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谁知道未来发展的前十大问题
深圳未来发展应关注的十个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分析,深圳正面临着重大的历史转机。
为什么如是说,基于三个判断:其一,香港经济转型为深圳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签署“CEPA”以后,香港经济形态将会发生巨变,深圳作为中国率先实行一国两制的隔离地带,它的特殊地位和地理环境无可替代,如能对“CEPA”认真加以研究和利用,深圳今后的发展亦将会受益无穷;其二,深圳正在重新定位。 深圳试图定位成为区域性经济性国际化城市,从今后发展趋势看,提高国际知名度,实施一系列国际化发展战略无疑将是深圳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三,强势政府的崛起。从中央到地方,新的一届政府给人一股清风扑面,开明务实果断的气象,就目前深...全部
深圳未来发展应关注的十个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分析,深圳正面临着重大的历史转机。
为什么如是说,基于三个判断:其一,香港经济转型为深圳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签署“CEPA”以后,香港经济形态将会发生巨变,深圳作为中国率先实行一国两制的隔离地带,它的特殊地位和地理环境无可替代,如能对“CEPA”认真加以研究和利用,深圳今后的发展亦将会受益无穷;其二,深圳正在重新定位。
深圳试图定位成为区域性经济性国际化城市,从今后发展趋势看,提高国际知名度,实施一系列国际化发展战略无疑将是深圳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三,强势政府的崛起。从中央到地方,新的一届政府给人一股清风扑面,开明务实果断的气象,就目前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核心领导配备而言,更是前所未有的“精、强、顺”,它为深圳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深圳在未来如何抓住机遇,奋力跳越龙门,实现再次腾飞,“头三板”非常重要。这里,笔者建议重点关注十个问题。一管之见,欢迎批评指教。
关注一:城市发展的法定化过程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未来的不确定性是风险最大和最没有规律的。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同样适用该原理。为避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一、城市定位的法定化,二、城市发展的法定化。具体来讲,在深圳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思路界定清晰以后,要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它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科学命题,不能朝令夕改。
建议落实:一、产生的程序应当规范化和科学化,它必须经过认真研究、市民讨论、专家论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科学与民主的过程,争取在制度上和机制上给予保障和落实;二、做好城市发展目标的科学规划和精雕细酌工作,这是一个滚动修正的过程,也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加以法定化,即把建设高科技城市、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高品位的文化和生态城市的“1+5”模式通过一定的规范程序层层分解,步步计划,建立短、中、长期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分项目进行实施。
关注二:政府的稳定
政府的稳定是相对而言,不可能有绝对稳定的政府。政府稳定应该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政府工作人员的稳定;二是政府架构(包括工作架构和政策架构)的稳定。通常来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是,政府工作人员的流动过大过快过急,都会对政府运行机制造成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政府的核心工作人员,最好是完成一届任内工作以后才调离比较合理和有利,深圳最近几年多位任内核心领导的调离和转任,对深圳的发展或多或少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高层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对于政府架构而言,深圳正准备进行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政府的稳定同样重要。应尽可能避免对政府架构和工作人员冲击太大,既要充分论证和妥善安排,又要有心理上和理论上的动员,路径清晰,方案明确。就目前的情况,我们还未能看到政府在行政体制改革前夕的一些必备动作,也许上下都要经过一个慎重考虑和充分动员的过程。
关注三:城市的再规划
回顾20多年深圳城市规划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80年—1986年的起步阶段,是“出口加工区”带状组团式的城市规划;1987年—1992年的粗放扩张、转型阶段,实施了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房地产业的大起步,城市建设机制开始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1993年开始进入调整提高阶段,期间编制了覆盖特区内外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1996—2010)》。
深圳市人大通过并于1998年7月1日起实施《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
深圳前20年的城市规划主要具有粗放型、尝试型和改革型的特点,城市规划前十年的主要精力放在特区内,到1989年制定的《深圳市城市发展策略》和《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试行稿)》,才将规划的目光从特区投向全市。
一直以来,深圳城市规划对土地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土地是各级政府、企业和原居民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在始创经济特区的时候尤为明显,土地的投机行为没有得到抑制,导致房地产普遍过热,村镇的建设基本处于失控状态,特区内外的城市规划可以用“两重天”来比喻。
今年3-4月间,由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广东省副省长许德立带领的珠三角城市群规划专家课题组到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市调研后指出,珠三角规划建设存在“发展腹地受限、产业雷同重复、建设城市化进程问题不少、制度性缺陷”等九大“疑难杂症”,课题专家组还将进一步提出规划的实施方案,这标志着珠三角城市群规划正式启动。
目前,为配合此项工作,深圳正在积极编制《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力争在规划的高起点、超前性、针对性和法制建设方面下功夫。同时积极扩展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规划协调,促进区域协作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如果在城市定位明确以后,《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的编制、审批和报国务院备案获得成功,深圳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将会是另一番新景象。
关注四;深圳的财政
深圳的财政,连续23年续写了光辉灿烂的奇迹:从1979年仅仅1721万元的财政收入,到2002年增至304。42亿元,23年间年均递增36。98%,远远高于我市同期GDP年均递增29。
5%的增长速度。
深圳财政作为应关注的问题提出来,不是没有道理的杞人忧天。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在财税领域的改革,深圳的财政体制在总体上已经和国内其它城市基本一致,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指出,深圳连续多年依靠地方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家政策扶持的财政增长“快车”,已经出现了明显放缓的迹象,财政收支上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开始显露,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议,深圳的财政收入比同口径增长12%,这是一个比较谨慎的财政预算。
相比之下,北京、上海、苏州、无锡等城市近几年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2年均有超过20%的增长率。因此,今后深圳的财政主要做好什么工作,业内人士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其中包括有:着力培植新的收入增长点;创新理财观念,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提高财政工作管理水平;发扬艰苦奋斗,量入为出的精神等等。
财政收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财政支出则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工具,同时亦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和理财水平。香港近几年连续出现财政赤字是深圳的前车之鉴,如果我们能够未雨绸缪,致力提高深圳财政工作的水平,就不可能出现“深圳的财政变差了”、“香港的今天,是深圳的明天”等种种说法了。
关注五:公务员队伍
笔者在上一篇文章已经对公务员有过谈论。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实行的公务员制度值得深圳学习和借鉴。在深圳未来的发展中,公务员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应逐步走“精英”管理的制度,力图造就一支工作和思想作风过硬,在市民大众心目中有良好声誉的“铁军”。
关注六:城市人口
在深圳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好控制人口总量工作,确实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事情。据专家介绍,未来20年,中国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转化成为城镇户口。中国的人口问题,既使之成为世界性的“加工厂”,亦为世界和中国带来一系列的难题。
深圳的人口同样面临着突出的问题,在这片狭长的土地上,深圳的人口总量已经超过800万,人口的饱和程度,从平时闹市中的车水马龙,时常造成交通堵塞“排长队”的现象,便会有更直接的感受。
说实话,求证“深圳的人口”还真的不那么容易。
深圳的人口中,2002年末常住人口登记是500万,户籍人口有140万,其他的都是暂住人口。深圳目前计算“常住人口”是:户籍人口 + 有稳定工作居住满1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现在,政府正在努力将那些在深圳有稳定的工作并且拥有高学历(本科以上、中高级职称或特殊专长等)转为户籍人口。
近两年的目标是将现有在深圳约40万高学历和有专长的暂住人口转为户籍人口。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深圳经济已经向高科技转型,那些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已经慢慢转移到邻市的东莞和惠州等地,这样,深圳人口结构将进一步得到优化。
今后,深圳极有可能是一个拥有高学历,高技能,高贡献等特征的高素质人口结构的年轻的城市。
深圳最近还将实施非户籍人口管理改革,通过攒够积分可以落户,具体方案还在进一步的研讨中。看来,深圳的人口管理要显真功夫了,让我们继续保持高度关注。
关注七:如何与香港融合
深圳的未来发展,必然认真考虑如何与香港的融合。因为,在设立特区之初,中央政府的意图是利用特区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发挥窗口、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全国发展探索成功的经验。
如今,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犹如万马奔腾,一日千里,经济特区如果不重新定位和再次发挥作用,势必失去存在的意义,这是其一。其二,香港近几年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处于调整徘徊期,正在经受经济转型的剧烈阵痛,也在重新反思和寻觅振作起飞的良策。
两者共同面临的巨变和发展机遇,为深圳和香港的联手合作,谋求整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共识。
深圳与香港的融合,需要明晰以下几个问题:1、深圳未来发展中,在时间上、空间上、地域上如何和香港衔接?2、香港对深圳如何定位?3、深圳对香港如何定位?4、两者的定位今后如何衔接和拓展?5、“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两个概念有什么异同?各自如何衔接和发挥作用?6、两地的融合还存在什么问题?
最近的香港,可谓是喜事连连,首先是从世界卫生组织中的旅游警区和疫区中除名,接着是大陆部分城市居民可以以个人身份赴港旅游,再加上“CEPA”和“港珠澳大桥”即将落实,香港一扫过去几个月因SARS和经济不振所带来的阴霾,一派喜气洋洋。
尤其是港珠澳大桥立项,更被香港视为中央给香港回归6周年的一份大礼。如果说香港一系列大手笔,使香港的影响力辐射到整个华南,甚至全中国的话,人们似乎正在感觉到,深圳被撂在一边了,还有一种提法说“深圳被边缘化了”,笔者这里不能认同,只是可惜深圳的步子似乎比香港慢了,错过了一些和香港更好地融合,谋求共同发展的好机会。
按今天深圳的经济实力和强有力的竞争力,以及发展档次上明显高于珠江三角洲其它城市,并形成了强有力地辐射和自己的特色,香港没有理由不充分利用深圳的优势,与深圳进行精诚的合作,这也符合香港向内地发展的战略需要。
是否被边缘化,最重要的还是深圳自己的心态不要边缘化,调整好心态,这是深圳转型最大的挑战。在与香港的合作和衔接处理上,深圳今后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深圳可以借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实施,加快启动深港两地的各项合作,如建立“自由贸易特区”、启动“深港1+1公共投资合作计划”等,做到先发制人;深圳在这次行政体制改革中,可以积极借鉴香港的经验做法,实现深圳行政体制的转型升级,这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难得机会;此外,深圳还可以利用“CEPA”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向高新技术等高端产业发展,通过与香港相关产业链的融合来延伸和扩展自己的经济腹地等等。
关注八:如何与广州协调
据悉,最近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花了一年的时间完成的“广东省地区(国际)竞争力评估与分析报告”指出,过去5年内,虽然深圳的竞争力指数高于广州,但是近两三年,深圳的竞争力指数增长变慢,相反,广州的竞争力指数每年都在大幅增长。
1998年广州和深圳的竞争力指数比是2460点和3139点,到2001年,广州和深圳的竞争力指数变为3165点和3270点。广州近三年以28%的速度增长,而深圳的增长幅度仅为4%。 专家分析,按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2002年计算出来的竞争力指数结果,可能广州已超过深圳,而且从模型中的数字透露出来的信息是,2003年还会扩大这种超越优势。
也就是说,按照发展趋势来看,广州无疑是华南经济中心城市。
这份报告据说已经引起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今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考察广州市工作时已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把广州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这给广州未来的中心城市发展之路定下了很好的基调。
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深圳和广州双方一直为谁才是真正的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中心城市争论不休。而如今广东省两大城市的重新定位,意味着双方以后将会有更多的合作,而不是争吵。
过去,广州和深圳两城市更多地强调讲对比、讲竞争,似乎忽略了讲合作、讲互补,讲协调发展,或者说强调得不够。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的发展规划不协调。曾经有专家撰文写到,他问过深圳国土规划局的一个司机,你一年开车到广州几次?他回答说两三次。从这么一个简单的询问,可以反映许多问题。事实证明,过去广东省一直是放权,应该说是一个弱势政府,导致各地政府存在着定位不明的问题,尤其是广州和深圳一直在搞重复建设和重复定位,都要自己做龙头,谁都不服谁。
广东有一个省政府,两个经济特区,还依靠着两个特别行政区,特殊的东西太多了很难协调;2、产业合作不协调。珠三角各地似乎都认识到产业升级的重要性,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到本地长远目标规划上来。但各地的定位又都雷同,实际上都很模糊。
深圳要搞硅谷,广州也要搞硅谷。你有一个国际机场,我也搞一个大型国际机场,你有一个深水港,我也搞一个深水港。在珠江三角洲区内,变成都想争龙头,所以现在局面有点混乱,很容易变成一种内耗或者是恶性竞争;3、沟通机制不协调。
上述的“国土局司机答问”的事例,其中就反映了广深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两地为什么不加强沟通合作呢?广州是省会中心、深圳是经济特区另外一个中心,但是这两个中心没有很好地互动起来,值得广州和深圳反思;4、文化的融合不协调。
要分析广州和深圳的差异时,两地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文化追求中存在差异,也是其中一个根本原因。一方面,以广州为代表的广东“粤文化”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甚至有些排外,对深圳的“移民文化”存有戒心和排斥心理,这种情况从开始建立特区的时候就有,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比如说许多广州人不愿意到深圳工作;另一方面,深圳的“移民文化”既有勇于创新、追求、拼搏、进取、自强不息和敢为天下先的特点,又有浮躁、杂乱、短视和急功近利等缺陷。
所以,两地的文化如何融合,或者更贴切地说,深圳的文化如何维系到广东(岭南)文化的共同体,使之形成有统一区域的认同感,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有共同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难题。
如今,深圳已不再纠缠于华南中心城市之争,改为提出了更为实际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如果能够在与广州的协调发展上,主动下一翻功夫认真研究,用一个反喻来比喻,“擒贼先擒王”,深圳的未来发展相信会更加丰富多彩。
关注九:与中央政府的紧密程度
国务院一个调研小组共7人,最近在深圳展开10天时间的调研。这一举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积极建言,目前还不能断定,中央政府是否对深圳的扶持政策将有重大转变,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务院调研组此次到深圳调研,充分显示中央政府对深圳的未来发展,以及它和香港、珠三角地区的协调与合作非常重视。
回顾特区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都与中央政府(领导人)的重视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特区的发展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争论,在潮起潮落中,中央政府一直坚定支持着特区勇往直前。从前,“特区人”之所以敢闯、敢试、敢天下人先,最根本的一个“杀手锏”,是有中央政府(领导人)强有力的支持,其中包括制定许多优惠政策向经济特区倾斜,“树大好乘凉,人多好办事”,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近几年,中央政府的支持力度一度出现弱化的趋势,其中一个原因,估计与中央政府对经济特区下一步该怎么走的思路有所考虑,也需要一个反思和重新把握的过程有一定的关系。
国务院调研组这次出现,或许真的表明,深圳的发展面临着第三次重大的转折机遇。
但深圳的发展最终的结果还得靠自己,其的发展路径应该是:苦练内功——拓展领域——提升地位。能否与中央政府建立“更紧密关系”,升格为直辖市,到时候就要看深圳的“造化”了。
关注十:社会稳定和治安
深圳的“二线关”之所以保留至现在,笔者认为其根本的理由是,它能够继续维护特区的社会稳定和治安,保证香港一国两制的顺利实施。
这也是当初中央政府决策建立“二线关”的一条很重要的依据。8月1日,在深圳市庆祝“八一”建军节座谈会上,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负责人介绍说,近两年来,“二线”累计抓获在逃犯罪嫌疑人800多人,如果没有“二线”,这些逃犯会扰乱深圳的社会治安的,看来“二线”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线”关的撤与不撤,根据判断,中央政府的态度是非常慎重的。保持香港周边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香港顺利实行一国两制,现实中国对全世界的承诺和维护国家形象,同时也为台湾的顺利回归祖国做好准备和榜样,这才是中央政府要考虑的最根本问题。
大家试想想,在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现在已经聚集了近一千万的人口在生活和流动,万一深圳地区发生突发事件,极有可能对香港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从而导致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威望受到损害,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
今年是深圳“8。5”大爆炸十周年祭,不得不给我们提个醒。在深圳发生的一些事情和重大事件,不仅全中国倍受关注,全世界也会高度关注,因为,我们身边有一个举世瞩目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所以说,深圳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社会稳定和治安问题至关重要。
在今后深圳的发展中,社会的稳定和治安问题,必将是我们要时常关注和政府要认真对待的一个大问题。
深圳新闻网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