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把街亭看的很重要?
《三国志》著者陈寿在蜀汉为观阁令史,因不愿屈事宦官黄皓,多次被贬黜。他颇仰崇丞相诸葛亮,认为是“识治之良材,管、萧之亚匹”;但又指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后火对陈寿所说的诸葛亮之“短”,不大愿听,也有人因此而怀疑《三国志》是不是信史。 《晋书•陈寿传》说,有人请求陈寿为他的父亲立传,陈寿答说:“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这意思是说,陈寿在为人作传记时是要索取贿赂的。据清人朱彝尊考证,认为史家陈寿自有其为人立传的标准,他决不会如此卑劣;索千斛米之说,当是《晋书》著者误信了妒忌陈寿者的无稽之词。 那么,诸葛亮“奇谋为短”,主要表现在哪里呢?这其实从诸葛亮自己的遗...全部
《三国志》著者陈寿在蜀汉为观阁令史,因不愿屈事宦官黄皓,多次被贬黜。他颇仰崇丞相诸葛亮,认为是“识治之良材,管、萧之亚匹”;但又指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后火对陈寿所说的诸葛亮之“短”,不大愿听,也有人因此而怀疑《三国志》是不是信史。
《晋书•陈寿传》说,有人请求陈寿为他的父亲立传,陈寿答说:“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这意思是说,陈寿在为人作传记时是要索取贿赂的。据清人朱彝尊考证,认为史家陈寿自有其为人立传的标准,他决不会如此卑劣;索千斛米之说,当是《晋书》著者误信了妒忌陈寿者的无稽之词。
那么,诸葛亮“奇谋为短”,主要表现在哪里呢?这其实从诸葛亮自己的遗文中可以觅到一些痕迹。刘禅称帝的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初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降,关中震动,这是很有利的形势。
当时魏延、吴懿都是宿将,而诸葛亮违反众意,拔马谡为诸军先锋,与魏明帝曹睿所遣大将张郃战于街亭。马谡大败,士卒皆溃。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退还汉中。陈寿评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街亭之战可以说是典型的一役。
后人原谅诸葛亮,把街亭之失完全归罪于马谡的“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但诸葛亮自己却是诚实的,他自称“《春秋》责帅,臣职是当。”承担了全部责任。他在《街亭自贬疏》中自责:“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
”他虽然也指责马谡“违命”,赵云“不戒”,但他作为主帅,选将不当,授任无方,确实有更大的责任。诸葛亮著有《将苑》一卷,在《将器》、《择材》两节中,他列举了十夫之将、百夫之将、千夫之将、万夫之将以及天下之将的区别。
马谡,如按《将器》的标准来区分,只是“夙兴夜寐,言词密察”的百夫之将。尽管他有过献计平孟获、反间司马懿之功,但他仅有参谋、谘议之才,缺乏实战经验,更难充任独当一面的大将。诸葛亮骤然委马谡以先锋重任,招致败亡,因而不得承认自己“明不知人,虑事多暗”。
这说明他当时还是很有自我反省的精神的。 后人把街亭之役的责任统统归于马谡,说他“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这主要是指马谡驱兵直上麦积山,抢占制高点,以致忽略了水道,把自己置于“死地”了。
一般人都是这样看的,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评点《三国演义》的毛宗岗,也都是这样看的。近人吴天畏经过实地考察,写了《说街亭》一文,认为上说尚可商榷。 街亭,古称街泉亭,原为街泉县县治所在,东汉时改置陇城县。
它的战略地位确很重要。当年蜀汉部队如在占领街亭后,通过驿道,长驱而入秦川,与另一路赵云、邓芝所率领的部队会师,那么就可以威胁曹魏的长安。相反,如魏军进驻街亭,即可纵横于陇右三郡,使诸葛亮进退失据,处于必败之势。
就当时的势态看,说街亭战役涉及蜀汉北伐与曹魏捍卫中原之成败,是并不夸张的。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马谡率部队到了街亭,看了地势,指侧边一山,说此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可就在山上屯军。
”此所写的虽是小说,却是有依据的。这里说的山,即指形如麦垛的麦积山。此山山崖之下,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因此,当年马谡率军上麦积山,抢占制高点。在兵法上是不错的。马谡同意副先锋王平分兵扎寨于川上,形成犄角之势,这也不失为应变之计。
近年在距陇城数里的薛李川中曾经出土蜀汉的弩机,看来,马谡上麦积山时,手头当有不少弩机。如果当年战争出现这样的局面:马谡居高临下,弩机齐发,箭下如雨;分兵驻扎于川上的王平在强弩掩护下进行反击;诸葛亮的后续部队又能及时参战,形成对曹魏大将张郃的反包围,那么,街亭之役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后果了。
这种说法虽近于硬要写翻案文章,但从后人对街亭形势的实地考察后的分析来看,说马谡抢占麦积山是“举措失宜”,总有一点冤枉。马谡的失误,恐怕主要是当时未曾细心地考虑自己有无后续部队。由于他率领的实际上是一支远悬于外的“孤军”,因此他虽抢占了制高点,很容易被曹魏部队所包围。
这是他的致命弱点。诸葛亮屯兵于祁山,滞留不前。更加速了马谡的覆败。由此看来,史家陈寿评说诸葛亮“奇谋为短”,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妄谈。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