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中秋现代故事

关于中秋节的现代故事,讲来听听。

全部回答

2010-10-01

0 0
    散文 那时,我正思念我的亲人;那时,我真不知道谁会看见孤独的我,依栏望月而叹…… 九春三秋,中秋就在今晚,万家团圆吗?真的未曾得见。我只知道,我一个人,在风清月朗的夜晚想月坠花折的凄惨和万岁千秋后的今天,谁会知道我是谁,谁又明白我的心愿,我想,在那冷冷的清晨,忘记昨夜的月,增添给我的新愁旧怨,当云开雾释,心的哀愁就会瓦解星散,之后再之后,月牙会出现…… 记得,我很小,在养母家度过第一个有记忆的中秋,那个夜晚花好月圆,我站在窗前,手拿一块月饼,刚要吞咽,哥哥一脸笑容的来到跟前:“来,好妹妹,哥哥把你手中的月亮咬成月牙好吗?”我好生奇怪,难道我手中的月饼真的能变成偃月?我懵懂的伸出小手里的月饼,哥哥上前咬了一大口……我猛然发现手中的月饼只剩下一弯小半,才知道,这不是把我的月饼都被他吃了吗,我大哭。
    哥哥却说:“小妹,这不是月牙吗?”他指着不到半块的月饼笑着说。养母把哥哥给打了,我还在抹着泪哭笑不得。 那时,家很穷,在一个小山村,距离最近的商店也有12里路,只有过年才会买些食物,有糖果、麻花、冰棒和饼干。
  中秋每人只有一块月饼,而我的却被哥哥吃了一多半。   多年之后,昨非今愿,想起哥哥的月牙,让剑胆琴心的我,依然思念。 岁月如流,流去多少光年,山村隐逸,母亲、哥哥都已不在人间,可亲情如故,爱心如绵。
  只有悠悠明月,深知我对月牙的思念。 。

2010-10-02

82 0
自己编! ...................

2010-10-02

110 0
    以前总是很喜欢过节的气氛,不仅仅是那些祭过月亮的美食能引起小孩子的兴趣,还有摆满街头的简易包装的月饼所渲染的那种节日临近的氛围,也让我们有着简单的盼望与快乐。 一年一年的月饼、水果,倒是越来越丰富,所有的传播媒体也是更加卖力地借此来大做文章,似乎所有的人比以前更加重视起我们伟大祖国的这些流行千年的传统节日来了。
    但是于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人来说,每一次的中秋都只能“每逢佳节倍思亲”了,看着遥远的皎洁的月亮,却感到亲人的距离也是那么的远……而手中的月饼,也只能成为毫无意义的点心了,一点一点的咀嚼,却是味同嚼蜡了,任你怎样的回忆与努力,也是品不出当年那种又便宜又简单的月饼的香来了。
     想想也真奇怪啊,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恐怕只有“中秋”节是以物(月亮)为借口,却又落脚到人(团圆)的主题上去的。可是如今,赏月——省了;团圆——有难度,那么,我们这些聪明的人们,就抓住月饼这一点大做文章了,怎样吸引更多的眼球,怎样让大家都来关注我们的厂家,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玩遍了各种花样,总让人觉得这中秋已不再有神圣的应该敬仰的天上的月亮之神、嫦娥仙子,还有桂花树与洁白的小玉兔,而只是成了某些人踩在脚下赚钱的跷跷板,“你方登罢我上场,热热闹闹赚中秋”。
  看大家赚的多开心啊! 没有传统的意义,却要借助于传统的名义,没有丁点的维护,却只是加倍地让其变质。  总有人说什么抵制这个抵制那个,可是面对如此变质的中秋与变味的月饼,是否也可以考虑去抵制了呢?我们不是不要传统,只是,如果全都是附庸的风雅、假装的高洁和名义的传统的话,我看,还是不过这中秋也罢。
   。

2010-10-01

79 0
古代中秋节以吃月饼为荣。

2010-10-01

80 0
中秋节的现代故事 月饼相送

2010-10-01

111 0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