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育儿 宝宝 学龄期

为什么要增强孩子的注意力?

为什么要增强孩子的注意力?

全部回答

2016-12-18

58 0
    古今中外一些杰出人物的成功实例证明了注意力在一个人妁成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王羲之写字入了迷,竟把墨汁当蒜泥,用馒头蘸着吃;牛顿作实验时,把手表当鸡蛋煮;居里夫人课间演算习题时,身旁被恶作剧的同学堆满了凳子,竟丝毫没有察觉;爱因斯坦在思考问题时,竟把和他一起乘车的小女儿忘记了;比尔•盖茨童年曾痴迷计算机;数学家陈景润童年痴迷看书、做题;昆虫学家法布尔在童年观察昆虫习性,从早到晚伏在大石头旁看蚂蚁搬家。
    家长时常担心、抱怨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外乎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孩子往往无法将注意力集中于他所不感兴趣或有压力的事情上,显得心不在焉;二是粗心大意,忘性大,重复出错,多次叮咛不见效果。
  作为家长,需要了解到,注意力是人的心理现象,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一个人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人在出生后的最初一段时期,只有无意注意;在教育培养下,随着生活经验的增长和语言的发展,有意注意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孩子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容易随外界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心理特点,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让其做些枯燥的计算题或提笔练字等等,孩子总是很难做到。
  应该说绝大部分孩子的注意力发展是正常的,家长大可不必过于担心。但是要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关心并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为今后健康地成长和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  学习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注意力能否集中,可以说,注意力是保证学生顺利学习的前提条件。
  虽然说注意力是智力的组成部分,但它又是受后天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经过系统地培养和矫正是可以改善的,所以在教育学上,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往往是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很多孩子,上了中学后,依然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不仅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下课无法有效完成作业,而且还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逃学行为。
  其实,这些孩子在小学就在注意力和自觉性方面存在问题,只不过当时学习成绩还过得去就未特别表现出来,但到了中学阶段,问题日渐严重,尤其是初二,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中学生的注意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从小就不爱运动,体育不好,协调性差,动作磨蹭,效率很低,动手能力很差,喜欢坐在家里看书,很少下楼,很少干家务事。
  这样的孩子虽然也坐得住,但是学习并不专心,在数学、物理成绩方面影响比较大。因为心理学家早就研究发现,动手能力、运动协调性的发展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上述方面能力欠缺的孩子很容易影响理科成绩,尤其是擅长语文、英语,体态较胖且协调性较差的女同学,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2) 中学生的情绪很容易波动,如果不喜欢某个老师,就不喜欢这门课。如果喜欢某个异性同学,就忍不住上课也胡思乱想。如果家长闹矛盾,孩子也焦虑不安,萎靡不振,无心学习。同学间的关系、老师的态度都极易影响中学生的情绪,进而影响其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在美国,十岁以下的儿童中有6%〜10%患有“多动症”。  这是指一种过量的、无法自控的活动,症状常常表现为精力分散、多动、注意集中时间短。一个患有“多动症” 的儿童不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或放慢动作的节奏。
  而真正的多动症是大脑神经的紊乱,可以由儿科医生来治疗。过度的紧张可以引发或增强孩子的“多动症”。有“多动症”的孩子还会伴有其他问题。  首先,由于受到同龄人的排斥,他们会产生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他们的过分紧张和过剩的能量不但会惹恼成年人,而且也会使同龄朋友离幵自己。他们很快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很快就会失去自尊。其次,在校期间他们很可能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他们的注意时间非常短,很难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听课,这样他们就会影响和干扰他人,甚至会给别的孩子带来伤害。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热点搜索 换一换

育儿
学龄期
妈妈
宝宝
护理
教育
亲子
其他
宝宝
学龄期
新生儿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期
学龄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