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课程介绍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基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结合中国的经济实践,因此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该课程以市场经济为制度背景,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企业、消费者、政府等经济行为。 我院是农林类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长期以来,学院坚持服务“三农”的农林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以人才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部
课程介绍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基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结合中国的经济实践,因此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该课程以市场经济为制度背景,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企业、消费者、政府等经济行为。 我院是农林类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长期以来,学院坚持服务“三农”的农林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以人才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以农为本,突出林业,大力发展涉农二、三产专业,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服务“三农”培养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需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本门课程目标是建成“课程结构合理,课程建设手段先进,课程特色鲜明”的示范性课程。
课程紧紧贯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即“基础理论够用、实用,强化实践环节,突出实际运用”的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与方法、手段。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具备思考并提出解决经济问题对策的能力。并为将来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使其更趋完善合理。
从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出发,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厂商或消费者)的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解决的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其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分析资源利用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量指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考虑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文化基础特点,本门课程以微观经济学部分为重点。
具体内容为: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主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主要阐述了需求的含义和需求曲线、供给的含义和供给曲线、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以及弹性理论等。
第三章消费者决策与行为。本章分析了在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下,消费者的行为选择,在理解无差异曲线和消费可能线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均衡实现的条件。 第四章生产者决策与行为。本章分析了在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生产者的行为选择,分析了生产要素投入三个阶段的合理性,在理解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生产者均衡实现的条件。
第五章成本分析。阐述了总成本、边际成本、平均成本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第六章市场类型分析。分析了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等四种市场类型的特征,具体分析了四种市场的需求曲线以及厂商均衡。
第七章分配理论。阐述了收入分配的途径是按照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行的,生产要素的所有决定了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是分析社会收入公平的工具。 第八章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市场机制也存在其缺陷和弱点,市场失灵现象经常存在,本章分析了市场失灵的几个方面及产生的原因,政府通过什么样的方法纠正市场失灵的现象。
第九章宏观经济学的总量指标。主要介绍了GDP、价格指数、就业与失业、税收目标等主要的宏观经济学的指标的内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第十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讲述了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际运用。
第十一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讲述了经济周期各阶段的基本特特征和产生的原因,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与配合关系 本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后续的专业课打好基础,对先修课程的要求主要是要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尤其是有关微积分的知识。
经济学基础是专业课的知识基础,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都涉及到经济学原理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这些课程与经济学基础相配合,构成了高职人才培养科学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
四、实践教学环境的设计 《经济学基础》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但它与现实的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必须对《经济学基础》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突出能力培养,主要有: 1.案例采集和分析处理,每一个经济理论都能用经济案例来验证或都能用经济原理来解释、分析研究现实的经济现象,因此,让每位学生针对相应的经济理论采集案例来进行分析研究。
这样把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实践紧密结合,在分析经济实例中阐述经济理论,用经济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真正体验到经济学就在身边。 2.市场调研,为了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设计市场调研提纲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市场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市场意识和获取经济信息的能力。
3.主题研讨,确立讨论主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经济理论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设计了三个讨论主题: 讨论(1)社会收入分配,了解我国收入分配决定的因素,探究贫富差距的原因,思考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合理的对策。
讨论(2)市场失灵,结合我国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了解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讨论(3)宏观调控,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加深了解宏观调控的手段,分析采取相关措施的原因,判断我国的总体经济走势。
4.组建经济学学生社团,有组织有主题有目的的到企业、农村开展经济调查咨询活动,利用网络、讲台、报纸等定期举办小规模的经济论坛交流活动等。 5.邀请经济学专家和企业高级管理者到校做专题报告。
如邀请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教授以及企业家,结合经济学基本理论,分析经济热点问题,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网络教学环境 1.利用学院图书信息中心的网络资源,供学生专题检索和下载使用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运用投影仪、计算机开展课堂教学。 3.利用学院可视化网络课程服务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建立师生课堂外互动的灵活的学习交流方式。 六、教材和参考用书选择 选择的教材是课程主持人丁鸿老师主编的《经济学基础》,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版,该教材2007年被江苏省教育厅和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确定为精品教材。
选择的主要参考书有: 1.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刘华等,《经济学基础》,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版 3.梁小民,《西方经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10 4.曼昆,《经济学原理》,三联、北大出版社,1999版。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