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三个文明"说法的出处

"三个文明"的说法出自哪个文件?

全部回答

2019-03-12

0 0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党的十六大以来,部分专家学者和战略家实践家就此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现将有关成果综述于后,以为进一步深入研讨提供参考。
   一、“三个文明”的界定 学者谭继有、张亚芬指出: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物质文明体现在社会的经济方面;所谓精神文明,是指人们改造思维的成果,亦即改造思维的过程中,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设施的改善。
  精神文明体现在社会的文化方面;所谓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的成果,亦即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中自觉创造出来的社会规范体系和社会组织方面的成果,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的进步和人们政治意识的文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机构设施的改善。
    政治文明体现在社会的政治方面。 河北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院院长韩振峰教授认为: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 的、反映人类物质生产进步状态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政治文明则是人类创建的适合物质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生产力的、体现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各种制度,它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随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逐步积淀形成的;精神文明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促进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不断发展的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上述对“三个文明”的界定,虽然表述不尽一致,但其基本内核是相同的,即“三个文明”都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思维改造的成果,所不同的是:物质文明是物质成果的反映,政治文明是制度成果的反映,精神文明是精神成果的反映。
   二、“三个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者王文东对“三个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较为深细的考察,他认为:人类文明的演进总体上呈现出相对稳定的三大内在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相应地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
    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把握:㈠三个文明之间存在着差异性。首先,三个文明的历史起点不完全同步。物质财富的形成过程即物质文明的起始及形成过程,与人的诞生过程和劳动的形成过程是同一的;而精神文明的生成标志,则是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社会分工使从事科学文化事业的阶层形成,伦理道德规范和科学文化艺术的诞生;相对而言,政治文明则姗姗来迟,进入政治文明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阶级的诞生和国家的出现。
    其次,三个文明作为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领域,它们都有各自存在和发展的形式及其规律。物质文明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中以其客观的形态积淀着自身的历史,表现为物质资料生产的进步;精神文明则以主观的形式通过特定的物质载体表现自己的历史;政治作为经济的集中表现,一方面其发展受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经济利益的主宰,另一方面政治文明的政治制度又是在思想上层建筑的指导下建立的,是政治观念或政治意识的现实对象化结果,是客观形态与主观形态的结合。
    最后,三个文明的差异性还表现在人类文明系统中各自对社会发展作用上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协调性。物质文明总体上属于生产力范畴,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总体上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论者进一步指出:历史上任何一种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文明形态都不能达到三个文明的辩证统一,它们都是社会文明的创造主体与享有主体分离的社会,是异化了的文明状态。
    社会主义社会是对一切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文明形态的彻底扬弃,是一种崭新的更高形态的文明。 韩振峰教授则认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之间,既有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一面,又有相互区别、不能混淆的一面。
  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首先,从本质上说,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而政治文明则是人类改造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综合性成果;其次,从各自体现的关系看,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各种关系,而政治文明体现的则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次,从三种文明各自表现的内容看,物质文明表现的是人类对富裕的物质生活的追求,反映了人类对自然限制的超越和驾驭能力的提高,它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技术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表现的是人类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和对自身精神状态调控能力的提高,它表现为科学教育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所表现的是人类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追求,反映了人类对社会关系的调控和调节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进步与完善,社会关系的优化和公民权利的日趋扩大。
    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但对这种关系的表述却不完全相同。颜忠民教授强调:三者之中,物质文明处于基础地位,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保证;政治文明则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精神文明又为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曾瑞明则认为,物质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的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上层建筑,三个文明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它们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灵魂.政治文明是保障。   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思想提出的必然性和创新意义 颜忠民教授认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思想的提出具有其必然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⑴人们日益多样化发展的需要;⑵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⑶世界各国文明多样性发展的需要;⑷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⑸政治文明建设重要性日益突出的需要;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颜忠民教授进一步指出,十六大报告把“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统一目标,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又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首先,“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对社会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其次,“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对邓小平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再次,“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创新;最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创新。
     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既不是想当然的政治口号,也不是率意捏合的政治标签,而是有其自身的理论依据。陕西省委副书记袁纯清认为,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这是由“三个文明”之间的互动性、对称性和共生性决定的。
  互动性是指“三个文明”相互依存、相互联动、相辅相成;对称性是指“三个文明”要协调发展,不能倾斜;共生性是指“三个文明”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五、如何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韩振峰教授指出,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首先,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其次,必须不断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步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三,必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四,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五,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夫系;最后,必须大力推进党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陈洪泉教授强调,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有赖于建立健全两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机制:一是三个文明内在的协调发展机制。所谓内在的协调发展的机制,就是指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内在过程,也就是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要实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首先,社会成员必须形成关于三个文明三位一体发展的价值观,解决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其次,在发展的价值共识的基础上,确立与发展的价值观相符合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协调和谐的发展目标,解决发展什么的问题;再次,围绕发展目标设置相应的社会组织结构和设定相应的社会运行规则,解决怎样发展的问题。
    二是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三位一体的综合协调机制。政府机制通过国家行政体制运作,其行为具有强制性,代表着自上而下的努力;社会机制通过强制非等级和非利润趋向的社会网络体制(如社区、社团、各种志愿性团体等)运作,代表着自下而上的努力;市场机制通过网络型的市场体制运作,在利益杠杆的驱动下,人们自愿、平等地在市场中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代表着横向的努力。
    三种机制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发展观念、发展目标、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规则的形成和相互作用,各有优势而又各有局限性,同时三者之间又存在着极强的互补性,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需要这三种机制的综合作用。
  陈洪泉教授强调指出,当前建立健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机制的基本任务,是要从传统的政府一元机制起作用或政府和市场二元机制起作用,转化为综合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元机制的作用,建立健全一个由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三者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协同作用的综合机制。
     陕西省委副书记袁纯清认为,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辩证的观点。全面,就是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出发,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综合考虑“三个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实现“三个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协调,就是遵循“三个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合理安排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和民主法制建设诸方面的任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互进共荣;辩证,就是既要看到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独立性、历史继承性和自身发展的特殊性,更要看到物质文明在“三个文明”中的基础地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充分发挥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导向和保证作用,使“三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

2019-03-12

25 0
十六大报告把“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统一目标

2019-03-12

19 0
十五大关于“三个建设”提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为建设“三个文明”。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