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古诗鉴赏11

求隐逸2首+赏析

全部回答

2010-08-07

0 0
    《饮酒》赏析 张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给人以什么印象呢?闭上眼睛,脑海中便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青山锁于云雾之中,好似神仙境地。  一位青衣方巾、容貌清瘦的隐士渐渐显出了身形,他从容地在竹篱下拈起一朵小小的菊花,与飘渺的远山相对而视……不一会儿山雾四散,有几只鸟悠然地天边飞过。
  真是一幅飘逸的“深山隐士”水墨图。 领略完诗境,再悟诗意,我觉得全诗有几个地方特别值得注意,一个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远”很重要,它是诗境的先前条件。  朦胧而又真切的青山绿水是他内心追求的境界,陶渊明在现实生活中的压抑尽可在隐居中消散,但他并未因此放弃了自己的追求,而是改变了追求的目标: 把外界的、现实的、实实在在的目标,变成了内界的、虚幻的、心灵化的目标。
  他希望能在另一种生活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样一个纯心灵化的世界里,诗与美的灵感可以自由抒发,从而感受到在现实的自我价值也可以在这个美丽的“远方”实现。   另外,就是关于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忘”。
  “忘”字用得妙: 言可忘,语可忘,乐可忘,苦亦可忘。一切在生活中的不满、痛苦与失意都可以在一个“忘”中解决。我想把“忘”字和诗题“饮酒”结合起来,当时饮酒之风极盛,许多文人雅士经历不如人意,便会借酒消愁,陶渊明也一定是要达到“醉”的境界,如果清醒时看到的现实令人痛苦,那还不如去“醉”,“醉”起码可以使人缩回内心达到短暂的忘却。
     从本质上说,醉、忘、隐、远都是对现实的回避,都是从外界回到自己的本心,我们可以说这是消极的,但更可以说是无法选择的。陶渊明有高洁的个性,他若不想为五斗米折腰就非陷不可。
  确切地说,隐居生活是他内心的幻想,而不是真的生活,对于他,对于当时的一切人,幸福永远是在远方。  “当生活在别处时,是梦、是诗、是艺术。而当彼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
  ”于是荒渺感产生了,平淡、似是而非的幸福和幸福背后的痛苦也逐渐凸现了出来。 我们在品味、欣赏隐士们淡泊出世的人生态度时,又怎么不能不为他们的命运产生深深的思索呢? 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
    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
  “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
  “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
    “衣沾不足惜”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
    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
  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