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娱乐休闲 度假旅游

藏族的分类

藏族是怎么分类的,分几类,通过什么来划分的?

全部回答

2019-03-27

0 0
    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我们常说的康巴藏族、安多藏族、卫藏一带的藏族,就是根据三大方言的范围来划分的。 卫藏藏族: “卫藏”指拉萨、日喀则-带,即传统地域里前后藏的统称。
  该地域还包括阿里、山南以及部分林芝及那曲地区。 这一地域内的藏族在方言方面比较一致,而且在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经济等方面也较同一,是西藏地区传统的核心地域,旧称为西藏的本部。  居住于该地域内的藏族统称为卫藏藏族。
   康巴藏族: 康巴藏族即康区的藏族。康区最早是指卫藏以东广阔的地区,后来这一地域又分为“康”和“安多”两部分。康区多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旧称“朵思甘”地区。习惯上将西藏丹达山以东的地区,东与四川西昌,雅安地区和阿坝藏羌自治州相连,北与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相连的地域叫称为康区。
    具体包括: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州、四川甘孜州、青海五树州以及那曲东南一线。 康巴地区历史上处在汉藏过渡地带,在行政、宗教,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康巴人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直爽的民族共性,宗教方面尤为虔诚,有经商和远游传统,体格相对强壮等。
  装束上最明显的是,康巴男子多扎英雄结以示勇武。  这种传统保持至今,拉萨街头随处可见。 安多藏族: 安多藏族的传统地域是指阿尼玛卿山西北、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小积石山以西的广阔地域。
  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山至青海湖一带。安多藏族的着装特别富丽,冬季用的藏袍面料以丝绢为主,不似卫藏等地以相对素朴的氇氆等为面料。  帽子也多饰裘皮,衣帽布料上多以绿、金、黄、红等色为主的图案装饰。
  由于安多地区受蒙古和汉族影响较多,所以在习俗和体形特征方面比较有特点。安多藏族普遍高大,体形丰满,男女都比较漂亮。 嘉绒藏族: 位于四川阿坝和部分甘孜境内的藏族称嘉绒藏族。历史上嘉绒一带地处藏、羌、汉等多民族交合部,加上该地区早期民族分布和融合情况更加复杂,所以嘉绒藏族带有较多揉杂特征。
    如头帕、绣花鞋和腰带等装饰与羌族形似,其生产模式以农业为主,在风俗和习性上又有汉族的特征。 工布藏族: 在康区与卫藏交接的林芝一带,居住着珞巴人和门巴人等,这一带古称工布地区,以工布江达、林芝为中心,这一带的藏族习惯上称为工布藏族。
  另外,康区木雅一带(甘孜州折多山和雅砻江之间)的藏族囚其独特的语言和习俗,也称“木雅藏族’。  在阿坝东北部的藏族,还分有“白马藏族’等支系。康区地势多南北纵贯河谷,很早以来便是民族走廊,这一带的藏族多为历史中各民族大交融而成,学术界多称此为“藏羌信道”、“藏彝信道”等。
  往南延伸可达缅甸一带,在语源方面统属藏缅语系,故支系众多,但没有什么明确的族别界定,皆统称为康巴藏族。   。

2019-03-27

    藏  族 藏族,有人口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
    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 3 0 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 5 %。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  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
  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公元6 4 1 年,藏王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促进了藏族文化的发展,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
  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
  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 3 0 0 多年的历史。
    公元1 3 至1 6 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巍峨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坐落于西藏拉萨市中心突起的红山上。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相传七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宫室。后经累世重修扩建,至清顺治2 年,达赖五世令第巴索南饶丹主持扩建工程,历时8 年,建成白宫部分。
  康熙2 9 年,第巴桑吉嘉错又建红宫部分,累计扩建工程历时5 0 余年,始具今日规模。宫体建筑可分红宫和白宫两大部分。  主楼1 3 层,高1 1 7 。 1 9 米,东西长3 6 0 米,全部为石木结构。
  内设宫殿、佛堂、习经室、寝宫、灵塔殿、库房、庭院等。全部建筑依山势垒砌,群楼重叠,巍峨耸峙,气势磅礴,体现了藏式建筑的鲜明特色和藏汉文化的融合,为藏族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东大殿是白宫的最大宫殿,为历世达赖坐床和举行重大宗教活动之处。
    其上方日光殿是达赖寝宫,金碧辉煌,陈设豪华。达赖的灵塔殿共有八座,最大的是达赖五世的一座,高1 4 。 8 5 米,塔身以金皮包裹,珠玉镶嵌,璀烂耀眼。各殿堂内壁画题材丰富、工笔细腻,瑰丽多姿。
  每座宫殿都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如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和西藏官员的诏敕、封诰、印鉴、幔帐、匾额和精雕细镂的珍玩工艺;罕见的藏文经典以及各类佛像、唐卡(卷轴画)、法器、供器等。  1 9 8 9 年国家决定拨款大规模修葺年久失修的布达拉宫,直至1 9 9 4 年竣工。
  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稳固如初,再现辉煌。   大佛瞻仰节   藏族信仰佛教,不少节日均与宗教有关。西藏的日喀则僧俗民众每年藏历五月间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大佛瞻仰节。   扎什伦布(藏语音译“吉祥须弥山”)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第四大寺。
    在西藏日喀则尼色日山下,为历世班禅的驻锡地。   扎什伦布寺的大佛瞻仰节,是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公元1 3 5 7 -1 4 1 9 )的第子根顿珠巴(公元1 3 9 1 -1 4 7 4 年)于公元1 4 6 8 年创办的。
  最初的佛像与展佛台仅有十几米高。随着宗教的兴盛,从四世班禅洛桑·确吉坚赞(公元1 5 6 7 -1 6 6 2 年)开始,历代班禅大师都对佛像及展佛台进行更新和扩建,逐渐形成宽阔宏伟的规模。     展佛台建在扎什伦布寺的后山坡上,佛台由砖石水泥砌成,高2 8 米,长4 1 米,四周有石砌围墙。
  远远望去,犹如宽阔的银幕。   瞻仰节历时三日,每天展出不同的佛像,供信徒朝拜瞻仰。第一天,展出“过去佛”,即无量光佛;第二天,展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第三天,展出“未来佛”,即吉尊强巴贡波。
       大佛瞻仰节庄严隆重。节日期间,扎什伦布寺的五百名喇嘛身披袈裟,举行盛大法会。每天清晨将彩缎制成的巨幅佛,捆在梯形木架上,由1 6 人抬起,前有“狮子”引路,后面仪仗队尾随,缓缓来到展佛台前。
  9 时左右,大佛悬挂空中,在阳光下,彩缎光彩夺目,极为壮观。   节日期间,来自江孜、白朗、萨迦、拉孜、南木林等县和日喀则各区的僧侣信徒,赶着毛驴、马车,穿着节日服装,聚集在扎什伦布寺的门前,瞻仰大佛。
       神奇的葬礼   美丽的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族的葬礼,目前仍沿袭着传统的习俗。外界人不知“天葬”是怎么回事,觉得很神秘。其实,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婚礼,一个民族自然也有一个民族的葬礼。
  这合乎自然,了解了,也就没有什么置疑的。从清朝那时清廷派到西藏的官员就向西藏宣传土葬的好处,甚至下令禁止天葬。  可是,并没有禁止住,至今还仍然沿袭。追其因,人的心理起着很大作用,心理平衡了,自然也就淘汰消失了。
  尤其是信仰宗教的人认为。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从生态上说,天葬不像火葬有污染。   其实,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圆寂的达赖喇嘛死后,在布达拉宫里把他的遗体修放在一座塔里,装饰这座塔就用去1 4 万两黄金。
    其次,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
  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      喇嘛圣路八角街   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有一条八角街,古老而富有神秘感。
  藏族群众誉为“圣路”。在佛教中,“圣路”即为“上天之路”。文人形象地说它是一座巨大的时钟,钟轴是壮丽辉煌的大昭寺,时针和分针则是那些虔诚的朝佛者和喜欢猎奇的游客。  每当朝霞和夕阳起落在拉萨市上空时,便有无数藏族佛教徒,转动在这条围绕以大昭寺为中心的环形道--“八角街”上。
     八角街长1 。 5 公里,宽约9 公尺,呈圆形,没头没尾,两旁是老式藏房,街心隔距有几尊佛教的巨型香炉,昼夜烟火弥漫,散发着一种松树油脂的香味。异乡来客,如不留神,常常找不到来路,辨不清东南西北。
       八角街并非以街状定名,而是藏语“八古”的音译,即寺庙周围的意思。   相传七世纪中叶,唐朝文成公主亲自择地、设计为尼泊尔赤尊公主修建了大昭寺。由于寺内供有文成公主从唐都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佛像,所以成为藏族人民最崇拜的宗教圣地。
  七世纪末,大昭寺四周渐渐地延伸出了越来越多的寺庙和房屋,供教徒们歇脚住宿。  这就是八角街的原始雏形。   八角街宽阔平坦,两旁藏房高低不齐,显得格外古朴。街上没有高楼、百货公司、影剧院。
  然而,当地藏民都格外看重这块净土。每天清晨,人们便不约而同地从四方涌到八角街头,汇聚成一条五彩缤纷的人流。拉萨藏族群众几乎每天都要沿着八角街环绕大昭寺三周。  这种佛事活动,名叫“绕街”。
  据说,“绕街”可以使人心灵与佛祖相通,死后灵魂归天,远道来拉萨的香客,也必参加“绕街”活动,许多人还沿着街磕长头。   八角街显得十分狭窄拥挤。街两旁高高的白墙下,搭满了白色帐篷,小商小贩各自兜售自己的货物。
  吃的、穿的、玩的,礼品、供品、化妆品等应有尽有,五花八门。  特别是色泽艳丽的江孜卡垫,做工精致的日喀则金花帽;质地坚硬的加查木碗,晶莹剔透的仁布手镯,都富有民族特色,使人爱不释手。
     随着人流,缓步到八角街的另一段,又是一番景色,使人忘记了是置身于高原雪域,仿佛到了春意盎然的江南。菜棚下,街道边摆满了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莴笋等各类新鲜蔬菜,极大地丰富了藏族人民的菜篮子。
       酥油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因此,在八角街上货源充足,占着主要的一席之地。   西藏,地处祖国边陲,与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接壤,边境贸易也很繁荣。
  因而八角街市场上的外国货也很丰富。印度佛珠,英国香烟,尼泊尔项链,不丹唇膏等等,都带有稀奇古怪的商标。     西藏素有“歌舞海洋”之称。在八角街随时都可以看到舞姿优美的舞蹈,听到旋律婉转悠扬的藏族民歌,其中掺杂着音响低沉浑厚的流行歌曲。
     八角街是古老的,也是繁华的。尽管现在市政建设发展迅速,拉萨新市区日新月异,但人们依然需要布达拉宫,需要八角街。特别是夕阳西斜,大昭寺金顶布满金辉的时候,成千上万的藏民涌向八角街,进行晚间转经活动。
    许多善男信女在大昭寺门前,五体投地朝拜,在光滑发亮的石地上投下了一道道长长的影子。 。

2019-03-27

不是分几类,是分部落,比如:XXX部落。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娱乐休闲
度假旅游
明星
音乐
电影
动漫
宠物
谜语
花鸟鱼虫
摄影摄像
脑筋急转弯
收藏
其它
电视
星座/运势
幽默滑稽
度假旅游
度假旅游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