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是由什么细胞组成的?
甲状腺是内分泌系统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和人体其它系统(如呼吸系统等)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和神经系统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被称为两大生物信息系统,没有它们的密切配合,机体的内环境就不能维持相对稳定。 内分泌系统包括许多内分泌腺,这些内分泌腺受到适宜的神经刺激,可以使这些内分泌腺的某些细胞释放出高效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被送到远距离的相应器官,发挥其调节作用,这种高效的化学物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激素。 甲状腺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中最大的内分泌腺,它受到神经刺激后分泌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人体相应器官而发挥生理效应。
平常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甲状腺位于何处,但“粗脖子病”大多数人并不...全部
甲状腺是内分泌系统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和人体其它系统(如呼吸系统等)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和神经系统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被称为两大生物信息系统,没有它们的密切配合,机体的内环境就不能维持相对稳定。
内分泌系统包括许多内分泌腺,这些内分泌腺受到适宜的神经刺激,可以使这些内分泌腺的某些细胞释放出高效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被送到远距离的相应器官,发挥其调节作用,这种高效的化学物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激素。
甲状腺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中最大的内分泌腺,它受到神经刺激后分泌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人体相应器官而发挥生理效应。
平常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甲状腺位于何处,但“粗脖子病”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其实“粗脖子病”就是甲状腺肿大,这就告诉我们甲状腺位于颈部。
再具体些,我们平常所说的“喉结”,我们自己都能触到,甲状腺就位于“喉结”的下方约2~3厘米处,在吞咽东西时可随其上下移动。
甲状腺形如“H”,棕红色,分左右两个侧叶,中间以峡部相连。
两侧叶贴附在喉下部和气管上部的外侧面,上达甲状软骨中部,下抵第六气管软骨处,峡部多位于第二至第四气管软骨的前方,有的人不发达。有时自峡部向上伸出一个锥状叶,长短不一,长者可达舌骨,为胚胎发育的遗迹,常随年龄而逐渐退化,故儿童较成年人为多。
甲状腺外覆有纤维囊,称甲状腺被囊,此囊伸入腺组织将腺体分成大小不等的小叶,囊外包有颈深筋膜(气管前层),在甲状腺侧叶与环状软骨之间常有韧带样的结缔组织相连接,故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
在青春期甲状腺发育成熟,甲状腺的重量为15~30克。两个侧叶各自的宽度为2厘米左右,高度为4~5厘米,峡部宽度为2厘米,高度为2厘米。女性的甲状腺比男性的稍大一些。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甲状腺很小很薄,因此在颈部既看不到,也摸不到。如果在颈部能摸到甲状腺,即使看不到,也被认为甲状腺发生了肿大。这种程度的肿大往往是生理性的,尤其是在女性青春发育期,一般不是疾病的结果,但有时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其实甲状旁腺就位于甲状腺中。通常有四个,左右各一对,为扁椭圆形小体,棕黄色,形状大小略似大豆,均贴附于甲状腺侧叶的后缘,位于甲状腺被囊之外,有时也可埋藏于甲状腺组织中,上一对甲状旁腺一般位于甲状腺侧叶后缘中部附近处,下一对则在甲状腺下动脉的附近,约位于腺体后部下1/3处。
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的功能为调节钙的代谢,维持血钙平衡,分泌不足时可引起血钙下降,出现手足搐搦症;功能亢进时则引起骨质过度吸收,容易发生骨折。故有些人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考虑是不是与甲状旁腺功能失调有关。
甲状腺是由甲状腺滤泡的上皮细胞组成的。甲状腺滤泡是甲状腺的基本结构单位,也就是说许许多多的甲状腺滤泡组成了甲状腺,只有甲状腺滤泡才能产生机体不可缺少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滤泡很小,直径不到1毫米,为球形和卵圆形,中间是滤泡腔,内含粉红色粘液样物质,称为胶体,胶体的主要成分是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激素。
滤泡外周是一层排列较为整齐的上皮细胞,甲状腺滤泡的上皮细胞有强大的吸收碘化物的能力,碘化物吸收后被氧化成为有机碘,以作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激素在甲状腺球蛋白上合成并储存在滤泡腔内,当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时,甲状腺激素从滤泡腔进入上皮细胞内并释放入血液循环,并随血液循环带到全身而发挥其作用。
甲状腺激素主要由四碘甲状腺原氨酸(3,5,3′,5′-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即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5,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即T3)两种物质组成,习惯上都称为甲状腺激素。
两种物质都是酪氨酸碘化物,T4全部由甲状腺细胞直接产生,然后分泌到血液中,T3可由甲状腺细胞直接产生,然后分泌到血液中,但是它大部分是在甲状腺以外的组织中由T4脱碘转变而成,T4脱去5′位上的碘变成T3。
T3和T4都有生物活性,也就是说它们具有促进各种代谢的作用。T4和T3相比,T4的生物活性较低,T3比较高,T3的生物活性比T4高出3~5倍。
甲状腺与碘的代谢的关系极为密切。
人每天从食物和水中大约摄取100~200微克碘,约1/3
进入甲状腺,甲状腺含碘总量为8000微克,占全身碘含量的90%,地区缺碘或食物中含抗甲状腺的成分过多,或因消化道疾病而影响碘的吸收,以及先天缺乏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酶或脱碘酶,以致合成发生障碍或碘的再利用难以实现,这样均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
平常我们所吃的食物中,含有碘化物,消化后由肠吸收的碘,以I-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而甲状腺体内I-浓度较血液中高25~30倍,通过腺泡壁上皮细胞膜上的静息膜电位,再消耗一部分O2使I-进入细胞内,也就是生理学通常所说的“碘泵”来完成这一过程,但“
碘泵”必须依赖Na+、K+ -ATP提供能量。
根据摄取放射碘的能力来检测甲状腺机能,已成为临床常用方法之一。
摄入腺泡上皮细胞的I-,在过氧化酶的催化下被活化,活化部位在细胞顶端质膜微绒毛与腺泡腔交界处,使I-变为I2或I+,或是与过氧化酶形成某种复合物,如先天缺乏过氧化酶,I-不能活化将引起甲状腺肿。
多数学者认为,在腺泡上皮细胞核糖体上可形成一种由四条肽链组成的大分子糖蛋白——甲状球蛋白,它含500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70000,3%为酪氨酸残基,其中10%可被碘化,碘化过程发生在微绒毛与腺泡腔交界处,实验表明,只有微绒毛与腺泡腔壁的甲状腺细胞“残骸
”才能碘化甲状球蛋白,残基上的氢原子可被1~4个碘原子取代或被碘化。
首先出现的是一碘酪氨酸残基和二碘酪氨酸残基,然后这两种分子发生偶联而生成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残基,两个二碘酪氨酸残基偶联而成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残基。
放射自显影实验表明,注入放射性碘几分钟后,即可在微绒毛与腺泡腔交界处发现含有以上四种残基的甲状球蛋白。
I-的活化和酪氨酸碘化都在同一过氧化酶催化下完成,故抑制此酶活性的药物如硫脲嘧啶等,便有阻断T4与T3合成的效用,可用于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病(简称甲亢)。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