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新闻奖来历及历史?
新闻巨人普利策
1864年,美国的南北战争正如火如荼,紧张的气氛弥漫在北美的每个角落。
在北方东海岸的波士顿港,深夜是一片死寂,漆黑的水面除了船上闪烁的点点
微光外,什么也看不见。 港湾内的一艘船上,有一个17岁的男孩四下张望了一会儿,
趁船上人没注意,迅速跃入冰凉的海水中。他潜入水底,一直潜游到远离那艘船,
才探出头来呼吸一口气。他在下午船快驶近海岸时,就已经事先看准了陆地的方位。
他开始向岸边游去。游了一会儿,他已筋疲力尽。他仰浮在水面上休息了一会
儿,浑身冰冷。他几乎支持不住了。他想喊“救命”,但这一喊,美国海岸警卫队
士兵就会向他开枪射击。就是不被击毙,海防人员将...全部
新闻巨人普利策
1864年,美国的南北战争正如火如荼,紧张的气氛弥漫在北美的每个角落。
在北方东海岸的波士顿港,深夜是一片死寂,漆黑的水面除了船上闪烁的点点
微光外,什么也看不见。
港湾内的一艘船上,有一个17岁的男孩四下张望了一会儿,
趁船上人没注意,迅速跃入冰凉的海水中。他潜入水底,一直潜游到远离那艘船,
才探出头来呼吸一口气。他在下午船快驶近海岸时,就已经事先看准了陆地的方位。
他开始向岸边游去。游了一会儿,他已筋疲力尽。他仰浮在水面上休息了一会
儿,浑身冰冷。他几乎支持不住了。他想喊“救命”,但这一喊,美国海岸警卫队
士兵就会向他开枪射击。就是不被击毙,海防人员将他遣送回船上,那岂不是前功
尽弃?他于是咬着牙又向前游。
突然,有个硬硬的东西把他撞得疼痛难忍,啊,这
不是岸边的木桩吗?他总算到达目的地了。
这个冒险跳海的17岁男孩,名叫约瑟夫·普利策。这位后来在美国功成名就,
成为大富豪和新闻界创始人的普利策,就是这样踏上美国大陆的。
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出生在匈牙利一个叫马口的小镇。这里靠近罗马尼亚边
境,有着一片肥沃的土地。他的父亲是个有教养的犹太谷物商,母亲是有德国血统
的美女,是个天主教徒。普利策排行老二,老大已经夭折,老三叫亚伯特,老四是
个女孩子,名叫艾玛。
兄妹三人从小就由家庭教师负责管教,尤其受过严格的德文、
法文等语文训练。
普利策年幼时,家境小康,不愁衣食。可是不久,他父亲因心脏病去世后,他
的生活就起了很大变化。母亲再嫁,他和继父布劳相处不好,使得他在家里吃了不
少苦头,因此他一心想要外出独立。
17岁的普利策就这样离开了布达佩斯。
起先,普利策想当个奥地利军人,但因为年龄太小,视力不好,身体单薄遭到
拒绝。于是他又前往巴黎、伦敦,请求加入外国兵团,但依然是到处碰壁。后来他
又到了德国汉堡。
在那里,一个德国佬对他说:“小伙子,我可以让你乘船到美国
去当兵。”普利策心想,当时各地都出现大批失业者,想找份工作谈何容易,年轻
人只有当兵才能混饱肚子。美国远是远点,可是德国佬把美国士兵待遇吹得天花乱
坠,他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
再说普利策偷渡上岸后,发现美国的农田景色和匈牙利大不相同,地广人稀,
但一切都是井井有条,美国农民的生活比起自己家乡来,要好得多了。
普利策花了差不多一星期的时间才抵达纽约。纽约不比欧洲的某些城市大,也
不算很漂亮,但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商业大厦林立,新房子越盖越高,
直耸云霄。他特别喜爱人们那种快速的谈话方式。
在这里他可感觉到生命的跳跃与
成长,纽约城就好比他本人一样,既年轻又充满活力。普利策认真地学习英语,由
于他脑子灵活,记忆力强,很快就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会话。
普利策觉得靠打零工糊口终非长久之计,便找到联军总部,报名当兵。
“林肯
骑兵队”一名军士接待了他。军士见他英语说得很别扭,突然用德国话问他:“你
会骑马吗?孩子。”
此时普利策心跳得厉害,对于一个在匈牙利农村小镇长大的孩子来说,骑马是
他最喜爱也最拿手的。
当他问清楚“骑兵”的意思后,便高兴地点了点头。那军士
便领他去见一名军官。军官和蔼可亲地拍拍他的肩膀:“你想为这个国家打仗,一
定刚从船上下来的,你要证明自己也能做道地的美国人,是吗?这太好了,你找对
地方了。
这里的林肯骑兵队队员全都是来自德国的高尚家庭,他们会像兄弟般的照
顾你的。”于是,17岁的普利策就成了林肯骑兵队里最年轻的一名战士。
军队纪律是严明的。普利策的马骑得相当好,但他的表现不像一名士兵的样子,
站也站不直,走也走不好。
有次班长训斥他,他竟不停地回嘴,挨了班长重重的两
耳光。普利策古怪的仪表和神经兮兮的表情,常使指挥官看不顺眼。有一次指挥官
暴跳如雷地叫着:“叫他滚蛋!我们军中没有这种笨蛋。”
这种话深深地刺伤着普利策的心,使他和士兵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后来他才明
白,在那些身经百战、受尽战争折磨的老兵眼中,自己是个小小萝卜头。老兵们眼
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戚朋友和战友,在战争烽火中丧失了生命,内心的创痛可想而
知。而年轻的普利策根本不懂战争是怎么回事,却经常对战争高谈阔论,目中无人,
老兵们和长官怎会不讨厌他?
骑兵的伙食是不错的,正在发育的普利策一天一个样,长得壮实而又高大。
渐
渐地连长蓝赛上尉开始喜欢他了,没事时还把他喊到帐篷里跟他下棋。蓝赛上尉告
诉他说,兴趣广泛、好问博学,这在战后是优点,可是在兵营里就不能有个人行为,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人家要你向前,你就不能退后,长官会为你思考。
去猜想
骑兵队长做什么,或林肯总统会做什么决定,这些可不是二等兵普利策的事。篮赛
上尉还称赞他说他的骑术是全连数一数二的。普利策频频点头,似乎明白了许多。
可是第二天大清早,普利策就又闯祸了。
大清早集合的时候,他迟到了,而且
衣冠不整。值星班长咆哮着命令他出列,大声地对他训斥,什么狠毒的字眼都搬了
出来,连他的祖宗三代和祖国都骂到了。普利策顿时怒气冲天,他使尽吃奶的力气
朝班长脸上猛揍。
他的个性是,谁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他就会大动肝火。
士兵们个个目瞪口呆,待回过神来之后才上去拉开他。这时一位排长闻声赶来,
排长一听士兵竟敢殴打长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普利策被带到总部大楼,被武装士兵看守在禁闭室里。
这是他一生中最可怕的
经历。这在战争时期,他也许会被枪毙。但他对所做的并不后悔。如果有人还敢辱
骂他,他还会那么做的。
不一会儿蓝赛上尉来了。普利策问道:“是不是拉我出去枪毙?”蓝赛上尉说:
“你又胡思乱想啦,军队是不会这样处置一个不满18岁的孩子的。
不过挨你接的班
长一心想置你于死地,幸亏许多战士为你说情。”
普利策感激地望着上尉,两腮挂满了泪水。
蓝赛上尉说:“我是来向你告别的,我将调往别的部队。你一定要记住我说过
的话,在战争尚未结束时不要跟军队挑战。
”
普利策被解除禁闭后,回到了连队。他记住了蓝赛上尉的忠告,从此,在军队
的这段最后时光里,他一直没出过纸漏。他再也不是一个乐观、活泼的小男孩了。
这段经历,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一道永不磨灭的创伤,造成他今后不愿意在任何人的
身上寻找友谊的性格。
1865年5月23日,联军在华盛顿举行最后一次游行,林肯总统宣布美国南北战争
结束。
普利策领了最后一次薪饷。他和许多无家可归的士兵一样,决定留在纽约。
战后的纽约,大批退伍军人使本来难寻职业的失业大军更加庞大。
如果有一个
工作机会,就会有几百人前往应聘。普利策英文还是不行,又没什么专长,要找个
工作谈何容易。他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后来外套有了破洞都没钱买件新的。
尽管如此,普利策也尽可能使自己看起来干干净净的。
只要口袋里有个角币,
他仍然会到法国旅馆附设的一家小店找人为他擦皮鞋。有一天,擦鞋的对他这个阿
兵哥说,请他帮帮忙以后别再来擦皮鞋了。普利策问这是为什么?擦皮鞋的只好说,
法国旅馆的阔佬不愿意跟他这个穷孩子坐在一起擦皮鞋。
普利策看看身上破旧的衣
服,再看看阔佬投来的鄙夷的目光,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这种尴尬的局面,使普利策决心离开这个城市;而且他发誓,有朝一日他要返
回此地,买下这家法国旅馆,然后把它夷为平地,在这里重新盖上一栋举世无双的
摩天大楼。
那天,普利策碰巧遇到一位林肯骑兵队的战友。战友劝他到西部去,西部才是
真正的美国,于是普利策决定到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去。他深信他的希望到了那里
会实现。
普利策在离开纽约时,身上只有几个铜板。
他卖掉了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
一条丝质手帕。他以步行和搭乘火车的方式前往圣路易斯。当他见到密西西比河的
时候,不但已身无分文,还卖掉了一部分的衣服。他走过的路程,相当于从布达佩
斯经过巴黎到伦敦那么远。
他把母亲美丽的照片带在身边,寂寞时不时地拿出来看
看,这是他唯一能获得安慰的短暂片刻。
普利策于10月10日傍晚到达密西西比河畔,正好碰到一阵雷暴雨。他又冷又饿,
眼睁睁地望着对面的万家灯火,却无可奈何。
一座桥也没有,又没钱坐轮渡。他浑
身颤抖着,不知道如何能捱过这个夜晚。他站在岸边看着渡轮来来去去,船夫叫他
走开,他只装没听见。
普利策等又一艘渡轮靠岸后,硬起头皮问船夫:“请问你们需要人手吗?我必
须去圣路易斯,可是我身上没钱。
如果我留在这里,一定会被冻死的……”船夫仔
细地打量着他因寒冷而变成紫色的脸,终于代他向船长求情。船长答应让他上船烧
锅炉,借此免费乘船过河。
船终于靠岸了。普利策铲了一夜的煤,四肢无力,全身发痛,下船时差点跌倒。
船长给了他一点钱,告诉他到哪儿去找吃住的地方。他找了个最便宜的客栈,倒下
去就睡着了。
下午,普利策被嘈杂的人声吵醒了。起床朝窗外一看,只见宽阔的密西西比河
上艳阳高照,圣路易斯市是那么生气蓬勃。
他来到大街上,买了个面包边走边吃。
此刻,街上到处都是猎人和生意人,当然还有婀娜多姿的淑女和穷兮兮的工人。新
盖的商业大厦、银行、学校处处可见,这些美好的形象,使得普利策深信圣路易斯
是个可以寻求光明前途的城市。
普利策第二天就找到工作了。由于他身体瘦弱,没办法干粗活,而且脾气也不
好,又有几分傲气,不太愿意干那种让人呼来唤去的事,所以他接二连三地换工作,
做过骡夫、水手、建筑工人、码头苦力、餐厅跑堂和马车夫,但没有一样是他真心
欢喜的。
普利策幸运地租到了一间好房子,和一个德国家庭住一块儿。房东劝他找个固
定的工作。要找到一份固定的体面工作,就得先学好英语。他于是来到图书馆,找
到了一份差事,每天为图书馆工作2小时,换取可以任意借阅图书的便利。
每天早上,普利策赶到图书馆,边工作边如饥似渴地读书,上班时间一到,他
又赶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去打工。在图书馆,他遇上了一位名叫托马斯的教授。虚心
好学的普利策赢得了托马斯的好感,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
托马斯日后对普
利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868年,普利策当上了律师后,因为没钱设立律师事务所,加上年纪轻轻,又
是一口夹生的英语,找他帮助打官司的人望而却步,业务始终不见起色。
一天晚上,图书馆里有两个人在下棋,其中一个正举棋不定,站在身后观看的
普利策提醒他说:“别走那一步!”两个人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望着他。其中一个
说:“老兄,如果您走那一步,您就输定了。
”普利策又站在另一方,拿起棋子走
了几步说:“先生,如果您这么对付他,还是会赢的。”
两个人看看普利策,又看看棋盘,似乎让这位陌生的年轻人的棋艺给镇住了。
当普利策正想离开时,其中一位叫住了他说:“年轻人,我想认识一下你这位
棋艺高手,也顺便介绍我的一位好朋友给你,这是艾米尔先生,我叫苏兹。
”
普利策一听不由伸了伸舌头,他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还敢得意扬扬地指导两位
名人下棋。在圣路易斯,没人不认识艾米尔和苏兹,尤其是苏兹,他是共和党创始
人之一,过去曾帮助林肯竞选总统。苏兹原籍是德国人,担任过美国驻西班牙公使,
南北战争时曾是少将,现在是密西西比州的参议员。
这两个人共同拥有一家圣路易斯《西方邮报》。
当苏兹听普利策说曾在林肯骑兵队服过役,便和艾米尔交换了一下目光。他俩
同时想到,这个才满20岁的年轻人,已当过骑兵、打杂工人、律师,见多识广,而
且下得一手好棋,这是很少有的。
正好《西方邮报》的一名记者不干了,得找个人补缺才行。苏兹和艾米尔不约
而同地想到了普利策。他俩问普利策愿不愿意当记者;普利策说他当然想当,只是
从来没有写过文章,怕胜任不了。他俩勉励他边干边学,说他脑瓜子很灵,不久就
能胜任的。
普利策上班的第一天,总编辑就派他去采访一桩盗窃案。当他赶到失窃地点时,
已经有许多别的报社同行闻风赶到了。普利策不仅详细地进行了采访,还帮助办案
人员分析案情。结果,案子很快就侦破了,而普利策也写了一篇精彩的报道。
就连
对他的能力有很大疑问的总编辑,也不得不佩服这个小伙子了。
接着几个星期,普利策写了许多报道。他之所以一口气能写那么多的报道,是
因为他下笔快而且不浪费一分一秒。他领受任务后,大街小巷到处奔忙,他既报道
市政府面临的困境,也采写码头工人的打架斗殴,甚至别家报纸只字不提的芝麻小
事,他也不放过。
他认为报纸是给市民看的,就要报道市民身边的趣闻趣事。如果
不是苏兹支持他的观点的话,他这些稿子是发不出来的。他的文章一登出,读者争
相传阅,顿时洛阳纸贵,《邮报》销售量直线上升。
报社老板苏兹又把普利策调往杰斐逊城,担任报社驻该城特派记者,专门采访
州议会开会的消息。
他到首府从事政治采访的第一个月中,就已闯入议会的政治核
心。
由于苏兹先生的熏陶和栽培,普利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苏兹认为这小伙
子是新闻方面的奇才,有朝一日会和自己并驾齐驱。
果如苏兹所言,1869年12月,普利策通过竞选,当选州议员。
进了议会后,他
敢仗义执言,尤其对贪官污吏更是大加挞伐,就像在报上发表抨击文章一样。普利
策了解到圣路易斯市政当局所收的大笔税款不知去向,就提出一个法案,要求追查。
当时就有一些议员极力反对,甚至公然威胁他的人身安全。
朋友们也劝普利策别跟
这帮有权势的人斗,说他们会要你的命的。但他照样坚持原则,一边在议会里跟他
们斗,一边写了一篇篇内幕报道登在《邮报》上。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当局被迫
进行了追查,并将贪污受贿的官员绳之以法。
由于这件事,普利策被州长任命为圣路易斯市的三大警官之一。这一年他才23
岁。他从身无分文来到圣路易斯,时间不长,就成了该市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如今的普利策已是个小有资产的人物了。
他抽空回了一趟故乡。回到布达佩斯
后,他这个衣锦荣归的游子扑向了母亲的怀抱,母子紧紧拥抱着,热泪滚滚而下。
9年时间,一个流浪的穷孩子变成了报社的阔老板、一个政府要员,普利策的继父怎
么也不能相信。
普利策回到美国后,直奔圣路易斯。在这段时间,他做了一笔生意,赚了不少
钱。赚钱的原因是他买下了一家报社,转手又卖给了当时的新闻业巨头麦克拉,净
赚了2万美元。圣路易斯的居民不得不承认,普利策同时还是个有生意眼光的人。
有一天普利策突然告诉朋友说,他要去首都华盛顿,担任《纽约太阳报》的特
派员。他有充分的理由要去华盛顿。当他回欧洲探亲回来时,曾在那里小住几日,
并且遇到了一个令他动心的女孩。那女孩名叫凯蒂。
普利策到了华盛顿后,渐渐和凯蒂热恋起来。但凯蒂的父母却难以接受普利策,
在他们心目中,新闻工作是不值得干一辈子的。普利策下定决心,拼命地工作,希
望能够在新闻事业上闯点名堂出来。他深信这个行业同样可以出人头地。
1878年6月19日,普利策和凯蒂终于喜结连理。婚后这对年轻夫妇就前往欧洲度
蜜月。夫妻俩的生活一直很美满。他们在欧洲游历了10个月后,又回到了圣路易斯。
普利策发现圣路易斯的一家老报——《圣路易斯快报》因经营不善,正打算出
售,便以2。
5万美元买下《快报》。这样,31岁的普利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报纸。
但是这家报纸发行量只有24份。为了改变它的老面孔,普利策把它改名为《圣路易
斯快邮报》,他在新报纸头版刊出了发行宗旨——本报除了人民之外,不为任何政
党服务;本报不是共和党的发言人,只报道真实的一切;本报不会支持总统或国会,
只公平慎重地给予批评;本报将攻击一切罪行及腐败行为……
《快邮报》面向广大市民,每日刊登一些和市民息息相关的报道,以及市民喜
闻乐见的文章和图画,受到市民喜爱,发行量直线上升。
普利策还喜欢刊登一些发
人深思及引起议论的文章,像一篇与税收有关的文章就是个例子。它刊登了有钱人
和大商人所缴的税额,以及工人和小生意人缴税的资料。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出,有
钱人付的税很少,穷人反而缴得比他们多。
这篇文章一见报,不到几小时,报纸就
被抢购一空。普利策把最后一张报纸钉在报馆门口的橱窗里,他自己则躲在一旁,
静听拥挤的读者对报纸的反应。
普利策这样做自然会得罪人。一些大商人恼羞成怒,串联那些逃税大户,撤消
了在《快邮报》上的广告。
这下子普利策的损失不小,但是他向恶势力挑战的决心
并未动摇。
普利策一生中最痛恨的就是政治的腐败。他曾在《快邮报》上撰稿说:“什么
是我们政治生活最大的破坏者?当然是腐败。为什么会造成腐败呢?自然是贪财。
谁又是贪财最大的唆使者?……金钱是今日世界最大的诱惑力。有人为它出卖了灵
魂,有人为它出卖了肉体,更有人把钱看成万能……”
普利策作为发行人兼主编,事务相当繁忙。事业一天天扩大,非得有个得力助
手不可了。
他几乎跑遍了全国,终于找到了一位名叫柯克里的人,这个人性格同他
相近,很有魄力。普利策于是任命他为主编。这样,普利策可以集中精力当报社的
老板。
1881年,《快邮报》销路大增,普利策赚了一大笔钱。
他拿出一部分利润让员
工分享。主编除了高薪,年终还参加分红利。特别勤劳的报童,可以得到金表或银
表。每年圣诞节,全体员工都能享受到全鸡大餐。
这时候,普利策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虽然婚姻、事业都很顺利,可是此时
普利策的身体已大不如前。
1882年秋天,正当他和家人准备去加利福尼亚度假的时候,报社出了一桩轰动
全市的大事,一个名叫史列贝克的律师被登在报上的一篇对他不利的文章所激怒,
就带着枪到报社来滋事,柯克里为了自卫,开枪将他击毙了。
这件案子几乎毁掉了普利策和他的报纸。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聚集在报社大门
前,提出威胁要将普利策处以极刑。疯狂的群众甚至把点燃了的火把扔进窗内。
普利策认为,不管如何,杀人绝对是坏事,谁干的都一样。
西部天天在变,正
在由野蛮走向文明,应该靠法制来解决问题。他给这件事弄得焦头烂额。他先让柯
克里取保在狱外候审。他自己也率全家到纽约去了。
这时的纽约已和他刚从骑兵退伍时大不一样了,已成了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会。
为了能在纽约立足,普利策认为还是办报好。于是他买了一家负债累累的《世界报》。
1883年5月11日,第一张新《世界报》印出来了,立刻引起了一阵骚动,许多报
社的编辑看了都大摇其头,认为这种报纸在纽约是行不通的。
但是它每星期都发表
由普利策亲手写的社论。社论说出了劳动者的心声,对纽约的富人显贵发出猛烈的
抨击。
《世界报》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说出了深刻的道理,很快就赢得了读者。普
利策还利用报纸这个阵地,支持克利夫兰参加总统竞选。
《世界报》列出四个支持
他的理由:1.他是个老实人;2.他是个老实人;3.他是个老实人;4.他是个老
实人。
后来在短短的几年内,《世界报》成了全美国新闻界的泰斗,它所带来的震撼,
使人不得不对它另眼相看。
普利策热心于政治,1885年,他在国会代表选举中,以高票当选为纽约市的众
议员。
可是,妻了凯蒂并不快乐,丈夫越忙,在家陪她和孩子的时间就越少。一天凯
蒂跟普利策开玩笑说:“约瑟夫,你整日不归家,是在外面有别的女人了吧?”普
利策却点了点头说:“是呀,比你漂亮多了,我也非常喜爱她……”
原来,普利策说的是“自由女神”。
他在国会就听说了法国人募集了一笔巨款,
要塑造一座自由女神像,准备献给美国人民当礼物。这座女神像已塑造好了,正等
着装运到美国来。有关人士建议将她安置在罗德岛地势较高的地方,以便让每一个
进入纽约港口的人都能看得到,可是国会却迟迟不通过拨款预算。
普利策准备筹募一笔款项,使法国人的礼物可以早日运抵纽约。他于是通过
《世界报》,呼吁大家捐款。《世界报》的大声疾呼立刻有了反应。1886年10月,
当自由女神像在纽约港口矗立时,普利策与各地名流显要,站立于主持仪式的行列
中。
1887年,普利策为纽约市的一次选举奔忙着,他日夜不停地演说,写文章,策
划选举事宜。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有天晚上,主编柯克里走进普利策的办公室,
看见他直直地望着自己,两行泪水挂在脸上。
原来,普利策什么也看不见了,他的
双眼已经瞎了。
为了调养身体,普利策和凯蒂开始了一次长期、悠闲的环球旅游,经过了印度、
中国及日本。回到美国之后,普利策便筹划盖一座《世界报》新的大厦。
他买下的
那块地皮,就是当年退伍时身穿旧军服被有钱人看不顺眼,连擦皮鞋的都撵他走开
的那座法国旅馆所在地。
1890年12月10日,纽约最高的一座大楼——新普利策大厦完工了。这是座20层
楼的建筑物,地下室用来做印刷厂,一楼为营业部,二楼至十楼为出租的高档写字
楼,十楼以上为《世界报》枢纽中心。
镀金的圆形顶楼是普利策的办公室。第十一
楼是漂亮的卧室套房,专供加班不能回家的编辑使用。
建这座大厦,普利策没有分文债务,这座价值200万美元的大厦完全属于他个人
所有。
普利策知人善任,他手下有一批像柯克里这样的精兵强将帮他主持业务。
他虽
双目失明了,但耳朵能听见,他每天都要听下属汇报工作,然后他作出指示。没事
时,他让秘书读书、读报给他听。有时由他口授,让秘书代写重要社论。他还造了
一艘豪华游轮,乘坐它到处旅游。
普利策为了培养新一代的新闻人才,向哥伦比亚大学捐赠了200万美元,创办了
一所新闻学院。
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在他的游船上与世长辞,享年64岁。
到了1931年,普利策花费毕生心血创办的《世界报》,在经济大恐慌的浪潮中
宣告倒闭了。他的后代设法保留了《圣路易斯快邮报》,该报如今仍是美国的大报
之一。
为了纪念普利策,美国每年都要评选“普利策”新闻奖,该奖是美国新闻界的
最高荣誉奖。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