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刘公岛名称“刘公”的来历

刘公岛名称“刘公”的来历,请介绍一下好么?

全部回答

2018-02-10

0 0

     对于刘公岛名称的来历,有两个版本,一段是历史,一段则是传说。   据史料记载,威海在汉代叫石落村。东汉末年,这里属于东莱郡,是刘姓皇族的封国属地。公元220年,文帝曹丕废汉献帝刘协建立魏国后,就对刘姓皇族进行剿杀,刘氏皇族的一支为了逃避追杀,便千里迢迢来到了偏远荒僻的石落村,成为这里的早期居民。
    刘氏到石落村落户以后,以出海打鱼为生,并经常到刘公岛上垦荒种地,消暑纳凉,那时此岛被人们称之为“刘氏别业”,后来演称为刘公岛。刘公岛的名字由此而来,并一直沿袭至今。   传说则有点神话色彩了。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艘从南方来向北方去的商船在行驶到威海外海时,本来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变了脸,一团乌云笼罩了天幕,“唰唰”几道厉闪过后暴雨从天而降。  这让这些水手们措手不及,他们拼命摇浆,想找块陆地停靠。
  但划了半天到处是海浪滔天的大海,根本看不到岸的影子。他们只有全力控制着小船不让风浪掀翻,却不知该往哪里走。   暴雨一下就是好几天,由于连日的风浪阴雨,他们迷失了方向,分不清东西南北。在海上漂泊了数日也不见陆地,这时候他们所带的粮食淡水都用光了,多日的紧张疲累也把人们的力气用光了,他们再也没有力气摇浆掌舵了。
       望着茫茫的大海,看着浪花翻卷的海面,再看看阴云密布的天空,他们彻底绝望,再没有一个人摇橹,都认为不可能靠岸了,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后来雨虽然停了,但他们已筋疲力尽,一个个仰面朝天地躺在船舱里,一动不动,听天由命地随波逐流。
     一天夜里,一个水手无意中抬起失神的眼睛,竟然发现在他们商船的前面不远处有火光在跳跃,便兴奋地大叫起来:“火!你们看前面有火,有救了,有救了,我们有救了!”凭他们几十年来在海上行船的经验,知道有火必有人,有人就有救了。
    这一线希望马上激起了船人所有人的力量,不管是船主还是普通水手都拼命地向火光方向划船。   也不知划了多久,他们终于看清前面是一座海岛,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正站在岸边,手里高高举着火把为他们引路。
  刚才他们看到的火光就是这位老人举着的火把的光亮。   船靠了岸,船上的人们纷纷跳进浅水,也不管水里的小石子硌脚,都拼命扑向岸边,一个个筋疲力竭地相即栽倒在沙滩上。     老人把他们一个一个背到自己的草屋子里,用热姜汤把他们救醒。
     众人都纷纷向老人道谢,请教老人的名字。老人捻了一捻胸前飘撒的雪白的胡须笑笑说:“名字就不必问了,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们我的姓氏,我姓刘,大家叫我刘公好了。”   刘公的老伴也是位和善的老人,只见她抓了一把米放到锅里,只加了几把柴就煮熟了。
    人们都饿坏了,十几个人狼吞虎咽地吃了一碗又一碗,锅里的饭却始终不见少。水手们恍然大悟:这是遇到救命神仙了,忙跪下磕头。等抬起头来,刘公夫妇已不见了,身边的灶台锅碗也不见了。
  众人更加确信是神仙所救,磕头拜谢不已。   第二天他们打听岛上的居民,乡亲们说这两位老人就叫刘公刘母,他们经常做这样的善事。     后来这些人为了感谢刘公夫妇的救命之恩,联合岛上的居民在岛上修建了刘公刘母祠,并把此岛取名叫刘公岛。
  现在刘公岛上还树了刘公刘母的像,他们慈祥地注视着这座宝岛,保佑着这一方百姓的平安。   传说确实美,但历史上岛上的居民却因战乱数度搬离家园。   刘公岛上的居民,没有一户是历史上的坐山户,若把岛比着一只航船,那么它的乘客是载了这批换那批。
    这种变化是由战争和政治斗争所决定的。   当年齐灭莱国后,齐的势力达到东海边,在刘公岛阳坡也就是今日东疃处,逐渐有了个固定的村落。这些居民好像是从齐国京城临淄一带移民来的,因为他们用的器具与老家有的几乎一模一样。
  后来不知从哪个朝代起,这个村便不见了。即使后来刘姓到了岛上,也未形成一个村落。     明朝时,为防倭寇侵扰,在威海设寨、卫、所,岛上又逐渐有了居民。可是当建文四年(1402年),威国公徐辉祖率大军到山东,抵御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时,命令刘公岛上的居民全部搬到威海卫城周围,刘公岛又成了一座空岛。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发动了侵朝战争,第二年明政府集结兵力于登州府,并派大军援朝,连续四五年在海上巡逻,威海沿海一带解除了倭患之忧。  于是知府陶朗先招集文登、威海等地农民进刘公岛开荒种地并缴纳粮税。
     清朝建立后,由于常和尚与顺治末年聚众在昆嵛山上响应于七起义,威海卫守备徐宏谟集乡勇八百多人在城头上把守。康熙元年起义军虽被镇压了,可第二年(1663年)清政府仍下令,将刘公岛居民全部迁至岛外。
    到了康熙二十九年,才准许丛、邹、姜三姓为主,带领一部分佃户到岛上重垦旧地,并建房定居,至次年共复垦地313亩。后来张、于、马、苗姓也陆续进岛,但岛上依然是“烟火数十家,断连村落小”。
  北洋舰队进驻刘公岛后,岛上人口大增,除东西二疃外,在提督署后又增加了个新庄子。   甲午战败,英国强租威海卫初期,殖民者的统治中心设在刘公岛上,为防止人民抗英斗争也在岛上出现,他们竟公然违背“不可将居民迫令迁移,产业入官”的规定,不仅袭占了原官产土地308亩,又强买了岛民的土地4811亩,迫使岛上居民苗、丛、毕、姜等姓迁至岛外北沟、南竹岛等村,就连在岛上的刘公庙也搬迁了。
    后来只是在殖民者统治地位巩固后,才又陆续招收一些能为他们生活上服务的居民进岛。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政府特设了刘公岛镇,正在恢复时期,国民党当局又发动了内战,1947年为了备战的需要,岛民又一次大迁移到威海乡下。
  只是在互助合作化时,政府才重新在农村抽送了部分农民进了岛,这就是今天的岛上居民。  这才真正地扎下根来。   从以上的记述中,我们了解到英人占了刘公岛后就把岛上居民都赶跑了,成了他们的自由逍遥之地。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