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联推荐与讨论】朋友们:
各位网友,大家好!
为了把网友们推荐过的精彩、有趣的问题更好的展现给大家,爱问知识人在问题分类列表原有的“待解决问题”“高分问题”等基础上,增加了“推荐问题”标签,点击这个标签,即展现该分类下网友们的推荐问题,看一看是不是有你感兴趣的?
另外,在浏览问题时,您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新颖的问题推荐给编辑,问题一旦被采纳,便会在推荐问题列表中呈现。 赶快把你感兴趣的问题推荐出来吧!
我们在不断对爱问知识人现有的各项功能进行改进,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请及时告诉我们。
爱问知识人产品组
2007年11月15日
(节选)
联 律 通 则 (试行) 中 国 楹 联 学 会
第一章 引 言
...全部
各位网友,大家好!
为了把网友们推荐过的精彩、有趣的问题更好的展现给大家,爱问知识人在问题分类列表原有的“待解决问题”“高分问题”等基础上,增加了“推荐问题”标签,点击这个标签,即展现该分类下网友们的推荐问题,看一看是不是有你感兴趣的?
另外,在浏览问题时,您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新颖的问题推荐给编辑,问题一旦被采纳,便会在推荐问题列表中呈现。
赶快把你感兴趣的问题推荐出来吧!
我们在不断对爱问知识人现有的各项功能进行改进,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请及时告诉我们。
爱问知识人产品组
2007年11月15日
(节选)
联 律 通 则 (试行) 中 国 楹 联 学 会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条 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第二条 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
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第三条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四条 楹联文体质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徽的原则。
第二章 总 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上下联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第二条 词性一致。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
第三条 结构对应。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第四条 节律对拍。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第五条 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
第三章 附 则
第一条 用字的平仄声调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字分四声,“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三种声调为“仄”;(2)现代汉语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二条 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
第三条 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第四条 使用领字,在上下联相应位置要一致,词性要相同,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五条 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据历史上诗联家创作、鉴赏实际,允许异类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① 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② 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③ 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④ 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介词、连介词与助词、联绵字等常见形式;
⑤ 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六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几百种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词法中的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顶足、流水,等等,不能尽入于律,未列本通则者,以“律有,因律;律无,循例”原则定可否;凡对偶类修辞格运用得当,合于本通则要求即可视为成对。
第七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八条 避忌:
① 合掌。
② 不规则重字。
③ 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
第九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条 本通则自2007年6月1日起试行。(完)
(节选)
考虑到联律的指标死,意境的指标活,联律部分的评分采用扣分法,即初设满分50分,违规项扣除相应分数,意境部分的评分采用加分法,即初设0分,所达项添加相应分数,满分为50分。
联律部分未被扣的分数,加上意境部分所加的分数,为最终所得分数。
一、联律 50分(初设50分,违项累扣)
㈠对仗
1。 结构相称(包括节奏相称)20分。每处结构不相称者扣10分,累扣分不超过本项的20分。
2、词性相当 10分。每处词性不相当者扣 2分,累扣分不超过本项的 10分。
㈡平仄 20分。每处节眼平仄不合者扣 10分,联脚不合平仄者扣 20分,累扣分不超过本项的 20分。
二、意境 50分(初设 0分,达项累加)
㈠思想健康加8分(内容反动、恶意或恶作剧的,除不加此项分外,还倒扣完“意境”部分的50分)
㈡上下联相关,轻重相匹(或下联稍重)加 8分
㈢涵义深刻,耐人寻味加 8分
㈣格调清新,境界高远加 8分
㈤新奇巧妙,形象鲜明加 8分
㈥机动 10分(用典恰当、机关、恰当运用比拟双关等修辞手法和上述五项未包含的艺术技巧,每项加 2分,相同项不复加。
累加不超过本项的10分)
说明:
1。联律部分是硬指标,合律为应该,不合律为硬伤,故扣分较重,使超越底线者伤筋动骨。
2。对仗的底座是句法结构,词性是上层;句法结构不对称已经不成对仗,故违者扣分较重(每处10分),在结构对称的前提下,词性不相当(借对除外。
一般属于定语状语等次要成分)属于小伤微伤,不伤大局,故扣分较轻。
3。为兼容新老联友,平仄可试行双轨制,以古四声划分平仄为常规,不反对用今四声划分(不计入声),但不应与出联者运用的平仄标准有冲突(顺便在此建议:以后出联者或应对者若用今四声平仄,请在末行注明“今四声平仄”字样,未注明者则为古四声平仄),例如:
风中绿竹 起舞弄清影 [倚门嗅红梅]
“竹”字属于古四声的入声(仄)、今四声的阳平(平),但在联句中作者是按古四声的,因为前两字“风中”为“平平”,故后两字“绿竹”应为“仄仄”。
此时应对者应以古四声来对,若按今四声对则视为出律。
再如:
斑竹有泪却无心 [独梦独醒]
可以看出作者是按今四声平声来处理“竹”字的,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不然若按古四声,全句平仄就成了“平仄仄仄仄平平”了,不合律。
此时应对者应以今四声对之,否则视为出律。
又如:
时忆故园菽粟香 [时差半日]
“菽”字古四声为入声(仄),今四声为阴平(平),无论按古四声还是按今四声“菽”字在这个位置上都合律,此句其他位置上又无古今平仄矛盾,故应对者则可在古四声或今四声中任意选定一种来对。
4。允许运用近体诗的拗救。
5。意境是含意、境界、情调等主观感受的总和,意境的创造和表现需各种技巧有机地综合运用。意境的评分比较难把握,因为它是活指标,灵活性大,且评判者的志趣和感受各有不同,意境在个人心目中的体现也各有不同。
因此意境指标只列五项基本的,留出10分作意境方面机动分,评判者根据具体情况而加。
6。由于意境是任意大的,其优劣高下要在参加者所有作品中比较方可显示,所以在评判意境分时应选定一位评判对象的作品(最好是中上档次的)作参照,在参照作品的基础上对其他作品斟酌各项分数的加减。
(食古有化)。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