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贵州夜郎的来历是什么?

全部回答

2018-09-15

0 0
    在莽莽苍苍的贵州高原上,二十四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繁衍,这里是古人类的摇篮之一。春秋至秦汉,这里出现了一个夜郎国,它是西南民族文化的代表,《史记》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  接二连三的考古发现,渐渐揭开了夜郎的神秘面纱。许多古老的遗存,证实了两千年前夜郎地区确为“耕田有邑聚”。  赫章可乐墓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神秘的幽灵世界,这里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未知数,隐藏着无数“夜郎之谜”。
  在这里发现许多不同寻常的青铜器,显示出一种有别于中原的“异质文化”特点。起源很早的铜鼓文化,展示了由铜釜演变为铜鼓的历史脉络。这些奇异的铜器从何而来?普安铜鼓山文化遗址作了明确回答:它们是源于“夜郎人”的创造。
      在夜郎的故土上发现的大量陶器,传达出了许多历史信息。作为定居生活的标志,陶器的出现说明人们已在水田农业的基础上定居下来。陶纺轮告诉我们,“衣不蔽体”的原始时代已成为过去;陶器上出现了许多刻划符号,类似中原的“陶文”,当是文字萌芽的雏型。
    夜郎的发现极富戏剧性,它是由“枸酱”引出。  为了“浮船牂牁江”攻打南越,于是有了“唐蒙通夜郎”。随着汉军的步履,在开发“西南夷”的浪潮中,开辟了“南夷道”,设驿站通牂牁江。
  最终把夜郎纳入了汉朝的版图,打破了“夜郎自大”的封闭状态。于是,在贵州高原上出现了大量汉墓,中原及邑蜀的文明源源传入贵州。  夜郎--西南民族文化的代表  中华文化是由“多元”合为“一体”。  当汉文化在中原崛起之时,边疆出现了多种民族文化。
  古文献把云南、贵州及川西谓之“西夷”,云贵谓之“南夷”。在数十个部落之中,夜郎最为显赫,当是西南民族文化的代表。  《史记》说:“平南夷置郡。”史家们据此作出一个基本判断:汉代郡的范围,大体是夜郎的故土,它在巴蜀以南、滇以东,南越之北、武陵郡之西。
      回溯贵州史前文化  早在距今二十四万年前,贵州这块土地上就有远古人类栖息、繁衍。在这里发现了属于晚期直立人阶段的“桐梓人”,发现了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水城人”和“大洞人”,发现了属于晚期智人阶段的“兴义人”、“穿洞人”、“桃花洞人”等等。
  如果把这些发现也云南的“禄丰古猿”和“元谋人”联系起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幅由猿到人的发展图景,其间并无缺环。  因此,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云南高原是人类的摇篮之一。  考古证实了司马迁所说的“耕田有邑聚”  司马迁把“西南夷”的社会经济分为三种类型,即“耕田有邑聚”、“随畜迁徙”和“或土著或移徙”。
  夜郎当时的发展水平较高,属“耕田有邑聚”一类,他们已开始耕种水田,定居而成村落。    战国至西汉的赫章可乐和威宁中水大量的土坑墓群,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了定居。陶器和铜锄的发现,有力地证明当时已是“耕田有邑聚”。
  在汉墓中出土的冥器,虽是汉族移民的随葬品,但也反映出汉时夜郎地区的农业状况。  神秘莫测的古墓  古墓是灵魂安息的地方,它隐藏着许多历史的秘密。  现在看来比较偏僻的赫章县可乐乡,古代曾经繁盛一时。
  这里曾是汉军驻扎的地方,留下许多汉墓,埋葬着外来的汉族移民。这些汉墓总的特点是有封土,考古工作者把它们称为甲类墓。在可乐河南岸分布着另一种无封土的土坑墓,共一百六十八座,称作乙类墓,或称为“南夷墓”。
  威宁中水乡也有一批类似的土坑墓,有人说它们是“夜郎旁小邑”的墓葬。  赫章可乐乙类墓是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时代可上溯至战国。这些古墓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神秘的幽灵世界。
    挖开无封土的乙类墓,没有墓道,只见一些小型的长方形竖穴墓坑,坑内有仰身肢葬,也有排葬和乱葬。其中有二十多座墓坑与众不同,坑内无棺木或裹尸的竹席,死者的头部放入一个铜釜或铁釜之中,少数脚下也套有铜、铁釜,考古上把它称为“套头葬”。
    这种葬式极为罕见,到目前为止,中国其他地区及国外均未见记录。据说广西西林普驮发现了一种“铜鼓葬”,将尸骨全部放在倒置的铜鼓中,另用铜鼓为盖。专家认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葬式,“套头葬”为贵州独有,很可能是“古夜郎人”的坟墓。
    不同寻常的青铜器  赫章可乐乙类墓和威宁中水土坑墓出土的青铜兵器中,展示出几件稀世之物,不但一般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就连文物鉴定专家也觉得奇怪。  例如一字格铜柄铁剑、蛇头茎首铜剑、饕餮纹无胡铜戈、心形铜钺等等。
  这些兵器不曾见于中原、巴蜀及其他地区,莫不是“天外之物”吧!在云南宣威、曲靖等地也曾发现类似的器物,文化的一致性恰好说明“夜郎人”的独创。  陶器传达的信息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一大发明,它是人们走向定居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在游荡不定的生活中不可能使用易碎的陶器。
    贵州出土了许多陶器,从新石器时代到西汉皆不乏其物。陶釜、陶壶、陶罐、陶蒸、陶碗等的出现,反映陶器已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之中。铜鼓山遗址中的陶窑,说明当时已可烧制。汉墓中出土的轱轳吊桶陶井和陶碓,是当时人们定居生活的写照。
    汉代开发“西南夷”的浪潮  山重水复的夜郎地区,最早与巴蜀并无大道可通,秦代的所谓“五尺道”也只是“略通”而已。      为了联合夜郎攻打南越,唐蒙奏请“发巴蜀卒治道,自道(今四川宜宾)指牂牁江”。
  
  其工程浩大艰巨,于是用了数万人,苦心经营了十几年,历尽千辛,开辟了进入夜郎国的道路,史称“南夷道”。据学者考证,“南夷道”从牂牁道开始,经过黔西北而达牂牁江。考古资料渐渐证实,《史记》的记载是有根据的。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舞蹈
历史话题
历史话题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