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逻辑问题
命题P为:若a>b,则1/a >1/b ,那么非P是什么?请判断命题P及非P的真假;
若p为假,非p为真。若p为真,则非p为假。p与非p的真假相反性是逻辑学最基本的定律之一矛盾律,已成定论!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普遍,如:P:矩形是正方形。 判断命题P及非P的真假?
这个问题是由原命题的省略造成的,省略了什麽,至少有两种添加方式,你判断为假,无形之中选择了一种。
这正是学习"量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矛盾律contradiction,law of
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 又称不矛盾律。它通常被表述为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在传统逻辑里 ,矛盾律首先是作为事物规律提出来的,意为任...全部
命题P为:若a>b,则1/a >1/b ,那么非P是什么?请判断命题P及非P的真假;
若p为假,非p为真。若p为真,则非p为假。p与非p的真假相反性是逻辑学最基本的定律之一矛盾律,已成定论!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普遍,如:P:矩形是正方形。
判断命题P及非P的真假?
这个问题是由原命题的省略造成的,省略了什麽,至少有两种添加方式,你判断为假,无形之中选择了一种。
这正是学习"量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矛盾律contradiction,law of
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
又称不矛盾律。它通常被表述为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在传统逻辑里 ,矛盾律首先是作为事物规律提出来的,意为任一事物不能同时既具有某属性又不具有某属性。它作为思维规律,则是任一命题不能既真又不真。
矛盾律也被当作一种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断定一个命题 (A)及其否定 (并非A)。这就是说,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应持两可之说,以免自相矛盾。矛盾律还被看成是关于逻辑语义的规律,即在同一上下文中,同一语词或语句不应既表述某一思想又不表述某一思想。
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思维就会陷入逻辑矛盾(A并且非A) 。而任何包含逻辑矛盾的思想又总是错误的,所以思想的无矛盾性是正确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构造一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则之一。
对原命题的否定不是与原命题相反对的命题,而是与原命题相矛盾的命题,全称肯定(否定)命题的否定是特殊否定(肯定)命题,特称肯定(否不定期)命题的否定全称否定(肯定)命题。
,①“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正数。”②“所有的自然数都不是正数”③“并非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正数”。即“有些自然数不是正数”。
若 ①真,则②假。但当①假时,②不一定为真。①与②是反对关系。但①与③则不同,若 ①真,则③假。
若 ①假,则真。①与③是矛盾关系。所以①的否定不是②而是③。
中国古代哲学家韩非子讲过一个著名的《自相矛盾》的故事:
有一个卖长矛和盾牌的商人,他先夸他的矛无比锐利,任何东西都能刺穿;接着他又夸他的盾牌最为坚固,,没有东西可以把它刺穿。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卖盾和矛的商人不能回答。
“任何东西都能刺穿”的矛和“没有东西可以把它刺穿”的盾,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上,是不能两立的。换句话说,商人的矛和盾硬碰的结果,一定是一种说法真,一种说法假,绝不可能两种说法都真。
像商人这种情况就叫着自相矛盾。
用逻辑语言来说,就是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每一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失真的,这就是矛盾律。其公式是:“A不是非A”。
在《儒林外史》范进中举中,有如下的记叙:
范进为了参加京试,向丈人胡屠户借盘费,遭到胡屠户的一顿臭骂:
“这些中举的老爷们都是天上的‘文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向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昭!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判若两人。
他不仅恭维范进是天上的星宿,而且说:
“我这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胡屠户的言论,显然前后矛盾,自打嘴巴!
在阿凡提的故事中,有一则叫做《种金子》,故事说:
阿凡提借来几两金子,坐在沙滩上细细筛了起来。
皇帝打猎从这里经过,看见阿凡提的举动很奇怪便问阿凡提在干什么。
“陛下,我正在种金子哩!”
皇帝听了十分惊奇,又问道:“种了金子后会有收成吗?”
阿凡提说:“会的,到了大礼拜的时候,就可以来收割,把长出来的金子收回来。
”
皇帝听后就眼红了。他连忙陪着笑脸跟阿凡提商量合伙种金子,要是种子不够,就到宫里来拿。长出金子来,十成里给皇帝八成就行了。
“那太好了,陛下!”阿凡提满口答应。
第二天,阿凡提就到宫里拿了两斤金子。
过了一个礼拜,他给皇帝送去十来斤金子。皇帝乐得合不拢嘴。他立即吩咐手下,把库里的整箱金子都交给阿凡提去种。阿凡提把金子拿回家,全都分给了穷苦人。
又过了一个礼拜,阿凡提空着一双手,愁眉苦脸去见皇帝。
皇帝见阿凡提来了,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道:“你来啦,运金子的牲口,拉金子的大车,也都来了吧?”
“真倒霉啊!”阿凡提忽然哭了起来,说道:“陛下不见这几天一滴雨也没有下吗?咱门的金子全干死啦!别说收成,连种子也赔了。
”
听罢之后,皇帝气得从宝座上直扑下来,高声骂道:“胡说八道!我不相信你的鬼话!你想骗谁?金子哪有干死的?”
“咦,这就奇怪了!”阿凡提说:“陛下要不相信金子会干死,怎么又相信金子种上了能长呢?”
皇帝听了,好像嘴里塞了一团泥巴,再也说不出话来。
因为皇帝开始时在金子的诱惑面前,相信金子种上了就能增产,具有农作物的性质;现在痛心金子失去,不相信金子会干死,即又否定了金子具有农作物的性质。因此陷入逻辑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由以上的故事可知如果违反了矛盾律,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也即一般上所说的“出尔反尔”,“自打嘴巴”等。
逻辑矛盾,常见的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逻辑矛盾存在同一个概念之中。
例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写景也是寄事。曹操观察入微,了解了“月明”必“星稀”的自然现象,如果有人以“月明星繁”来描写夜空,肯定是闭门造车。
同样的,如“近一年多”的说法也是自相矛盾的。
第二、逻辑矛盾存在同一个命题中。
例如:“巍巍长城,雄伟壮观。她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无可匹比的天然屏障。”长城既然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就不可能是天然屏障。
两个对立的判断同时加以肯定,显然犯上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第三、逻辑矛盾存在于不同的命题中。
例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自相矛盾”。
由以上论述中可以知道正确理解什么是矛盾律,以及它的作用与运用,在正确思维与论争之中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在论证之中,避免本身陷入自相矛盾及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进攻策略,往往能使本身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一道小学语文测验题,内容是修改病句:“全班同学的作业都交了,只有陈华一个人还没交。
”命题者拟定的“病因”是前后自相矛盾,既然说全班同学的作业都交了,怎么又说陈华还没交呢?教学中也把“他什么都好,就是太贪玩。”“这道题全班同学都做对了,只有小华做错。”“全家人都去看电影了,就我一个人在家里。
”这类句子归为前后矛盾、违反逻辑的病句。
这类句子是病句吗?
这类句子符合语言习惯,不能算病句。
现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这种说法的,如《暴风骤雨》:“三百来户都欢天喜地,只有王老太太跟她俩小子没有挑好牲口,牵了一匹热毛子马。
”《三千里江山》:“你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嘴快。”在古代作品中,这种说法也很多。如《石壕吏》:“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三国演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红楼梦》:“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人都来瞧宝玉。
宝玉和众人都起身让坐,独凤姐不理。”一些成语也有类似的,如“无独有偶”、“绝无仅有”等等。
其实,以上这些古代作品和现代作品所写的句子及一些成语使用的都是“对某一事物先全部肯定或否定,再部分否定或肯定”的方法,修辞上称为“舛(chuǎn)互”。
舛互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和突出后者的作用,肯定是为了更有力地强调被否定的部分;否定则是为了更有力地强调被肯定的部分。修辞方法不能全用逻辑来解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