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后习俗水平的儿童道德判断主要是?

后习俗水平的儿童道德判断主要是?

全部回答

2013-12-16

329 0
主要是从行为艺术上判断

2013-12-16

355 0
    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伦斯·科尔伯格60年代通过研究儿童和成人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反应而建立起来的理论模式。它描述了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如何进行道德推理的。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具有固定顺序的六阶段,这些阶段分属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在前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由外在的要求而定。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以服从与惩罚为定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和权威,重视实际后果,力避自己受惩罚和苦恼。
  第二阶段的道德判断以朴素的利己主义为定向,凡正确的行为都被视为满足自己和偶然满足他人需要的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看成是互惠和平等分享的关系。  在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的保持。
  它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三、第四阶段)。首先,道德判断和推理以使人愉快和帮助他人为定向,这一定向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其次,道德判断以尽个人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为定向,尊重别人和社会期望。
    在后习俗水平,自觉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它包括第五、六阶段。第五阶段:道德判断和推理以墨守法规和契约为定向。为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和权利、责任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
  第六阶段:道德推理以良心或原则为定向,不仅遵循规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伴同互相信赖与尊重的道德心起指导作用。  科尔伯格认为,在这六个阶段中,后续阶段高于前面阶段,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逐渐由低到高,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阶段。
  阶段转换过程的实现依赖于道德判断早期形式的重组。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这些阶段的发展。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地理
器乐/声乐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文学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