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历程是怎样的?
明成祖夺得皇位后,有一件事总使他心里不安稳,那就是皇宫大火扑灭之后,没 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为了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他派出心腹大臣,去各地秘访建 文帝的下落,但是这件事不好公开宣布,就借口说是求神问仙。
后来,明成祖又想,建文帝会不会跑到海外去呢?于是,他就决定派一支队伍, 出使国外。 他想到跟随他多年的宦官郑和,是最合适的人选。郑和(1371〜1433年),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人。
明初,郑 和入宫做宦官,因靖难立战功,赐姓郑名和,人称“三保太监”。1405年6月,明成祖正式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 们叫的“西洋”,
指的是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
郑和带的船队,一共有2。 78 万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他们驾驶62艘大船, 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
郑和第一次出海,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爪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苏 门答腊岛东南岸)、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锡兰等国家。 他每到一个国家,先把 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
许多国家见郑和带了那么大的船 队,而且态度友好,都热情地接待他。郑和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年九月才回来。西洋各国国王见郑和回国,也都派 了使者带着礼物跟着他一起回访。各国的使者见了明成祖,送上大批珍贵的礼物。
明 成祖见郑和把出使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高兴得合不拢嘴。后来,明成祖觉得没有必要再去寻找建文帝了,但是出使海外的事,既能提高中 国的威望,又能促进与各国的贸易往来,有很多好处。
此后,郑和又进行了6次出海 航行:从1407年9月到1409年7月,1409年10月到1411年7月,1413年11月到 1415年7月,1417年5月到1419年8月,1421年1月到1422年8月,1430年6月到1433年7月。
郑和出海7次,先后一共到过印度洋沿岸30多个国家。前三次的出行,郑和最远都只到达古里。他们在东南亚及南亚一带活动,打通航 道,建立贸易中转站。后面几次主要进行商品贸易,郑和航队给所经国家带去大量中 国的瓷器、铜器、丝绸、锦绮和茶叶,同时带回来许多亚洲国家的特产,像胡椒、象 牙、宝石、药材、香料和珍禽异兽等,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济交流。
每到 一处,郑和都派人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宣扬中华文明。第四次出海到达非洲东海岸的麻林国时,麻林国遣使随贡,献上麒麟、天马、神 鹿等吉祥珍兽,给京城带来了轰动。成祖龙颜大悦,认为异邦进贡麒麟是国势鼎盛、 尧舜再世的征象。
在第七次即将航行出使时,成祖驾崩,仁宗即位,下令停止下西洋。 宣宗即位 后,看见因下西洋活动的停止,海外诸国来朝日益减少,就决定再次遣使下西洋。这 时郑和已年近60,又踏上了最后一次下西洋的航程。
1433年农历三月船到古里时, 郑和因积劳成疾而病逝,王景弘代郑和率船队于七月抵达南京,结束了伟大的航程。郑和七下西洋,时间持续29年,行踪遍及亚非10多个国家,最南到达爪哇,西 北到波斯湾和红海,最西侧非洲东海岸,是历史上空前的壮举,其时间之早、规模之 大,都是后来的哥伦布和麦哲伦所不及的。
郑和下西洋,增加了中国与南洋各地联 系,传播了中华文明,影响十分深远。
[展开]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 是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的农书。《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