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秀才”?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秀才”,“秀才”一直是科举考试中最低最容易考取的功名吗?

全部回答

2016-06-16

134 0
     关于“秀才”,人们对它的理解最重要的大概有两点。首先,这是科举考试中的最低功名;其次,“秀才”没有做官资格。但事实上,秀才并非一直是科举考试的最低功名。 “秀才”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原本并非属于科举功名的范畴,也不特指读书人,而是相当于现在的“俊才”、“英才”。
    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可知,历史上贾谊是有记载的最早被称为“秀才”的人。 汉武帝时期,朝廷推行官员选拔制度改革,“秀才”与“孝廉”一起成为地方官员举荐的两种优秀人才。
  东汉光武帝时期,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秀才”改称为“茂才”,三国曹魏时期,又改回“秀才”。  隋朝科举制度开科取士,最初也称作“取秀才”,这时的“秀才”是考中功名的所有人的指称。
  唐初,科举考试中设立秀才科,刚开始时秀才科第最高,因要求非常高,很少有人考取。后来秀才科被废除,“秀才”一度成为读书人的统称。宋时,凡是参加科举府试的人,无论考中与否,都称为“秀才”。   明清之际,“秀才”的意思逐渐固定下来。
  这时的秀才有一定门槛,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经过院试,取得入学资格的“生员”才可称为秀才。考中秀才之后,可以说是十年寒窗初步获得成果。进,可以去考取举人,一旦考中,便正式进入为官的士大夫阶层;退,则可以开设私塾,也算有了个正经职业。
    并且,秀才虽然没有国家俸禄,但可以获得一定的特权,比如免除赋税、徭役,可以直接找县官提建议等。于是秀才这个最低功名成了明清两代出身贫困的读书人科举考试的“歇脚所”。他们往往一边通过教书获得经济来源,一边继续考取功名。
  
  但因为竞争激烈,尤其清代时满族统治者排斥汉人做官,许多人也就一辈子呆在这个“歇脚所”了。  清小说家蒲松龄曾以第一名中“秀才”,之后再也“晋级”不得,不得已才以写小说聊以自慰。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民俗传统
民俗传统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