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文学 诗歌

望江门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部回答

2018-08-25

143 0
    望江门是杭州东城门之一,始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称“新门”或“新开门”。元末改筑杭城后,称永昌门。清代初年,始改名“望江门”,杭州人也习称“草桥门”。旧址在今望江门直街与江城路相交处附近。
    望江门外,明清以前一直是观潮胜地,历代志书中有不少记载。其中著名的有“映江楼”等。  明人记载映江楼,在永昌门外江边,宋时原为“烟云鱼鸟亭”,元代重建为“瞰江亭”,明代改亭建楼,方有“映江”之称。
  由于层楼高耸,俯临江岸,气势雄伟,当时诗人誉为“形胜东南属此楼”。映江楼的西南,有观潮楼,又名大观楼。据清初有人考证,“其地正对海门,当潮汐往来之冲”,传说为唐代江楼遗址。  观潮楼右有顺济庙,祭祀浙江海神龙王,俗称海潮寺,传说钱江怒涛涌至庙前--“其声愈壮”,景色十分壮观。
    望江门内,望仙桥之东,有德寿宫遗址。此原系南宋奸相秦桧在绍兴十五年所建府第。施全刺秦桧的故事就发生在望仙桥堍。后来高宗赵构年老退位后居住于此,改名“德寿”宫。  明代作家郎瑛,曾长期居住在草桥门内景隆观前,他的笔记名著《七修类稿》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闽浙总督、搞倭名将胡宗宪在主持重建“镇海楼”完工后,曾慕名邀请徐渭代撰《镇海楼记》。徐渭以胡宗宪所赠酬劳,在望江门附近购地十亩筑了一所别致的草庐,并以“酬字”两字作为堂名。  这也算得当年杭州文坛的一段佳话了。
  
    清代中叶以后,望江门外江岸涨沙日增,一片荒芜,仅有一些菜畦点缀其间,因而有“望江门外菜担儿”的俗谚。直到解放后,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荒地辟成四季常青的蔬菜基地,先后又兴建了不少工厂,从此望江门外就换了一派景象。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诗歌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文学
诗歌
小说
散文
戏剧
诗歌
诗歌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