不明原因的哭闹、拒食。 此时检查小儿的口腔,往往可以发现小儿的舌头或颊部有成片的雪白色乳凝状的斑片,这在医学上称为“鹅口疮”,又叫雪口。
鹅口疮多见于周岁内婴儿或新生儿。这是因为婴幼儿抵抗力差,易通过食具、奶头等途径受霉菌感染。鹅口疮多发生在口腔内舌、颊和软腭处。初起时常在舌面上出现白色斑膜,继而蔓延到牙龈和颊外。 发病处有斑片白膜,周围粘膜充血。
发病时口腔有灼热刺疼和干燥感。症状严重时斑膜可波及咽喉、气管或肠道粘膜,有时可引起发热、呼吸困难或腹泻。 对鹅口疮的防治方法主要有: 1。乳母讲究卫生,喂奶前用温开水洗乳头,必要时喂奶前后用2%的苏打水涂抹乳头。
2。 婴儿食具奶瓶必须要清洁卫生,定期煮沸消毒或热开水浸泡。 3。做好婴幼儿和体弱久病者的口腔卫生,经常用温盐水或2%苏打水清洗口腔,使霉菌不易生长和繁殖。 4。
发病后,可用消毒棉签沾2%苏打水清洗患处后再涂2%龙胆紫,每日3次~5次。轻症者2次~3次即愈。同时给患儿口服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 5。病情严重者可遵医嘱服制霉素或外涂制霉菌素液(制霉菌素50万单位加5毫升冷开水)。
以下介绍几则治疗“鹅口疮”的民间秘方:
1。取红糖研末30克,取适量涂于患处,一天4~6次。 2。用适量黄连末填在肚脐眼上,每日换一次。
3。取皮硝30克,捣细,取适量填在肚脐眼上,外面用胶布封固,每日换一次。
4。用莴笋叶6克,大枣3个,用水煎服,每日1~2次。 5。取蜂蜜30毫升,生姜汁10毫升,混匀后涂在患处,每日2~3次。 6。用老茄子根10克,陈皮3克,冰糖6克,用水煎服,每日1~2次。
7。取西红柿叶10克,甜瓜皮6克,用水煎服,每日1~2次。 8。用玫瑰花6克,生姜2片,白扁豆6克,用水煎服,每日1~2次。 4)家庭护理 1。平时注意孩子的口腔卫生,给孩子喂食以后帮助孩子清洁口腔,如果孩子年龄小,可以用温湿的纱布清洁口腔,如果孩子年龄大一些,则可以让孩子用水漱口。
2。多饮水,不要食用过冷过热及过硬的食物,以减轻对口腔粘膜的刺激。 3。母乳喂养的孩子,在喂奶之前,妈妈应该用清水洗净双手,并用温湿的毛巾清洁乳头;如果使用奶瓶给孩子喂奶,那么事先将奶瓶和奶嘴进行煮沸消毒。
4。给孩子用药要谨慎,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乱用抗生素。因为在给孩子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时候,抗生素可能会杀灭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细菌,从而导致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引发鹅口疮,医学上称之为菌丛失调。
给孩子治疗鹅口疮的时候,应该停用抗生素,如果有重大的疾病必须使用抗生素,则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5。给孩子添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纠正其营养不良的情况。 6。等孩子的鹅口疮痊愈以后,再服用一些“龙牡壮骨冲剂”和“脾可欣”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