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网上说珠三角提前20年出现民工短缺现象,是"刘易斯拐点".

全部回答

2008-08-04

0 0
    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转折的转折点。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由传统农业部门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工业化过程。
  随着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逐渐转移,滞留在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  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之日,就是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之时。 “自2003年以来,从珠三角开始,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捷在论坛上介绍,由于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在珠三角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农民工的工资基本没有变化,扣除物价因素,农民工的实际工资是负增长。  但自“民工荒”发生以后,近年来珠三角的民工工资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
   因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发端于沿海地区并且蔓延全国的劳动力短缺不是暂时性现象,而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征兆。他们认为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格局正发生逆转。张捷说,“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这让珠三角的“民工荒”提前了20年。
     。

2008-08-04

79 0
    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在发展经济学上叫做“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的经济学前提是发展中国家内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格局,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持续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劳动力成本保持相对低廉。
  等到非农产业的发展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二元经济就会逐步变成一体化的和均衡的现代经济。     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
  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  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所谓“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即指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②既定工资既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  ) 参考文献: 。

2008-08-04

85 0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后再也没有富余劳动力了。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刘易斯拐点的产生 [编辑本段]   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
    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所谓“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即指劳动力供给曲线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  “既定工资”即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维持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   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农业中劳动的边际产出量降为零。
  此时,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当工业部门提供既定水平工资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不断扩张。  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的关系 [编辑本段]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而“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
  目前我们面临的“拐点”更多的是指 “初级劳动力”领域,相对应的,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级劳动力”数量却越来越不足(大学本科生以上的“高级劳动力”倒是在增加,但质量并不乐观),这更加加剧了未来发展的风险。
     刘易斯拐点”:是挑战更是契机 [编辑本段]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关于“确切的时间”是否2009年,有没有这么快,当然见仁见智,但劳动力短缺在中国的出现绝非危言耸听,它总有一天会到来,而且时间不会很久,“民工荒”就是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征兆。
       毋庸讳言,数目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在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旦这个重要角色出现市场短缺,对于整个经济大戏的挑战是巨大的。那种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力密集的经济增长点,将面临严重的萎缩。
     人口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与“人口红利”相伴相随的“人口诅咒”——当我们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时,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创新的能力,以致在“人口红利”枯竭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
  这个意义上,“刘易斯拐点”不啻为一种“倒逼”,跨过这道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番崭新的广阔天地。     同样,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无可避免,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场“重生”。
  那些粗放而低技术含量的增长点,该萎缩的尽管让它萎缩;那些仅仅看重我们廉价劳动力的资本,该走的尽管让它走——丢掉这些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刘易斯拐点”是形成一个健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的良好契机。一方面,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短缺或制度短缺,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民工权利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供给,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供给,提高劳动力质量和水平,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专家提醒:沿海、珠三角地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产业调整尤应注意力度   2008年8月3日,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捷在“全球视野下的广东现代化之路”学术论坛上提出了“‘刘易斯拐点’出现,让珠三角“民工荒”提前了20年”这一观点,他特别提醒,广东实行产业转移时,调整要适度,以防过多密集型产业倒闭。
     张捷说,广东如果要实行产业调整,首先要考虑清楚对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处置。既不能全部关掉,也不能全部向内地转移。他认为,广东实行产业转移时,调整要适度,以防过多密集型产业倒闭,以致重新回到劳动力大量过剩的局面,也即“刘易斯拐点”逆转。
     他认为,政策一定要适度,给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空间。  可以考虑就地升级,向自主品牌、高附加值发展。不过,人力资本要求比较高,在创新环境和制度文化等方面也必须作出调整和改善。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人文学科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
管理学
传播学
考古学
伦理学
语言学
哲学
历史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