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对中国文学有何研究?
清之际,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开始了中外文化交流史 上著名的“西学东渐、东学西传”之进程。耶稣会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爱 好和钻研,奠定了西方“中国学”的基础。因此,西方史学家认为:“自利玛窦 始,中国学在近二百年中基本上是属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领域。 ”传教士在探讨 中国思想文化时,也注意到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耶稣会传教士率先从事这一探 究,其他各派传教士亦涉足其间,从而形成西方传教士探究、译介中国文学之 举,使不少传教士成为西方著名的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 传教士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可大体分为译介中国文学作品和撰写论述中国 文学史及评价中国文学特色的专著这两个方面。传教士...全部
清之际,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开始了中外文化交流史 上著名的“西学东渐、东学西传”之进程。耶稣会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爱 好和钻研,奠定了西方“中国学”的基础。因此,西方史学家认为:“自利玛窦 始,中国学在近二百年中基本上是属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领域。
”传教士在探讨 中国思想文化时,也注意到对中国文学的研究。耶稣会传教士率先从事这一探 究,其他各派传教士亦涉足其间,从而形成西方传教士探究、译介中国文学之 举,使不少传教士成为西方著名的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
传教士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可大体分为译介中国文学作品和撰写论述中国 文学史及评价中国文学特色的专著这两个方面。传教士大量译介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始于18世纪的法国耶稣会士。1735 年,竺赫德(亦译“迪哈尔德”)主编出版了四卷本的《中华帝国全志》(亦称 《中国详志》或《中国通志》),书中载有法国耶稣会士殷宏绪法译明“话本” 《三言》、《二拍》中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怀私怨恨仆告主》、《吕大郎还 金完骨肉》,以及马若瑟法译元代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中国悲剧》。
《赵氏孤 儿》的翻译出版在西方引起巨大的反响。伏尔泰据此而改写出《中国孤儿》剧 本,并公开在欧洲上演,以便向西方人介绍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此剧为《孔子道德五幕剧》(亦译《五幕孔子之道》)。
德国传教士尉礼贤在其 《歌德与中国文化》一文中,也曾提及歌德剧本《埃尔彭诺》的故事情节与《赵 氏孤儿》极为相似。
18世纪50年代,来华英人威尔金森在广东发现一部中国作品的四卷译文 集抄本,前三卷为英译文,后一卷是葡葡牙译文,其内容分别是:第一卷,《好逑 传》;第二卷,《一出中国戏剧》;第三卷,《中国谚语格言集》;第四卷,《中国诗 歌集》。
英国圣公会主教托马斯•帕西得到这一手抄本后立即加以编辑整理,并 将其葡萄牙文转译为英文,于1761年在伦敦等地出版发行。这样,《好逑传》遂 成为第一部在西方翻译出版的中国白话长篇小说。1879至1909年5意大利来华耶稣会士晁德莅在上海陆续出版其五卷本的 《中国文学教程》,其中收录了他用拉丁文所译中国小说《三国演义》、《水浒 传》、《今古奇观》、《好逑传》>《平山冷燕》、《玉娇梨》中部分章节,以及中国 剧作《西厢记》、《东堂老》、《潇湘雨》、《来生债》、《薛仁贵》、《马陵道》、 《慎鸾交》、《风寧误》、《奈何天》等。
此外,1881年来华的法国耶稣会传教士 戴遂良在其编著的《中国近代民间传说》(亦译《中国民间故事选》)和《汉语 入门》中也分别载有其法译《今古奇观》、《聊斋》、《搜神记》及《搜神后记》 中的部分故事;其译著集《中国宗教信仰与哲学观点通史》还收入其用法文摘 译的中国剧作《朱砂檐》、《倩女离魂》、《两世姻缘》等。
新教来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学作品亦有诸多译介。第一个来华的英国新教传 教士马礼逊就曾于1812年在伦敦出版了《中国通俗文学翻译》一书,内容包括 其英译的道教、佛教及《搜神记》中的故事。
1830年来华的德国新教传教士郭 实腊于1842年在《中国丛报》上撰文,最早将《红楼梦》介绍给西方读者。
美国 新教传教士卫三畏也在《中国丛报》上发表过他根据《三国演义》第一回英译 的《三结义》。此外,卫三畏还编著了《中国总论》和《中国文学手册》,分别载 有其英译的《聊斋志异》、《东周列国志》,以及《包公案》和《三侠五义》中的 部分故事。
另一美国传教士吴板桥1895年曾根据卫三畏所编汉语读本小册子 而最早将《西游记》的片段译为英文,取名《金角龙王,皇帝游地府》;1896年, 他又英译出版了《白蛇传:雷峰塔的传说》。继帕西编辑发行英译《好逑传》之 后,英国内地会传教士鲍康宁则于1904年出版了他的英文新译本《好逑传》。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