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有什么贡献,意义。
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一项宏大的国家行为,它在表象上是文化传播活动,在形式上是经贸活动,在本质上是政治活动,它的决策和实践,对当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郑和七下西洋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标志、民族精神的象征
十五世纪初,明朝国势日渐强盛,古代中华文明随之进入鼎盛时期,社会发展,文化发达,其标志一个是编纂完成《永乐大典》,一个就是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是建立在发达的古代中华文明基础之上的一次远航。宋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就已经在世界上领先,到明代得到进一步发展,造船工艺发达,航海技术先进,突出表现了当时科技的发展水平...全部
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一项宏大的国家行为,它在表象上是文化传播活动,在形式上是经贸活动,在本质上是政治活动,它的决策和实践,对当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郑和七下西洋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标志、民族精神的象征
十五世纪初,明朝国势日渐强盛,古代中华文明随之进入鼎盛时期,社会发展,文化发达,其标志一个是编纂完成《永乐大典》,一个就是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是建立在发达的古代中华文明基础之上的一次远航。宋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就已经在世界上领先,到明代得到进一步发展,造船工艺发达,航海技术先进,突出表现了当时科技的发展水平。相比之下,郑和下西洋时的东南亚、非洲沿海诸国则比较落后,有的几乎处于原始状态,与中国有着很大的文明落差。
郑和船队载着中华文明的成果,一路南行、西进,连续开展了七次标志性的远洋航行,传播先进的中华文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郑和船队秉承“宣德化而柔远人”的目的,积极向沿岸国家和地区宣传文教,传播先进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知识。
船队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开读赏赐”、“宣教化”,“所至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即宣读明朝皇帝的敕谕,将礼仪规制、历法等中华文明的结晶颁发给当地人,还把中国的度量衡、农业技术、医学等,带到沿途各地。
其次,郑和船队建立并巩固了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当时的世界名牌消费品带到这些国家,刺激了他们的物质文明需求,提升了他们的消费水平。第三,郑和船队还把生产工具带到这些国家,教当地人凿井、筑路、捕鱼,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条件。
这些文明的传播提高了当地的文化程度,促进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对这些地方的文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郑和七下西洋又是一次文明的双向交流。郑和及其追随者尊重各国风俗,“布施佛寺”,参拜清真寺,表达对各国宗教的信仰和尊重;对各国经济、地理、资源和社会生活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形成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等著作,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海外知识。
此外,他们进口的回青使我国瓷器生产日趋繁盛;引进西洋出产的药物,丰富了中国的药典;借鉴和融合阿拉伯的牵星术导航,提高了我国的天文航海技术。
郑和七下西洋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标志着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郑和船队始终以一种强烈、自觉的文明使命感,为推进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光辉业绩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们民族的史册上。在郑和及其追随者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探索海洋、忠于国家、不懈追求、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和崇高品质,是爱国主义传统的典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和平外交的典型、对外开放的代表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为贵”的思想源远流长。郑和七下西洋按照明王朝提出的“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的方针,与西洋各国恢复和发展官方往来和友好关系,是一次和平的外交活动。
当时的东南亚局势复杂,动荡不安。郑和七下西洋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长期不懈的和平外交努力,使局势转为和缓,走向了稳定。在这个过程中,虽然郑和有限地使用了武力,但其中两次是被迫进行的正当防卫,一次是帮助苏门答腊平息叛乱,相对于郑和七下西洋这一长期大规模的武装巡弋来说,实属罕见。
而且郑和七下西洋未占寸土,未夺寸金,甚至对爪哇岛麻喏八歇国因误杀170名明朝官兵而主动赔偿的六万两黄金也分文未取。这与以后西方航海家们的疯狂掠夺和屠杀原住民相比,形成了鲜明对照。在他们努力下,明成祖在位21年间,亚非国家使节来华朝贡达318次,先后有4个国家的11位国王亲自率团来访。
郑和七下西洋成功实现了与各国“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外交目的,是伟大的和平使者,是中国历史上和平外交的典型。
中国还是一个注重中外交流的国家,有对外开放的传统。汉唐以来,中国就非常重视与世界各国开展文化、经贸往来,古代的“丝绸之路”至今传为佳话。
这种传统在宋、元、明得到传承。在远航的过程中,郑和船队主动与亚非各国交流,仅《郑和航海图》记载他们抵达或往来的外域港口、城镇就有300多个。在外交活动中,他们馈赠礼品,迎送使节,“厚往薄来”;在贸易活动中,他们公平交易,互利互惠,文明经商,赢得了沿途各国人民的欢迎和赞扬。
郑和下西洋促使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它带动的贸易活动使亚非人民深受其惠,促进和推动了国内外经济发展,在东南亚各国历史上留下了极高声誉。至今东南亚各国还有许多纪念郑和的设施和地名,如“三宝寺”、“三宝庙”、“三宝亭”、“三宝井”、“三宝山”、“三宝港”等,成为我国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郑和七下西洋是明王朝实施的一次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在某些方面,把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古代对外开放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一个杰出范例。
三、郑和七下西洋是当代中国走向大洋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寄托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西方在近现代的强势地位,西方文明在一个时期如日中天,古代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至今未得到充分的评价和认识,郑和七下西洋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也长期被忽视。
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历时28年,遍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领先于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将近一个世纪。郑和船队一般由数十艘“宝船”和上百艘其他船只组成,最大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载重数千吨;运载人数一般在25000人以上;船队功能完备、组织严密、队形合理,配备罗盘仪等先进的导航工具和登陆艇(救生艇),使用了船舵和防浪船舷等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从装备、技术水平和规模来看,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海上力量。
这样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强盛的综合国力和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保障。它突出地表明,当时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和综合实力等方面大大领先于西方。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二十一条远洋航线,总航程七万海里以上;绘制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郑和航海图》,使中国登上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巅峰。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领海面积38.8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需要得到切实的保护。15世纪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海洋世纪,这个世纪也被定位为“海洋的世纪”。
占地球面积70.8%的海洋,还有广阔水域尚待开发,海洋资源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日益重要。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陆地对人口的承载力已近极限、资源消耗巨大的情况下,必须更多地向海洋寻找生存的资源和空间。
现在,中国的海洋力量正在复兴,远洋船日夜穿梭往返于世界各大洲大洋,但我们的海洋意识、海上安全力量与海洋大国的地位还很不相称,海洋地位、海权现状无法同郑和时代相比。
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实践对15世纪世界航海事业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孕育了中华民族近现代以来的强烈海洋忧患意识和海权观,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今天纪念郑和七下西洋,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海洋的忧患,是中华民族提高海洋意识、重视海洋资源、建设海洋强国的强烈呼唤,寄托着我们进一步推动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切期盼。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