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爵与侯爵、伯爵的区别
在周朝,特别是东周的战国之前,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即周天子。周朝建立之初所封诸王公大臣中,能的公爵的其实很少,都是一些近亲或者功劳威望极高的重臣,如周公旦封公爵,其他即使太公吕望也只是侯爵,秦国的祖先开始只是子爵,后因为护送失国的周王室从镐京到洛邑有功,才被封为伯爵。 根据宗法制,“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的精神,周王朝规定:只有嫡长子才是继承王位或爵位的唯一合不者,庶子即使比嫡长子年长或更有才能,也无权继承。这就使弟统于兄,小宗统于大宗。庶子虽然不能继承王位,但他们可以得到次于王位的其他爵位。 为此,周王朝依据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又创设了“分封制”,其具体办法是:一、周王朝的国王以都城镐...全部
在周朝,特别是东周的战国之前,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即周天子。周朝建立之初所封诸王公大臣中,能的公爵的其实很少,都是一些近亲或者功劳威望极高的重臣,如周公旦封公爵,其他即使太公吕望也只是侯爵,秦国的祖先开始只是子爵,后因为护送失国的周王室从镐京到洛邑有功,才被封为伯爵。
根据宗法制,“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的精神,周王朝规定:只有嫡长子才是继承王位或爵位的唯一合不者,庶子即使比嫡长子年长或更有才能,也无权继承。这就使弟统于兄,小宗统于大宗。庶子虽然不能继承王位,但他们可以得到次于王位的其他爵位。
为此,周王朝依据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又创设了“分封制”,其具体办法是:一、周王朝的国王以都城镐京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大片圭地,建立由周王直接统治的中央特别行政区,此谓之“王畿”。
二、王畿以外的全国所有土地,划分为大小不等无数块,分封给各路诸侯。但这些封国面积很小,实质上都是一个个城堡式的军事据点,以此为中心对四周地方加以控制,大概二三十个封国加起来的面积也没有王丝大。
这就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绝对控制权,诸侯国象群星捧月似的,环绕拱卫着王畿。诸侯国的分封有两种情况:1。同姓封国。凡是姬姓的周王室亲族,每人都可分到一块土地,在那里建立封国,此即同姓诸侯国。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修国,其中周武王封其兄弟立国者15 ,姬姓立国者40人。
如,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于曹(今山东定陶),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山西翼城)。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又分封周朝王室子弟26国。2。异姓诸修。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分封少数有功之臣,如姜子牙封于齐;二是发封一些既不能征服又防止作乱的部落,如夏王朝的后裔东楼公(姒姓)封于杞国,伏羲氏的后裔(风雄)封于宿国。
周武王又将已灭国商纣王之子武庚(子姓)封于宋国,以示政治安抚。后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被周公平息,改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国。 周王朝分封诸侯国之后,上古长期存在的“部落”自此逐渐消失,为封国所代替。
周初封国地位平等,直属中央管辖,但国君的爵位各有高低,故封国的面积也大小不一。周王朝将封国国君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五级以下还有第六级“附庸”。附庸国的面积更小,附属于附近较大的封国。
这五级爵位的产生,系根据宗法制的嫡、庶关系而定,如图: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国 王 国 王 国 王 国 王 国 王 国 王 国 王 小 宗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大 宗 庶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公爵 公爵 公爵 公爵 公爵 公爵 小宗 大宗 大宗 大宗 大宗 庶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侯爵 侯爵 侯爵 侯爵 侯爵 小宗 大宗 大宗 大宗 庶子 嫡子 嫡子 嫡子 伯爵 伯爵 伯爵 伯爵 小宗 大宗 大宗 庶子 嫡子 嫡子 子爵 子爵 子爵 小宗 大宗 庶子 嫡子 男爵 男爵 小宗 庶子 平民 所有封国的国君总称“诸侯”。
周初五级封国与附庸国的情况如下: 等级 爵位 法定面积 举例 一 公国 50平方公里 齐、鲁 二 侯国 35平方公里 晋 三 伯国 35平方公里 申 四 子国 25平方公里 黄、罗、祝、邾 五 男国 25平方公里 许 六 附庸 不足25平方公里 萧 由上可知,西周初期的诸侯国领土很小,不少封国只是一个城。
东周开始,各诸侯互相吞并,疆城才逐渐膨胀,各诸侯大国才建都,并成为和周王室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 在西周时代,除了中央直接分封各路诸侯外,各诸侯在自己和领地内再分。诸侯一般将的中心地区留给自己直接统治,其余土地再分封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卿大夫,此类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也将自己分得的采邑再分割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士,称作禄田。
于是,全国就形成了一个以国王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由四周拱卫的统一的等级分明的宗法分封政治结构。 由上,我们可以提出:(1)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国君位,其余的庶子一律分封出去;(2)诸侯之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3)诸侯再将部分国土分封给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将部分采邑分给作为禄田。
这样,周王朝与分封诸侯国就保证了他们世世代代的血族统治,万里江山遂成一家。如下图示: 嫡长子(大宗)——承袭王位 周天子 嫡长子(大宗)——承袭国君 众庶子(小宗)——分封诸侯 嫡长子(大宗)——卿大夫 众庶子(小宗)——分封卿大夫 众庶子(小宗)——分士 西周宗法制直接导致了分封制,分封抽使国内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大夫的采邑。
采邑又被分成无数大小的禄田。由于诸侯国、采邑(邑、关)、禄田(乡、亭)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以国为氏、以邑为氏、以关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于是,中国人的姓氏遍地开花,骤然增多。——这就是宗法制度对中国姓氏产生的根本影响。
周朝 国名 姓氏 今地 爵位 起迄年 灭国者 东周 姬 名义上统治全国,实际上只控制首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周围的狭小地区 王(天子) 前770年—前256年 秦国 周畿内诸侯国或者周朝世卿采邑 国名 姓氏 今地 爵位 起迄年 灭国者 温国 己 子 -前650年 狄国 刘国 姬 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西南 周朝 荣国 姬 河南省巩县一带 公 甘国 姬 公 樊国 姬 仲 尹国 姬 公 周国 姬 公 王叔国 姬 公 成国 姬 公 原国 姬 公 召国 姬 公 苏国 姬 公 单国 姬 河南省济源市东南 伯 周朝 詹国 姬 伯 巩国 姬 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西康店村 -前516年 晋国 毛国 姬 陕西省岐县、扶风县一带 叔 -前516年 晋国 重要诸侯国 国名 姓氏 今地 爵位 起迄年 灭国者 齐国 姜(也有说姓吕) 山东省东部、河北省南部一带 侯 -前379年 田氏齐国 晋国 姬 山西省、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河北省东部一带 侯 -前349年 韩国、赵国、魏国三家分晋 楚国 芈 湖北省、湖南省北部、安徽省西部、江西省西部、河南省南部一带 子、王 -前223年 秦国 秦国 嬴 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部一带 伯 -前206年 西楚、汉朝 吴国 姬 江苏省、安徽省东部一带 子、王 -前473年 越国 越国 姒 浙江省一带 子、王 -前306年 楚国 鲁国 姬 山东省曲阜市 侯 -前256年 楚国 郑国 姬 河南省新郑县 伯 前806年-前375年 韩国 宋国 子 河南省商丘县、通许县一带 公 -前286年 齐国 卫国 姬 河南省淇县、濮阳市一带 侯 -前209年 秦国 许国 姜 河南省许昌市、安徽省亳县附近 男、公 -前375年 楚国 陈国 妫(音:归) 河南省淮阳市 侯 -前478年 楚国 蔡国 姬 河南省新蔡县 侯 -前447年 楚国 燕国 姬 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部一带 侯 -前222年 秦国 曹国 姬 山东省定陶县西南 伯 -前478年 宋国 位于山东省的诸侯国 国名 姓氏 今地 爵位 起迄年 灭国者 祝国 姬 山东省长清县东北祝阿故城 -前768年 齐国 聂国 姜 山东省荏平县西 纪国 姜 山东省寿光县南 侯 -前690年 齐国 鄅国 妘 山东省临沂县、苍山县、沂南县一带 鲁国 邾国(邹国) 曹 山东省邹县 子 -前281年 楚国 莒国 己 山东省莒县 子 -前481年 楚国 向国 姜 山东省莒县西南 子 -前721年 莒国 极国 -前721年 鲁国 邿国 妊 山东省济宁县东南 鲁国 滕国 姬 山东省滕县 侯 -前297年 宋国 薛国 任 山东省滕州市 侯 -前322年 田氏齐国 小邾国(郳国) 颜 山东省滕县东 子 楚国 滥国 齐国 郯国 嬴 山东省郯城县西南 子 楚国(一说是越国) 炎国 越国 鄟国 山东省郯城县东北 郕国 姬 山东省汶上县北 伯 -前408年 齐国(一说是楚国) 宿国 风 山东省东平县西南 男 项国 -前643年 鲁国 谭国 姒 山东省章丘县西 子 -前684年 齐国 遂国 伊祁 山东省宁阳县西北 -前681年 齐国 须句国 山东省东平县西须句城 鄫国 姒 山东省枣庄市旧峄县东 子 -前567年 莒国 鄣国 姜 山东省平阴县 公 -前664年 齐国 州国 姜 山东省安丘县 公 杞国 淳于国 姜 山东省安丘县东北部 公 杞国 郜国 姬 山东省成武县东南 侯 宋国 茅国 山东省金乡县 邾国 焦国 姬 任国 山东省济宁市 齐国 邳国 楚国 牟国 山东省莱芜市 于余邱国 山东省临沭县 根牟国 姜 山东省莒县 -前600年 鲁国 逼阳国 妘 山东省枣庄市 子 -前563年 晋国 位于河南省的诸侯国 国名 姓氏 今地 爵位 起迄年 灭国者 鄢国 河南鄢陵西北 苏国 河南省焦作温县一带 密国 姬 河南省新密市 郑国 胡国 姬 河南郾城县、舞阳县一带 -前763年 郑国 焦国 姬 河南省陜县西十里铺一带 西虢国 共国 姬 河南省辉县市西北 卫国 凡国 姬 河南省辉县西南 伯 -前716年 北方狄戎 鄢国 河南省鄢陵县西北 葛国 嬴 河南省修武县 宋国 于国 姬 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15公里 叔 郑国 东虢国 姬 河南省荥阳市 -前767年 郑国 杞国 姒 河南省杞县 伯 -前445年 楚国 申国 姜 河南省南阳市 侯 -前668年 楚国 吕国 楚国 郐国 河南省密县东北 -前769年 郑国 戴国 姬 河南省兰考县 公 -前713年 郑国 鄎国 姬 河南省息县 侯 -前680年 楚国 黄国 嬴 河南省潢川县 -前648年 楚国 蓼国 河南省固始县 -前622年 楚国 潘国 己 河南省温县 -前504年 吴国 光国 逼阳国 妘 子 吴国 上鄀国 湖北宜城东南 下鄀国 允 河南省内乡县 楚国 弦国 隗 子 -前655年 楚国 滑国 姬 河南省偃师县 伯 -前627年 秦国 阳国 原国 姬 河南省济源市 伯 -前635年 晋国 江国 嬴 河南省正阳县 -前623年 楚国 邘国 河南省泌阳市北西万镇邘邰村 应国 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郊薛庄乡原蚩阳镇 楚国 蒋国 河南省淮滨县 -前617年 楚国 邶国 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祭国 姬 河南省郑州市东北祭城村 伯 -前769年 郑国 沈国 姬 河南省汝南县东南 子 -前506年 蔡国 麋国 楚国 过国 道国 姬 河南省确山县 楚国 唐国 姬 河南省方城县 侯 -前505年 楚国 樊国 姬 -前664年 周朝 胙国 河南省延津县北 雍国 河南省焦作市西南朱村乡府城村 晋国 位于山西省的诸侯国 国名 姓氏 今地 爵位 起迄年 灭国者 西虢国 姬 山西省平陆县 公 -前655年 晋国 北虢国 姬 南虢国 上阳 杜国 郇国 姬 伯 -春秋早、中期 晋国 虞国 姬 山西省平陆、夏县一带 公爵或者侯爵 -前655年 晋国 魏国 姬 山西省芮城县 -前661年 晋国 贾国 姬 侯 -前678年 晋国 霍国 姬 山西省霍县西南 -前661年 晋国 耿国 姬 -前661年 晋国 韩国 姬 山西省韩县 杨国 侯 仇由国 晋国 倗国 位于陕西省的诸侯国 国名 姓氏 今地 爵位 起迄年 灭国者 梁国 嬴 伯 -前641年 秦国 芮国 姬 陕西省大荔县 伯 -前640年 秦国 小虢国 -前687年 秦国 雍国 毛国 陜西岐山、扶风一带 卿 位于湖北省的诸侯国 国名 姓氏 今地 爵位 起迄年 灭国者 上鄀国 湖北省宜城县东南 轸国 偃 湖北省应城县西 楚国 鄂国 楚国 随国 姬 侯 楚国 曾国 夔国 -前634年 楚国 罗国 湖北省宜城县 楚国 鄘国 湖北省竹山县 楚国 邓国 曼 湖北省襄樊市北 侯 -前678年 楚国 权国 子 湖北省当阳市东南 公 楚国 郧国 湖北省安陆县 子 楚国 胡国 子 -前496年 楚国 绞国 湖北省郧县西 楚国 赖国 姬 湖北省随州市东北 子 -前538年 楚国 顿国 子 -前496年 楚国 析国 鄾国 廪国 楚国 位于安徽省的诸侯国 国名 姓氏 今地 爵位 起迄年 灭国者 六国 偃 安徽省六安市 -前622年 楚国 英国 -前646年 楚国 黄国 嬴 子 -前648年 楚国 钟离国 安徽省沂河东岸 楚国 舒国 楚国 舒庸国 楚国 舒鸠国 楚国 舒蓼国 -前601年 楚国 舒龙国 楚国 舒龚国 楚国 舒鲍国 楚国 桐国 安徽省桐城县 楚国 养国 -前528年 楚国 巢国 -前518年 楚国 徐国 嬴 侯 -前512年 吴国 宗国 楚国 萧国 嬴 安徽省萧县西北 侯 -前579年 楚国 皖国 楚国 贰国 楚国 泉国 妢国 妣国 位于河北省的诸侯国 国名 姓氏 今地 爵位 起迄年 灭国者 肥国 -前530年 晋国 鼓国 姬 -前527年 晋国 北燕国 姬 伯 邢国 河北省邢台市 -前635年 晋国 位于四川省的诸侯国 国名 姓氏 今地 爵位 起迄年 灭国者 蜀国 四川省中部一带 没有臣服于中原王朝,所以没有爵位。
后代君主称“帝”。
-前316年 秦国 巴国 四川省东部一带 子 -前316年 秦国 都国 楚国 轸国 楚国 道国 子 楚国 房国 楚国 厉国 楚国 西黄国 楚国 柏国 楚国 谷国 楚国 位于江苏省的诸侯国 国名 姓氏 今地 爵位 起迄年 灭国者 邗国 江苏省扬州市东南 钟吾国 江苏省宿豫县 子 -前518年 吴国 四裔(戎狄蛮夷)部族或国家 国名 姓氏 今地 爵位 起迄年 灭国者 莱国 山东省黄县东南莱子城 -前567年 齐国 夷国 夷 山东省青岛市 鲜虞国 义渠国 秦国 骊戎 晋国 燕京戎 山西汾水两岸,静乐县到祁县邬县 绵诸国 山戎 犬戎 西戎 戎蛮 白狄 赤狄 长狄 鄋暪国 翟国 西不羹国 楚国 户戎国 楚国 陆浑戎 楚国 无终国 令支国 燕国 鲜虞国 晋国 孤竹国 子 辽零省朝阳市西南 -前660年 燕国、齐国。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