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物理学

地球的引力是怎么产生的?

全部回答

2018-05-30

2 0
    引力是怎样产生的 摘要: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中充满了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宇宙中的微观物质对地球上物体的撞击力的合力,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也就是所谓的万有引力。
   关键词:宇宙 物质 微观物质 暗物质 重力 万有引力 一、宇宙的物质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告诉我们,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的星系(如银河系),星系中包括恒星、行星、小行星、小天体、星际尘埃等等;除了这些宏观物质以外,宇宙中还充满了大量的微观物质,如恒星所产生的光(包括可见光和不可见光)、星际分子、各种宇宙射线、微波背景辐射等,甚至还可能存在我们未曾了解的物质。
     由此可见,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中除了有宏观物质以外,还充满了大量的微观物质,宇宙是由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构成的。 二。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如上所述,宇宙是由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构成的。
  我们知道,宇宙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相对于观测者来说,有的物质运动速度可能较大,有的物质运动速度可能较小,有的物质运动速度可能为零(相对静止);物质的运动方向也是无序的(可以向任何方向运动)。  那么,对于地球而言,宇宙中运动的物质都有可能撞击地球的表面,除了宏观的天体(包括小天体)可能撞击地球之外,每时每刻都会有大量的微观物质撞击地球的表面。
  由于宇宙的微观物质具有能量,因此撞击地球表面的微观物质会给地球表面一个撞击力。 假设地球表面上有一个物体,它的密度较大,可以部分吸收(或完全吸收)宇宙微观物质的能量。  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个物体所受宇宙微观物质的撞击力情况: 物体底面的受力情况:物体的底面由于受到地球的遮挡作用,不会受到来自宇宙微观物质的撞击(由于地球的厚度很大,宇宙微观物质不可能穿透它)。
  因此,物体的底面受到的宇宙微观物质的撞击力为零。 物体侧面的受力情况:来自物体正侧面的宇宙微观物质对物体的撞击力互相抵消(假定来自各个方向的宇宙微观物质的能量都是一样的);来自物体侧上方的宇宙微观物质对物体的撞击力有一个向下的分力;来自物体侧下方的宇宙微观物质被地球部分遮挡,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分力。
     物体上表面的受力情况:显然,物体的上表面会受到一个向下的宇宙微观物质的撞击力。 上面所述物体受到的宇宙微观物质的撞击力的合力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也就是所谓的万有引力。
   由此可见,地球上物体所受的重力,也就是万有引力,是由于宇宙微观物质对地球的撞击所产生的,是宇宙微观物质对地球上物体的撞击力的合力。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忽略了大气压的作用。
  其实,大气压的存在并不影响我们讨论的结果。因为大气也是一种物质,它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假设地球上有一个物体,它的底面由于与地球紧密接触,因而不会受到大气压的作用;它的侧面受到的大气压力可以互相抵消;因此,物体就只受到一个向下的大气压力。
    在这里,大气因为部分遮挡了物体上方宇宙微观物质对该物体的撞击,它只是把宇宙微观物质的撞击力传递给该物体,因此,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没有大气压时是一样的。 物体在水中所受重力情况与在空气中所受重力情况是一样的。
  把一个物体放入水中,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不变的。因为水虽然会部分遮挡微观物质对物体的撞击,但同时水也把微观物质的撞击力传递给物体,所以,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不变的。  当然,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浮力是水对物体的压力差引起的,它不会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 三、天体之间的引力是怎样产生的 假设地球表面上有一个物体,我们用火箭推动器把它推到无限远的地方。随着物体与地球之间距离的拉大,地球对物体的遮挡作用不断减小,物体的底面受到的宇宙微观物质的撞击力逐渐增大,因此物体受到的宇宙微观物质的撞击力的合力也就不断减小,也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不断减小。
    当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无限大时,物体就不再受到地球的遮挡作用,这时,物体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宇宙微观物质的撞击,宇宙微观物质对物体的撞击力互相抵消,因此,物体所受的重力为零,也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为零。
   宇宙间的天体也象上述假想实验中的地球与物体一样,当一个天体靠近另一个质量比它大得多的天体时,质量大的天体就会对质量小的天体产生遮挡作用,从而产生引力;当一个天体靠近另一个与它质量相当的天体时,两个天体就会互相产生遮挡作用,从而产生相互的引力;当一个天体距离另一个天体无限远时,天体之间没有引力作用。
     星系与星系之间,星系与星体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引力作用。它们在互相靠近时,同样会互相产生遮挡作用,从而产生引力。当它们距离无限远时,它们之间没有引力作用。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物理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物理学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物理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