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卓别林是怎么样衣锦还乡?

卓别林是怎么样衣锦还乡?

全部回答

2016-08-05

49 0
     休息段时间后,他在1921年8月拍成《有闲阶级》一片。另一部片子的故事情 节他也已构思好了,取名为《发工资的日子》。但这时,他感到身心疲惫,再也无法 集中精力和思维了。
  连续工作多年的卓别林觉得,此时自己的心在急切地向往一 个地方那个生他养他的国家 1921年9月初,查理•卓别林乘坐当年来美的“奥林匹克”号轮船返回英国。   拼搏了 8年的他,终于有一刻清闲是属于自己的了。
  他可以悠闲地躺在甲板 的休闲椅上,观看海上的日落日出;也可以倚在船舷边垂钓,与上钩的大鱼来个“拉 锯战”;他还可以进到船上的小酒馆中享受各式各样的美味……然而,名人的清闲 只是短暂的,他竟然在船上发现了纽约两家大报社的跟踪报道他的记者!于是各 类电报像成群结队的飞鸟一般落到这漂行的轮船上: “卓别林衣锦还乡!沿途将有欢迎盛况!” “客轮每天沿途发布的新闻和查理在船上的活动,均由本社每小时从船上发出 简报,并在街头出售号外,介绍这位大名鼎鼎、小矮个子、撇着一双怪脚的演员。
    ” “《查理,我的亲爱的》这首在英国广为传唱的歌曲,具体表现了一周以来,整 个英国对卓别林的狂热,这种狂热随着这艘4奥林匹克’号的逐渐驶近,而不断加 剧。,, “ ‘奥林匹克’号今晚将在浓雾中停靠港口,已有大群影迷聚集该地,欢迎这位 矮小的喜剧演员。
  警察局为此正忙于安排,以维持现场秩序。  ……一如既往,举行 游行时,我报将报道:在什么地点,什么角度可以最清楚地一睹这位游子的风采。” ‘奥林匹克’号深夜横渡英吉利海峡,卓别林辗转难眠。
  虽然妈妈已移居美国, 他离开洛杉矶之前还探望了老人。然而,他此时的心情就如漂泊的游子去见母亲。 祖国啊!您就是母亲,伦敦啊,您就是妈妈……卓别林是如此地激动,直到远 处的钟声响过4下,船靠岸了,听到英国人说话的声音了,他这才觉得一阵倦意袭 来,赶忙抓紧时间打了个吨儿。
     天亮了,卓别林像只快乐的鸟儿一样从床上跳到地上。侍者把当日早报送进 舱内,大黑体字母组成了通栏标题“喜剧演员归国盛况不亚于狂欢节”、“卓别林抵 伦敦将受到盛大欢迎”;另一版是“伦敦家家户户谈卓别林来访”,还有一条“看啦, 我们的儿子”…… 大群大群的影迷守候在卓别林下榻的旅馆前的草坪上欢迎他,卓别林发表了 简短的致词,卓别林回到楼上的房间后,又听到影迷们在下面喊:“查理,好样的!” “查理,你为英国人争了光!” “查理,走出来吧!我们想见见你!” 于是他几次走到阳台上,向人们挥手致意,还将一大把玫瑰花扔了下去。
    可马 上就有一个胖警官气喘吁吁地跑上来: “什么也别扔,卓别林先生,楼下的人为抢您的花打起来了,有人会被踩死的! 这我们可负不起责任啊!怎样都行,可别扔花,不,什么也不能扔,我可求您了 !” 一直到下午4点,卓别林的房间里还是坐满了记者,这可把他愁坏了:我回祖 国,可不是为了来陪记者先生们聊天的呀! 忽然,他灵机一动,长长地打了个哈欠,又挪了挪坐进沙发里的屁股。
     “记者先生们,从昨天到今天下午,我还一直没合眼呢,我想你们也有些累了 吧。请侍者带你们去楼下随便用些咖啡,吃点儿点心,我也好忙里偷闲,小憩片刻。 各位意下如何?” 记者们见卓别林没下“逐客令”,只是“暂停”采访,也乐得休息一下,于是便离 开了他的房间。
   一见记者们走了,卓别林立即改换行头:脱掉黑色礼服,换上普通衣服,扣了一 顶帽子一直遮到眼睛。  他悄悄地开启房门,左右看看——走道里并没有人,便一转 身带上房门,乘了运行李的电梯下楼,从后门悄悄溜了出去。
   卓别林来到那所时常在梦中出现的旧阁楼前,抬头看到顶楼的窗户紧紧地闭 着。当年,妈妈就是站在这扇窗子旁,教自己如何观察路上的行人的。他走上嘎嘎 作响的楼梯,敲开顶楼的门。  这个房间跟他为拍摄《寻子遇仙记》搭的房间布景一 样,与10年前他和母亲离幵时相比,没什么变化。
   卓别林下了楼,又去了肯宁顿公园,那是他幼时身着蓝色天鵝绒外套游玩过的 地方,现在那里的草地仍然一片葱郁。他又走进号角酒馆,当年一些好心人曾在那 里为治父亲的病组织过义演。  他又去过肯宁顿学校,在运动场上回忆了往昔短暂 的学校生活…… 面前的一切使卓别林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却又觉得如此地亲切与熟悉。
   在旅馆里,闹剧还在上演着。记者们慌忙地找寻着卓别林的踪迹时,打字员小 姐们却在卓别林秘书的指点下,把寄给卓别林的7。 3万封信、明信片、电报、包裹分 门别类。  这其中2。
   8万封是请求援助,借钱的,从20先令到1万英镑的都有。几 千个女子吐露爱慕之情,671人想与他攀亲。有一个人竟然寄上当票,请求卓别林 赎出他祖母典当进当铺的假牙(金子做的)!更有甚者,有人向卓别林索要7先令 6便士,因他在旅馆楼下抢扔下的玫瑰花时,挤掉了帽子!…… 避开狂热的影迷不提,卓别林此次回英,结交了一些作家、艺术家、戏剧家、画 家、演员和建筑师。
    他们有的因在某一领域的成就巨大,而被英国皇家册封为贵族 封号。他们开拓了卓别林的眼界,使他获得了新知,也影响了卓别林今后的发展道 路。 卓别林是在事先并未声张的情况下,前往法国巴黎的,但这也未逃脱影迷们敏 锐的触觉。
  他们高呼着“夏尔洛万岁!”,冲破警戒线,热情地拥挤着。  卓别林几乎 是被警察举起来,塞进汽车,送到旅馆的。 卓别林在法国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法国政府副总理甚至为他佩戴了文艺 勋章。
  奖状上面的字样是“查尔斯•卓别林:戏剧家,艺人,民众教育学士”。能得 到如此的光荣,卓别林感到十分荣幸与快乐。 接下去,卓别林想工作了,旧地重游已了却了一桩心事。  虽然他舍不得离开祖 国,但他的事业在美国。
  想到深情厚谊的影迷和朋友们,想到盛情款待他、给予他 表彰与赞扬的名流、艺术家们,他觉得,只有埋头工作,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才 会感到生活方向明确,对他们有所交代。 《寻子遇仙记》和《巴黎一妇人》的成功,并未使卓别林沾沾自喜、坐享其成。
     朋友们和影迷们又是那么热烈地盼望他主演下一部片子,而他在息影了一段时间 后,也决定为联美公司拍摄一部笑片。并且是由自己主演,标准是比《寻子遇仙记》 艺术品味更高,更有震撼力。
   他集中思想、精力,寻找题材与主题,构思剧情与人物。心中不断地催促和激 励自己“下一部影片一定要拍成一首史诗! 一首最伟大的史诗! ” 他整整构思了半年之久,设计了主要的人物、情节和大部分镜头。
    他给这个动 作喜剧片取片名《淘金记》,开头字幕写道:在阿拉斯加形成疯狂般的淘金热潮时 期,成千上万的人从世界各个角落蜂拥而来。但是,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在艰苦、 严寒、缺乏食物和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这块地方,不知道要经受多么大的困难。
   但是,等待他们的就是这样的困难。  《淘金记》成了 1925年至1926占年最走红的 影片。影评家评述它:真实而夸张地描写了发生在北极圈的淘金热潮,及淘金者面 对危险和暴力的奋斗态度,影片是肯定人类意志的。
  影片在艺术上也非常成功,诙 谐、幽默、夸张、滑稽,每一部分都有悬念和各自的情调、节奏,具有音乐的结构特 点。  如第二部分——谐谑曲,第三部分一一快板,第四部分——慢板,第五部 分——由慢板到快板。
  而查理的“小面包舞”、煮吃皮鞋、查理与吉姆在小木屋里的 几场戏,成了电影艺术史上的经典场面。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