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特顽皮却又不肯吃东西怎么办?
对策1:对宝宝的进食要放松。家长只需要提供食物的种类,吃多少则应有宝宝决定。家长也必须了解每个宝宝的生长有个体差异,宝宝只要在正常范围内生长即为正常,而不能要求宝宝一定要“达标”,也不要去和其他的宝宝比较。
对策2:饮食干预。家长提供的食物种类要多,但每种食物的量不要太多,让宝宝能接受不同颜色、不同味道和不同质地的食物。宝宝在接受新食物时都会将食物顶出或出现恶心,这是宝宝自我保护的能力,但家长不能就此将该食物从膳食中去除。 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宝宝不熟悉的食物经常让他看到,即使暂时不给他吃也无关。这个技巧保证了宝宝一直有机会看到和尝试新食物。同时,在烹调食物时要注意色、香、味俱全,...全部
对策1:对宝宝的进食要放松。家长只需要提供食物的种类,吃多少则应有宝宝决定。家长也必须了解每个宝宝的生长有个体差异,宝宝只要在正常范围内生长即为正常,而不能要求宝宝一定要“达标”,也不要去和其他的宝宝比较。
对策2:饮食干预。家长提供的食物种类要多,但每种食物的量不要太多,让宝宝能接受不同颜色、不同味道和不同质地的食物。宝宝在接受新食物时都会将食物顶出或出现恶心,这是宝宝自我保护的能力,但家长不能就此将该食物从膳食中去除。
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宝宝不熟悉的食物经常让他看到,即使暂时不给他吃也无关。这个技巧保证了宝宝一直有机会看到和尝试新食物。同时,在烹调食物时要注意色、香、味俱全,食物不要切得太大,要符合宝宝的口型才容易接受。
对策3:进餐时间的安排。不同年龄的宝宝进餐时间和进餐次数有所不同。4个月前每天一般进食7次配方奶粉,每次约120毫升(母乳喂养次数可更多);4—6个月的宝宝每天进食6次配方奶粉,每次150毫升,加上一次米粉;7—12个月的宝宝每天进食4次配方奶粉,每次180毫升,加上3次辅食;1—3岁的宝宝则每天2—3次配方奶粉,总量400—500毫升,加上3次正餐。
一般的进餐时间为20—30分钟,吃不完就应该取走,在两个小时内不再给宝宝任何食物。
对策4:利用就餐的环境。固定的座位和食具更易形成条件反射,如让宝宝在高椅子上吃饭,久而久之当你把宝宝放到高椅子上就意味着要吃饭了,宝宝的大脑中就会形成进食的兴奋状,唾液腺也会分泌,为进食做好准备。
对一个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的宝宝来说,进餐环境应安静,在视觉、听觉没有干扰的地方进行,还要固定喂食的人。宝宝的座位要舒适,身体要有支持,确保进食动作协调。小婴儿应该靠在喂食人的臂弯中或坐在大腿上;大一点的宝宝可坐在高椅上,让宝宝腾出双手自己进食。
饭前饭后都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可提早5—10分钟告诉宝宝要吃饭了,休息一下、洗手!
对策5:家长和宝宝的互动作用。家长要学习掌握宝宝饥饿时发出的各种信号,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将宝宝抱起、轻柔地说话、及时喂食,当宝宝吃饱时要及时停止。
亲子互动作用的研究发现,最有效的喂食模式是由婴儿决定吃的时间、吃的速度和吃的量。而父母对宝宝进食特别焦急会影响这种互动作用,而使喂养更困难。
对策6:定期去儿保门诊检查,测量体重、身高,只要宝宝生长正常或始终在自己的生长轨道中生长,家长就不用着急,这同时也提示宝宝的进食量已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如何能让1-3岁的孩子吃好?
1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掌握用勺子的动作了,我们应该从看护人向教练角色转换。
当然,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最好在孩子两岁半以前逐渐完成(其实孩子两岁时就具备掌握用勺子吃饭的能力)。
先培养他自己吃饭的习惯,然后再慢慢地培养卫生习惯等,而且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饭吃完,时间到了就算没有吃完也要收了。孩子就应该在这个时候自己下意识地完成吃饭的动作或者称为事情。
只是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孩子要逐渐成为吃饭的主角。
我们必须战胜自己,使自己有能力忍受孩子一两顿挨饿的感觉。只有经过反复练习,孩子体会到不自己动手按时吃饭,身体就会有难受的感觉时,他就会修正自己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开动脑筋,想出各种办法,使吃饭成为孩子快乐的事情,使孩子喜欢吃饭的感觉;决不可使用通常我们容易采用的威胁、恐吓等手段,更不可溺爱孩子,追着孩子喂饭。
我们的目的是训练孩子掌握技能,使孩子今后不挨饿。
1。 掌握幼儿用餐心理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幼儿进餐时的心理特点:一是模仿性强,易受周围人对食物态度的影响。如父母亲吃萝卜时皱眉头,孩子则大多拒绝吃萝卜;和同伴一起吃饭时,看到同伴吃饭津津有味,他也会吃得特别香。
二是好奇心强,喜欢吃花样多变和色彩鲜明的食物。三是味觉灵敏,对食物的滋味和冷热很敏感。成人认为较热的食物,他们都认为是烫的,不愿尝试。因此,不宜给孩子吃太冷或太烫的食物。四是喜欢吃刀工规则的食物。
对某些不常接触或形状奇特的食物如木耳、紫菜、海带等常持怀疑态度,不愿轻易尝试。五是喜欢用手拿食物吃。对营养价值高但孩子又不爱吃的食物,如猪肝等,可以让孩子用手拿着吃。六是大都不喜欢吃装得过满的饭。
喜欢一次次自己去添饭,并自豪地说:我吃了两碗、三碗。七是挑食的孩子吃饭容易情绪紧张。孩子的心情紧张,会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抑制胃肠蠕动,减少消化液的分泌,产生饱胀的感觉。所以在进餐时要有一个宽松、自然的环境。
但我们不能排除对孩子生理上的监护权。如果孩子不想吃饭,很有可能存在消化不良、生病等原因。应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
2。 注重营养配餐和味觉训练
新食物的增加同样遵循逐个增加的原则,同样要考虑食品污染和人工色素添加剂的问题,要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以增强我们的辨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我们还需要学会增强在饮食方面战胜自己的能力,即不能因为大人的口味而不给孩子创造训练的机会。比如,有的看护人喜欢喝粥,不喜欢喝汤,做饭时经常做粥不做汤,孩子就没有机会体验汤的感觉,就可能不喜欢喝汤。
有的孩子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菜,或者反过来;甚至有的孩子只喜欢吃主食,不喜欢菜和肉类。这些都和幼儿学习吃饭时的训练有直接的关系。这个时候,孩子还应学会吃软的菜、硬的菜、各种主食、各种蛋白质类、汤类、粥类等等形式的饭菜,学会体验各种味道和口感。
3。 开饭时间要固定
三顿饭的开饭时间要固定,逐渐靠近幼儿园的开饭时间,不宜随意性太大。这样,孩子到点就饿,会给进餐带来方便。上午和下午的加餐最好以水果或酸奶为主(如果中午11∶30开饭,晚上最早6∶00才开饭,那么下午的加餐可适当再增加一两块点心,以不影响晚餐为宜)。
给孩子点心时,不宜把一袋点心都给孩子。经验告诉我们,给了全袋之后,再想从他手中拿走是非常困难的,必定造成大人孩子都不愉快。等到孩子能够自己控制每次吃多少合适时,再由他管理自己的食品柜,否则食品只能放得高高的。
对孩子吃饭时间、加餐时间的训练,实际上融合了“秩序感”和“时间的概念”这两门功课。
4。
学习自己吃
孩子自己动手吃饭,实际上属于“小肌肉”训练的课程,因为它要求孩子眼、手、口协调;同时它又属于“人际关系智能和品德修养”的课程,因为通过训练使孩子体会到吃饭是自己的事情,如果自己选择不吃,受苦的是自己的肚子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