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每个人都有外号吗?

外国人都有外号吗?哪国人先有外号的?外号文化的起源?谢谢!

全部回答

2008-02-28

0 0
     外号也可以讲是绰号,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外号的,外国人也是一样,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外号,外号是在相貌、姓名、生理特征相结合的条件下,对担当者的禀赋德性、行为举止等作出外观与内涵有机统一的概括,同时富有强烈的公众舆论的褒贬性能,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社会评判机制的一个部分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些大家所熟知的事物,比如一些姓,我姓蔡,也经常被人起外号,不过大部分人起外号并无恶意,只是对比人不够尊重的体现,所以假如遇到了这种情况,还是一笑而过吧! 另外说起外号的起源,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应该很可能比自取别号还要早。
    魏晋南北朝时代,士风丕变,读书人相互取用调侃性绰号陡增。《世说新语》中记张湛好于斋前植松柏,人谓“屋下陈尸”;袁山松出游好令人歌挽,人谓“道上行殡”;及“髯参”、“短主簿”、“入幕之宾”等皆是。
   唐宋之文化氛围,益加开放流畅,世人互相晶目、争取绰号是种社会风气。  入元明后,诨名成为草莽文化和市井文化共同表象之一特征业已定型,以明末农民大起义为例,见于史料的绰号女口“老回回”、“左金王”、“革里眼”、“活曹操”等,便有上百个。
  与此同时,在上流社会里,绰号又成为互相诋毁或派系斗争的一种工具。如东林党人攻击阉党,则有“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孩儿”等各种品目;反之,阉党亦编造《东林点将录》,以《水浒传》里的混号加之政敌,如“托塔天王李三才”、“及时雨叶向高”之类,不胜枚举。
    是为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绰号诨名,无处不传矣。 从上述绰号小史可知,绰号并非全是轻薄子之互相品目。有些绰号是公论所赠的美号,是人民爱戴绰号担当者的口碑。明代监察御史丁俊生活节俭,常食豆腐,人称“豆腐御史”;新繁知县胡寿安种菜自食,人称“菜知县”,都是对为官清廉者的颂扬。
    再如“阎罗包老”、“铁面御史”之类绰号,则是对刚正端直的褒扬。明代荆州知府张宏,坚决不接待通关系走门路的人,时人赠号“闭门张”。即使在今天,谁要能从老百姓那儿得个这样的绰号,也是光荣的事。
   绰号又是讨伐邪恶、嘲讽*佞口诛之剑。如北魏人拓跋庆智任太尉主簿,不论大事小事,非贿不行,唯胃口不大,十钱起价,人称他是个“十钱主簿"。   还有不少文人骚客、书画高手或梨园名伶的绰号,多起于对他们学术和艺术成就的褒扬。
  如南朝刘孝谅,精通晋朝史实,绰号为“皮里晋书”;唐代李守素,最擅谱牒之学,绰号为“肉谱”;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因平生有三句得意的词句皆带“影”字,被取绰号为“张三影”,以及诸如武士中的“活张飞”、“活武松”等。
     从起用缘由看,绰号也可以作粗略分类,或描摹性情,或记述轶闻,或勾画相貌,或表述特长。而从语言艺术看,绰号对汉字文化潜力的开掘,在修辞手法上所达到的造诣,都远远超过了名讳、表字、别号、室名之类的平均水准。
  也许大多数绰号都不像前者那样或出于经典,或工于雕琢,缺乏书卷气雅致味,但它们运用简练精辟的语言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却真正能使担当者在人们闻见时而获得一种立体感。   参看资料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