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有那72变
。《西游记》其实是一本道书
看看其中的诗词就知道了,其实就是
丹经的话嘛 ,太明显不过了
悟空代表人的识神,人的第六识/
第六识流注生灭,如瀑流不停/
念念生灭。岂止72变----
筋斗云十万八千,我们一个念头,第六意识就到了月球--
38万---- 注意: 我说的“第六意识”不是西方人的第六意识,可以参考佛家之说法
【八识】
(名数)法相宗谓耳目鼻舌身意六识之外。 更有末那识阿赖耶识二者,末那之义为我执。谓执持我之见者。即此识也。阿赖耶者。即末那识所执以为我者也。其义为藏。谓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识性灵,皆指此。(参见:识)
【六识】
依于六根,接于六尘,所生之识有六,谓之六识。 识...全部
。《西游记》其实是一本道书
看看其中的诗词就知道了,其实就是
丹经的话嘛 ,太明显不过了
悟空代表人的识神,人的第六识/
第六识流注生灭,如瀑流不停/
念念生灭。岂止72变----
筋斗云十万八千,我们一个念头,第六意识就到了月球--
38万---- 注意: 我说的“第六意识”不是西方人的第六意识,可以参考佛家之说法
【八识】
(名数)法相宗谓耳目鼻舌身意六识之外。
更有末那识阿赖耶识二者,末那之义为我执。谓执持我之见者。即此识也。阿赖耶者。即末那识所执以为我者也。其义为藏。谓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识性灵,皆指此。(参见:识)
【六识】
依于六根,接于六尘,所生之识有六,谓之六识。
识者了别之义,以能了别诸尘之故。六识者:
一、眼识 即见色之(见)是。
二、耳识 即闻声之(闻)是。
三、鼻识 即嗅香之(嗅)是。
四、舌识 即尝味之(尝)是。
五、身识 即感触之(感)是。
六、意识 即知法之(知)是。
此之六识,即见、闻、嗅、尝、感、知之义,又有六情之名,兹不赘及。
2。 引用
田炳信:《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孙悟空的名字就是要他悟空、悟色,悟出色、空不二的道理。
李安纲:对。“七十二般变化”是心理的活动,照应一年“七十二候”、一念“七十二相”,是修心养性的功夫次第。“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念头的翻腾,一念善良就在天国,一念邪恶即堕地狱;一念迷惑就落东土,一念觉悟即到西天。
“一万三千五百斤如意金箍棒”是人身元气的流布,照应《黄帝八十一难经》所说之“凡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为不泄露元气,故用金箍将其两头箍起。这条棒大则弥伦于宇宙之间,小之则如绣花之针藏纳于耳,变化随心,大小如意。
这心、意、气三者的完美结合,而构成心灵象征,是《西游记》为人类心灵学、意识学、文化学、生命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3。
论《西游记》诗词韵文的金丹学主旨
李安纲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来自于说书人的话本,因而存留着话本的痕迹,比如诗词韵文的穿插运用等。
这些诗词韵文往往是为了提醒听众注意而说唱的,或者是对所讲内容的概括,或者是后人的赞叹等,在《三国演义》中仍旧保留着这样的方式。然而,离开话本越远,这种方式越带有独特的色彩,即为着表达一定的主旨和思想而作,如《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等。
前者要用这种方式来表现金丹学主题,次者则要美化性器和形容性活动以及宣扬轮回报应等,后者则更多的是成为人物寄托思想、发抒情怀的手段。
可见,对这类小说中的诗词韵文绝不可忽视。然而,在鲁迅、胡适等人“滑稽说”的错误引导下,读者往往跳越过那些表达思想主题的诗词韵文,甚至连每一回的回目章眼也不去追究一下。
比如读《西游记》,对其所谓“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婴儿问母知邪正,金木参玄见假真”、“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归木母空”等等,满纸的金丹学术语,难道能认为是作者用来开玩笑的吗?果然有的学者持这样的观点,认为当时金丹之学风行,作者熟知,所以采用金丹学术语来讽世。
问题是,在明代小说中,除了《西游记》以外,我们无法再找到另一部回目和诗词韵语中用金丹学术语的。以之讽世的说法,真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事实上,作者对于金丹学的精通,绝非那些由于时尚而对此粗通一二的学者可比。
如果平心静气,实事求是地翻览一遍《西游记》,就会发现作者不仅在回目里采用金丹术语,而且是在表述修道炼丹的次序和过程的,与讽世毫无关系。《西游记》中的诗韵文有很多是引用前代金丹学大师的,还有自己创作来提纲挈领、表现金丹学主旨的。
其内容体现着作者的金丹学思想和他对于人类生命科学发展的贡献。对此,本文拟从三方面来探讨。
一、引用前人的金丹学诗词韵文
所谓“金丹”,金谓宝贵、坚固之意,丹是灵丹妙药之丹。古人认为,有了金丹,人类生命就可以永存,因此秦汉以后的方士都注重炼丹。
丹由铅、汞化合而成,并靠土的凝合成形。土又称为刀圭,所以这铅、汞、刀圭便是修炼金丹的三要素。相传黄帝当年在鼎湖立丹鼎烧炼,丹成而白日飞升。金丹学是研究丹道修炼的技术、过程、宜忌、层次等的学问,共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在秦汉之际是外丹学,主要指用化学原料在身体之外所烧炼,通过化学反应而得丹药,如龙虎金丹等。饮服外丹之后,的确会产生某些奇妙的感觉和身体上的生理变化,甚至会柔弱如处子。然而,服食过度,会造成铅汞中毒,反而速死。
所以,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试验,隋唐之际的内丹学便应运而生。
内丹是在人体内部修炼而成的丹药,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的;丹成而弃壳升仙,以得永生。但是,这金丹究竟有无形状,是否能修成万寿无疆,都值得怀疑。
况且,如果执泥于金丹有形,往往使修炼者走火入魔,适得其反,于是经过几百年的实践,便有了宋元之际的以心性为金丹之说。
宇宙万物有形有坏,有形的金丹一定会坏,所以必须修炼无形的金丹。而无形的也即形而上的东西,唯有仗着人类的心性才能够达到。
古人认为,一心包容万物宇宙,心即是佛,佛心不二,金丹即是佛性。明心见性,便是解脱;无忧无虑,当下即佛。这就是全真道的要旨:它将儒、道、释三教合一,将心性与生命圆融在一起,采用阴阳五行、易经八卦、金丹性命等手段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西游记》产生在全真道飞速发展、陆王心学鼎盛的时代,形成了独特的金丹学思想,即以心性为金丹。因此,《西游记》小说的作者所选用的金丹诗词,自然也是以心性的表现为主题的。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或者禅宗的主题便是“心性说”,许多道士都接受了这一观点。
如著名的宋代丹道学大师张伯端,早年业儒,中年好道而晚年入佛。他的《悟真篇》被奉为丹经之祖,而其中的许多篇章都已经表述了以心性为金丹的见解,如《即心即佛颂》便是。《西游记》第14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的开篇,即全首引用了该诗:“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
小说作者对这位道教南宗祖师号作紫阳真人的张伯端似乎情有独钟,专门在第71回中塑造了他的形象,即送给朱紫国金圣皇后一身棕衣以防妖魔侵害的紫云仙:
棕衣苫体放云烟,足踏芒鞋罕见。
手执龙须蝇帚,丝绦腰下围缠。乾坤处处结人缘,大地逍遥游遍。
此外,在第29回开篇引了他的《西江月·妄想不复强灭》,仅有个别字不同。第53回开篇又化用其《西江月·德行修逾八百》的上片,将下片改作了:
虎兕刀兵不怯,空劳水火无愆。
老君降伏却朝天,笑把青牛牵转。
这是为了照应上回与青牛老怪的打斗故事才改动的。在第96回开篇,再引他的《西江月·法法法原无法》,只是把首句改成了“色色色原无色”,与“空”相对,正可谓点铁成金。
第36回孙悟空对月作诗,即化用张伯端《悟真篇》中的绝句:
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
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
第99回的一首律诗,末句则全用的是《悟真篇》一首绝句中的原句:“毫发差殊不结丹。
”
全真道重在儒、释、道三教合一,所以道士们多能作诗。尤其是教祖王重阳更以诗词歌诀来教化授徒,从而形成了一个专门创作金丹诗词的金丹诗派。王重阳的《全真集》、《教化集》、《分梨十化集》以及他的弟子如丘处机的《石番溪集》、谭处端的《水云集》、郝大通的《太古集》、刘处玄的《仙乐集》、马丹阳的《渐悟集》,还有白云子的《草堂集》等,都是极有影响的诗歌集子。
后来的彭致中,将古今仙真的诗词歌赋,连同冯尊师的《苏武慢》20首编在一起,成了《鸣鹤余音》九卷。这些诗词集都收录在《道藏》之中,《西游记》作者对此十分精熟,书中引用不少。在第50回中开篇,便引用了马丹阳的一首《南柯子·赠众道友》:
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莫教坑堑陷毗卢。
本体常清净,方可论元初。性烛须挑剔,曹溪任呼吸,勿令猿马气声粗。昼夜绵绵息,方显是功夫。收在《渐悟集》卷下。第91回开篇又引用了他的《瑞鹧鸪·赠众道契》:
修禅何处用工夫,马劣猿颠速剪除。
牢捉牢拴生五彩,暂停暂住堕三途。若教自在神丹漏,才放从容玉性枯。喜怒忧思须扫净,得玄得妙恰如无。
至于冯尊师,学道有成,得仙传《苏武慢》20首。小说曾经两次加以引用,首次是在第8回“我佛造经传极乐”的开篇:“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
……”见《鸣鹤余音》卷二,主要谈禅悟和金丹之妙。第87回开篇又用了一首《苏武慢》的上片:
大道幽深,如何消息,说破鬼神惊骇。挟藏宇宙,剖判玄光,真乐世间无赛。灵鹫峰前,宝珠拈出,明映五般光彩。
照乾坤上下群生,知者寿同山海。
意谓金丹大道至简至深,说破便惊天动地。凡人能在此心悟透,便可永生不灭。
仅就上述例子,可见小说每篇开头所引诗词均有来历,遗憾的是我们孤陋寡闻,目前还无法全找到其出处。
至于行文中谈禅论道的韵文,也往往采用前人的成文原句,足以说明作者对于道学宗教的淹雅博通,应用自如。第64回“木仙庵三藏谈诗”中,唐僧对众木仙讲了一段禅法,其中照搬冯尊师《升堂文》中的句子:
放开元始钳锤,缩却牟尼手段。
发挥象罔,踏碎涅般木。
又点窜了《性命圭旨·卯酉周天口诀》中的句子:
觉中觉了悟中悟,一点灵光无遮护。放开烈焰照娑婆,法界纵横独显露。这些消息甚幽微,木人遥指白云归。此个玄关口难说,目前见得便忘机。
原作本是讲丹道学境界的,却被作者用来谈禅论法了,可见作者的主张和用意便是禅道合一的。
第78回中,唐僧谈僧一段,则大段地引用了《鸣鹤余音》卷九三于真人的《心地赋》:
大智闲闲,澹泊在不生之内;真机默默,逍遥寂灭之中……六根净而千种灭,三界空而百端治……若乃坚诚学道,须当了心。
心静则孤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侵……
而国丈谈仙的一段,则又大段地点化宋仁宗的《尊道赋》(见《鸣鹤余音》卷九):
三教之内,惟道至尊……夺天地之秀气,采日月之华精。运阴阳以炼性,按水火以胎凝。
二八阴消兮,如恍如惚;三九阳长兮,如杳如冥。应四时而采取,养九转以丹成。跨青鸾便冲紫府,骑白鹤真谒玉京。参满天之秀气,表妙道之殷勤。比儒教兮,官高职显,富贵浮云;比释教兮,寂灭为乐,岂脱凡尘!朕观三教,唯道至尊!
文字雷同,只是前后稍加颠倒更加合韵而已。
还如第100回引用唐太宗《圣教序》,即改了几个字,如“十有七年”“七”作“四”,“一乘五律”为“三乘六律”,“八藏三箧”为“一藏百箧”,“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改为“总得大乘要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这都是为了照应前面的金丹学而设的。
二、自己创作的金丹学诗词韵文
丹道学要用象言比喻,师徒的授受要用口诀,以便使人觉悟,诗词韵文便成了最佳的方式。《西游记》要表现丹道学,描写修炼证悟的境界,自然离不开诗词韵文。
首先,作者必须领悟并表现前人诗词韵文中的境界和过程,这有唐僧的81难可以为证。宋代金丹学大师石泰将自己的经验写成81首五言绝句来传授后学,名曰《还源篇》,唐僧的81难就是对这81首绝句的演绎。
(参见拙文《唐三藏81难探源》、《还源篇是唐僧81难原型》及拙著《苦海与极乐·唐三藏与还源篇》)就连小说的结构、主题、人物等,都受到前人金丹诗词韵文的影响。
比如说,为什么要到西方去取经呢?《悟真篇》云:“释氏教人修极乐,只缘极乐是金方。
”西方极乐世界是产金的地方,金精就是金经,所以要西游取经。为什么佛有丈六金身呢?马湘《还丹口诀歌》曰:“内有金丹十六两,送在西南坤地上。”西南极乐空方有如来佛的丈六金身,正照应金丹一斤十六两。
孙悟空自己先西游,后来随唐僧也西游,前短而后长,正是《悟真篇》说的:“姹女游从自有方,前行须短后须长。”
还如孙悟空由东方来,屡次变成女人;而八戒生在西方,却调戏嫦娥,屡次赘婿。其原型则是《悟真篇》的:“日居离位反为女,坎配蟾宫却是男。
”东为离女而西为坎男,蟾宫是月宫,所以八戒一定要配嫦娥。到第47回中,悟空又变成童男陈关宝,八戒则变为童女一秤金,正是《金液大丹诗》说的:
木男回作女,金女转为儿。圣水濯形体,灵炎炼表仪。
这就是丹道学上讲的“颠倒颠”。
像上面的这些演绎前人金丹诗词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但毕竟不如自己写来得心应手,且能统领故事和情节,所以小说中有大量作者自己的诗词创作。下面我们略举几首。
第19回中有诗云:“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因为金丹学的要素为三:铅、汞、刀圭,或称金、木、土。而悟空为金公,合来是铅;八戒称木母,为水是汞;沙僧为刀圭土,称做黄婆。这即是所谓的五行三家,如23回一开篇便有诗云:
奉法西来道路赊,秋风淅淅落霜花。
乖猿牢锁绳休解,劣马勤兜鞭莫加。木母金公原自合,黄婆赤子本无差。咬开铁弹真消息,般若波罗到彼家。
讲的全是金丹大道,而且在于人之一身之中。能参悟透彻,便可解脱而登彼岸。第30回中有七绝云:意马心猿都失散,金公木母尽凋零。
黄婆伤损通分别,道义消疏怎得成!
谓龙马与悟空都不在一起,悟空回东,八戒在西,是凋零。沙僧被捉在妖洞,无法媒合铅、汞,丹道自然难成。第40回有诗云:
道德高隆魔瘴高,禅机本静静生妖。
心君正直行中道,木母痴顽
足丽外走乔。意马不言怀爱欲,黄婆无语自忧焦。客邪得志空欢喜,毕竟还从正处消。
谓禅机在静中生火,便会遇见客邪红孩儿。尽管悟空心君正直,但八戒木母愚痴,意马白龙心怀爱欲,黄婆沙僧忧愁,自然给邪魔提供了机会。
第53回有诗曰:
真铅若炼须真水,真水调和真汞干。真汞真铅无母气,灵砂灵药是仙丹。婴儿枉结成胎像,土母施功不费难。推倒傍门宗正教,心君得意笑容还。
谓阳铅与阴汞化合,目的是要炼出性砂与命药而成仙丹,必去掉母气,使不产鬼胎而成就阳神婴儿。
唐僧与八戒吃子母河水而怀鬼胎,悟空与沙僧去聚仙庵打来落胎泉,是推倒傍门而以正教为宗。
还如第57回有诗云:“身在神飞不守舍,有无火怎烧丹……”第65回有诗云:碧眼猢儿识假真,禅机见像拜金身。
黄婆盲目同参礼,木母痴心共话论。邪怪生强欺本性,魔头怀恶诈天人。诚为道小魔头大,错入旁门枉费身。
都是讲金丹大道的宜习和调和,身、炉、主、师、禅机是指唐僧,神、火、金老、心猿、猢儿是指悟空,黄婆是沙僧,木母是八戒。
小说中人物的自白往往是用诗词韵文写成的,而主题仍是金丹大道。先看金公孙悟空,第17回有“养性修真熬日月……”一诗,是说他曾跟灵台山祖师修炼金丹大道。第70回他所吟咏的“倚天为顶地为炉”云云,是说他具体的修炼方法。
其中言周天火候,药物抽添,头头是道,足见作者精通此道。
不仅如此,这三位人物还自己作金丹诗词,第36回中,悟空讲了月亮的晦、弦、望与金丹大道的关系,作诗曰:“前弦之后后弦前……”沙僧接着作诗说:
水火相搀各有缘,全凭土母配如然。
三家同会无争竞,水在长江月在天。
讲的是金、木、土三家相见而合一,便是西天佛境界,用明月性天来表示。八戒却说道:
缺之不久又团圆,似我生来不十全。吃饭嫌我肚子大,拿碗又说有粘涎。他都伶俐修来福,我自痴愚积下缘。
谓悟空是神居上,沙僧是气在中,八戒是精在下。而道教的修炼就是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
第61回八戒、牛王、悟空三人好杀,有段韵文说“成精豕,作怪牛,兼上偷天得道猴”云云,其意谓金木土三家合和,全靠土。
使心神守舍,铅留汞停,无争无竞,悟空便作诗曰:自到西方无对头,牛王本是心猿变。今番正好会源流,断要相持借宝扇。
谓心猿为火为源,牛王为土为流,火能生土,所以悟空能变牛王。八戒也作诗曰:
是是是!去去去!管甚牛王会不会。
木生在亥配为猪,牵转牛儿归土类。申下生金本是猴,无形无克多和气。用芭蕉,为水意,焰火消除成既济。昼夜休离苦尽功,功完赶赴盂兰会。
“盂兰”是源音,“赴盂兰会”即“会源”之意。看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承认作者确实旨在用诗词韵文传达其金丹学的主题。
三、《西游记》金丹诗词韵文的主旨
《西游记》引用、化用创作的金丹学诗词韵文200余首,其中自然会流露出作者的金丹学思想和心性学体系。
作者一开始就确立了造化与会元的概念,全书的开篇诗云: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说的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中生出万物是“造化”,万物合于道是“还源”。
而“西游”是走向虚空,西方即为坤空之地,这是手段;“释厄”是摆脱灾厄,是目的。可见,小说要写造化和会元的生命规律和走向虚空而解脱的人生观。因为道无生灭而万物有生灭,要想无生灭而永恒,就得摆脱欲望凡心而合于道心。
凡心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南瞻部洲中华地面的人物所有:
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封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名利、衣食、富贵等,都是人们烦恼的根源。
此根不断,则人生哪有幸福和自由可言!
人之凡心主要体现在食、色二字上。贪婪食、色,仿佛猪狗一般,所以都安在了猪八戒的身上,使他到处牵缠,烦恼无边。尤其是色字,他敢调戏嫦娥,甚至要娶黎山老母以及观音、普贤、文殊三位菩萨为妻,真是色胆大如天。
第23回有诗说他:
痴愚不识本原由,色剑伤身暗自休。从来信有周公礼,今日新郎顶盖头。
顶盖头是要他闭目垂帘,静思周公制定的礼仪,莫要贪色害命,即是八句颂子说的:
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萨请下山。
普贤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间。圣僧有德还无俗,八戒无禅更有凡。从此静心须改过,若生怠慢路途难。
之所以要考验他们师徒的道心,是因为色欲伤身害道,必须加以破除,才能够完成道心。第24回有一首《西江月》云:
色乃伤身之剑,贪之必定遭殃。
佳人二八好容妆,更比夜叉凶壮。只有一个原本,再无微利添囊。好将资本谨收藏,坚守休教放荡。
牢藏谨守自己的身家资本,就是保存那三宝精、气、神。精是猪八戒,气是沙和尚,神是孙悟空。三个都是宝,谁也离不了。
美猴王不远千里十数年去寻师访道,得到菩提祖师所传的大道也是这三个字: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要成佛作仙,就得修性惜命,牢藏三宝,屏除邪欲,然后乌兔同窟,龟蛇盘结,性命双修,五行颠倒: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这个过程就是金丹大道,妙在“颠倒”二字。然而凡夫俗子就是不悟,非得明师先辈指点不可,于是内丹学唯重师徒授受的口诀。《悟真篇》云:
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
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
强调修丹要有真师,结灵胎的口诀至关重要。《西游记》中祖师在等待孙悟空时,口中自吟自叹道:
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强调的是修丹要有真徒,真师的口诀要传给至人,否则只是空言而已。
口诀是什么呢?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孙悟空悟到了真空,便会得到真正的自在。所谓的“悟彻菩提真妙理”一回,即谓作为人心象征的心猿学会了72般变化和筋斗云十万八千里。
72变是心理的活动和变化,筋斗云是心中意念的翻腾,都是人心的本性流露,即是“自家会”。第1回有诗云: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明确指出孙悟空的形象代表着人心的修证过程:去掉凡心,便见真心。因为凡心的产生,经历了无心先天之心真心后天之心凡心等阶段,如果采取颠倒之术,则由凡心变为真心,直到无心,即得解脱而成佛。
第7回诗云: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就说的是这个道理。
“筋斗”既然是念头,而且与东土到西天的路程正好相等,这说明一念善即是佛,一念迷就是凡,善恶全系在一心中。
第8回悟空由菩萨点化而知悔愿修行,有首诗云: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在第87回中又引用了这首诗,足以说明作者对于善恶的理解。有了善业,才会有善报,第11回篇首有诗云:
百岁光阴似水流,一生事业等浮沤。
昨朝面上桃花色,今日头边雪片浮。
人生百年,什么都留不住,唯一能延寿流传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善心和阴骘,苍天自然会给我们周给护惜的。
人若有心为善,最多能够延年益寿而已;外道修丹正要长生,却是舍本逐末。
16回那位贪婪袈裟,用尽聪明和智谋的老和尚,终为贪死,如诗所云:
堪叹老衲性愚蒙,枉作人间一寿翁。欲得袈裟传远世,岂知佛宝不凡同。但将容易为长久,定是萧条取败功。广智广谋成甚用,损人利己一场空!
修丹之妙诀不在贪,而在于舍;不在于有,而在于空。
第46回孙悟空消灭了车迟国的三个外道妖魔,有诗曰:
人身难得果然难,不遇真传莫炼丹。空有驱神咒水术,却无延寿保生丸。圆明混,怎涅般木?徒用心机命不安。早知这般轻折挫,何如秘食稳居山!
金丹大道绝不是有作为的外道邪术,而是对于心性的修炼而返本还源。
道心本无善恶,无分别,所以能永恒不灭。修炼心性即是要去掉善恶心、分别念。第41回篇首有首《西江月》词云:
善恶一时忘念,荣枯都不关心。晦明隐显任浮沉,随分饥餐渴饮。神静湛然常寂,昏冥便有魔侵。
五行蹭蹬破禅林,风动必然寒凛。
这正是禅宗“不思善、不思恶”的“本来面目”。心本一样,只是体有不同而已。第17回观音菩萨变成妖怪的形貌,有诗曰:
鹤氅仙风飒,飘飘欲步虚。苍颜松柏老,秀色古今无。
去去还无住,如如自有殊。总来归一法,只是隔邪躯。
孙悟空便跟她打趣道:“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则笑着说道:
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悟空为心猿,一动便是魔,不动即成佛。
第31回篇首有词云:
义结孔怀,法归本性。金顺木驯成正果,心猿木母合丹元。共登极乐世界,同来不二法门。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兄和弟会成三契,妖与魔色应五行。剪除六门趣,即赴大雷音。
“经”即是路径的“径”,取经即是取路行走。“佛”即与自己心中的元神相配合,而兄弟三人相契合便是精气神三宝相聚合。至于妖魔鬼怪,则都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对应,都是他们师徒修行的磨刀石。
如果去掉了凡心,人们便无烦恼;一旦有心有念,即会有灾殃。
第58回,有两个真假行者,打得不可开交,谁也无法分辨清楚,所以有诗云:
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
南征北讨无体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这里所讲的无心,即是无凡心。欲念不起便是佛心,清净无染便能不生不灭。第98回,,他们师徒终于来到了佛地灵山,便有诗总结道:
功满行完宜沐浴,炼驯本性合天真。
千辛万苦今方息,九戒三皈始自新。魔尽果然登佛地,灾消故得见沙门。洗尘涤垢全无染,反本还源不坏身。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