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的种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榕树果
【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
【拼音名】Rónɡ Shù Yè
【别名】小榕叶、落地金钱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榕树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microcarpa L。 f。[F。retusa auct。non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常绿大乔木,高15-25m,胸径50-70cm。全株有乳汁。老枝上有气牛根(榕须),下垂,深褐色。 单叶互生;叶柄长7-12mm;托 叶披针形,长约8mm;叶片草质而稍带肉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 或倒卵形,长3。5一8scm,宽3-4cm,先端钝尖,基部...全部
榕树果
【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
【拼音名】Rónɡ Shù Yè
【别名】小榕叶、落地金钱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榕树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microcarpa L。
f。[F。retusa auct。non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常绿大乔木,高15-25m,胸径50-70cm。全株有乳汁。老枝上有气牛根(榕须),下垂,深褐色。
单叶互生;叶柄长7-12mm;托 叶披针形,长约8mm;叶片草质而稍带肉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 或倒卵形,长3。5一8scm,宽3-4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上面 深绿色,光亮,下面浅绿色,全线或浅波状;基出脉3条,侧脉纤细,3-10对。
隐头花序(榕果)单生或成对腋生或着 生于已落枝叶腋,扁球形,直径5-10mm,成熟时黄色或微红 色,基部苞片阔卵形,宿存,无总花梗;雄花、瘿花和雌花生于同 一花序托内,花间有少数刚毛,雄花散生内壁,花被片3,近匙 形,雄蕊1,花药与花丝等长;瘦花无梗或具短梗,花被片3,广匙 形,花柱侧生,短;雌花无梗或具短梗,花被片与瘿花相似,但较 小,花柱侧生,短于子房,柱头棒形。
瘦果小,卵形。花、果期44-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800m林缘或旷野,野生或植为行道树。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叶不规则卷曲成筒状,褐色至黄褐色,展平后呈椭圆形或卵形,长3-8cm,宽2-4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稍狭。全缘,下面网脉明显;叶柄长7-12mm。革质,体轻稍有韧性。气微,味苦、涩。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5g,加水25ml,煮沸1h,滤过,滤液浓缩至15ml,备用。
(1)取浓缩液2ml,加三氯化铁试液,显蓝绿色。(检查酚羟基)(2)取浓缩液2ml,加醋酸铅试液,产生黄色沉淀。
(检查黄酮)(3)取浓缩液10ml,置分液漏斗中,加乙酸乙酯萃取3次,每次5ml,收集乙酸乙酯层,水浴上挥干,残渣用乙醇2ml溶解,置试管中,加盐酸-镁粉,显粉红- 樱 桃红色。(检查黄酮)。
【化学成份】含羽扇豆醉乙酸酯(lupeyl acetate),无羁萜(friedlin),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inol),β-粘霉烯醇(glutinol), 蒲公英赛醇(taraxerol),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脂肪族化合物和甾体化合物[1]。
【药理作用】抗菌作用 1∶50浓度的榕树叶和树皮,试管内对金黄色 葡萄球菌、舒氏痢疾秤菌有抑制作用。同属植物垂叶榕Ficus benjamina L。叶的水煎液,用平皿稀释法的抑菌效价为:绿脓杆菌1∶20,金黄色葡萄球菌1∶80,弗氏痢疾杆菌1∶80,大肠杆菌1∶20,变形杆菌1∶160,用挖洞法及纸片法亦证明对上述细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淡;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发表;解毒 消肿;祛湿 止痛。主流感;慢生气管炎;百日咳;扁桃体炎;目赤;牙痛;菌痢;肠炎;乳痈;烫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或浸酒。
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广东中药》Ⅱ:麻风患者忌用,否则皮肤之结节更形表露。
【附方】①治妇女经闭,跌打损伤: 榕树叶,焙研末,泡酒服,每次三钱,每日一次,连服三日。(《泉州本草》)②治眼热: 榕树叶、 黄豆,加片糖少许同煎服。
(《广东中药》Ⅱ)③治风火牙痛:榕树叶晒干,塞患牙。(《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消骨内阴疮,敷跌打,止痛,冲酒。
2。《陆川本草》:接骨,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断筋折。
3。《南宁市药物志》:治痢疾。
4。《岭南草药志》:解热,理湿滞。
5。《福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解热去痧, 消炎 止咳。治癍痧大热,伤寒夹色、鼻衄、蛾喉、扁桃体炎、结合膜炎、疟疾、百日咳、跌打瘀肿、筋伤挛痛。
榕树果
【出处】出自《泉州本草》
【拼音名】Rónɡ Shù Guǒ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榕树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microcarpa L。
[F。retusa auct。non L。]
采收和储藏:夏、 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常绿大乔木,高15-25m,胸径50-70cm。全株有乳汁。老枝上有气牛根(榕须),下垂,深褐色。
单叶互生;叶柄长7-12mm;托 叶披针形,长约8mm;叶片草质而稍带肉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 或倒卵形,长3。5一8scm,宽3-4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上面 深绿色,光亮,下面浅绿色,全线或浅波状;基出脉3条,侧脉纤细,3-10对。
隐头花序(榕果)单生或成对腋生或着 生于已落枝叶腋,扁球形,直径5-10mm,成熟时黄色或微红 色,基部苞片阔卵形,宿存,无总花梗;雄花、瘿花和雌花生于同 一花序托内,花间有少数刚毛,雄花散生内壁,花被片3,近匙 形,雄蕊1,花药与花丝等长;瘦花无梗或具短梗,花被片3,广匙 形,花柱侧生,短;雌花无梗或具短梗,花被片与瘿花相似,但较 小,花柱侧生,短于子房,柱头棒形。
瘦果小,卵形。花、果期44-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800m林缘或旷野,野生或植为行道树。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微甘;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疮疖;臁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煎水薰洗。
【临床应用】榕树果实自坠入水中者,取捣烂敷患处。
【摘录】《中华本草》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