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的英文怎么说呀?
详细介绍请见:
禽流感病毒清晰解构
南方网讯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是,A型禽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 发病情况轻重不一,从急性败血性死亡到无症状带毒等极其多样,主要取决于宿主和病毒两方面的情况而定。
禽流感最早于1878年发生在意大利,历史上又称为真性鸡瘟〈Fowl Plague〉。随后,在其他欧洲国家、南美及东南亚、美国和苏联也有局部发生。 现在几乎已遍布世界各地。禽流感的感染谱很广,大多数的家禽、野禽及水禽都可感染,以鸡,火鸡和某些野禽最易感染,鸭、鹅及其他水禽类反为隐性感染和带毒...全部
详细介绍请见:
禽流感病毒清晰解构
南方网讯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是,A型禽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
发病情况轻重不一,从急性败血性死亡到无症状带毒等极其多样,主要取决于宿主和病毒两方面的情况而定。
禽流感最早于1878年发生在意大利,历史上又称为真性鸡瘟〈Fowl Plague〉。随后,在其他欧洲国家、南美及东南亚、美国和苏联也有局部发生。
现在几乎已遍布世界各地。禽流感的感染谱很广,大多数的家禽、野禽及水禽都可感染,以鸡,火鸡和某些野禽最易感染,鸭、鹅及其他水禽类反为隐性感染和带毒,有时也会大批死亡,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学禽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OrthomyxoVirus),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的一个成员。
流感病毒由特异的不具交叉反应的核糖核蛋臼抗原区分为三个不同的抗原型,即A、B、C三型。其中B、C两型仅能对人致病,A型可对人、猪、马和禽致病。禽流感病毒具有A型抗原,属于A型流感毒,列为禽流感病毒类。
本病毒颗粒呈球形、杆状或长丝状,为多形性。其直径为80一120nm,表面有一层棒状和蘑菇状的纤突〈Spike〉,前者对红细胞有凝集性,称血凝素〈HA〉,后者有能将吸附在细胞表面上的病毒粒子解脱下来的作用,称神经氨酸酶〈NA〉。
纤突的一端镶嵌在病毒的脂囊膜,囊膜下面有一层膜蛋白,紧紧地包裹着呈螺旋状对称的核衣壳。核衣壳的直径为9-15nm,由RNA、核蛋白及三个多聚酶〈P1、P2、P3〉所组成。依据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可将A型流感病毒分成若干亚型。
目前已有15种HA和9种NA,不同的H抗原或N抗原之间无交叉反应。A型禽流感各亚型毒株对禽类的致病力是不同的。历史上高致病性的禽流感都是由H5和H7引起的,但并非H5和H7都是强毒。A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不断发生变异〈抗原性转移antigenic shift和抗原性漂流antigenic drift),这种变异是由HA和NA引起的,尤其是HA的变异最为常见。
A型流感病毒的染色体基因组是由分子量不同的8个单链RNA片段组成,每个片段分别转录和复制不同的蛋白质,如果两个不同的毒株的流感病毒同时感染同一个动物细胞时,每个病毒的8合RNA片段即可互相重组而装配成256个组合以上不同子代病毒〈株〉,其中有些病毒可能是无致病力的,有些病毒可能比其两个亲代病毒对细胞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另外,来自不同宿主的病毒也易发生基因置换。病毒的这一特征,加之感染动物复杂,使本病的防治难度加大,这也是流行了一个世纪的禽流感至今仍无良好的治疗和防治措施的主要原因。
HA和NA诱发的抗体,对病毒的感染有保护作用,可抑制病毒对红细胞的吸附,以及抑制病毒自细胞的解脱。
据近年来对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明HA与抗原性有密切关系。强毒株HA能被细胞中蛋白酶裂解为HA1和HA2,弱毒株则不被裂解,同时也证明了在裂解区附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置换的变位,即点〈Point〉变异现象。
这些都与病原性有十分重要关系。目前已证明禽流感病毒的强毒与弱毒的离体培养性质有所不同,强毒株在不添加胰酶的各种培养液中具有形成蚀斑的能力,而弱毒株则必须添加胰酶。Boseh等查明,蚀斑的形成能力是与HA的裂解有关。
即在不加胰酶的组织培养物中强毒株的HA能裂解为HA1和HA2,而弱毒株则不发生裂解。此结果亦说明HA与病原性的重要关系。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了一个新的A型流感病毒的命名法,即型别/宿主/分离地点/病毒序号/年代〈亚型区分〉,如:A/火鸡/安大略省/3/1986(HAV-8,NaV-4)。
病毒存在于病禽的所有组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并与红细胞有密切关系,无红细胞的物质〈如血浆〉,其感染能力就较低。禽流感病毒能凝集鸡和某些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并能被特异的抗血清所抑制。
被凝集的红细胞种类与鸡新城疫病毒有所不同,可用于鉴别。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是,A型禽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
发病情况轻重不一,从急性败血性死亡到无症状带毒等极其多样,主要取决于宿主和病毒两方面的情况而定。
禽流感最早于1878年发生在意大利,历史上又称为真性鸡瘟〈Fowl Plague〉。随后,在其他欧洲国家、南美及东南亚、美国和苏联也有局部发生。
现在几乎已遍布世界各地。禽流感的感染谱很广,大多数的家禽、野禽及水禽都可感染,以鸡,火鸡和某些野禽最易感染,鸭、鹅及其他水禽类反为隐性感染和带毒,有时也会大批死亡,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学禽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OrthomyxoVirus),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的一个成员。
流感病毒由特异的不具交叉反应的核糖核蛋臼抗原区分为三个不同的抗原型,即A、B、C三型。其中B、C两型仅能对人致病,A型可对人、猪、马和禽致病。禽流感病毒具有A型抗原,属于A型流感毒,列为禽流感病毒类。
本病毒颗粒呈球形、杆状或长丝状,为多形性。其直径为80一120nm,表面有一层棒状和蘑菇状的纤突〈Spike〉,前者对红细胞有凝集性,称血凝素〈HA〉,后者有能将吸附在细胞表面上的病毒粒子解脱下来的作用,称神经氨酸酶〈NA〉。
纤突的一端镶嵌在病毒的脂囊膜,囊膜下面有一层膜蛋白,紧紧地包裹着呈螺旋状对称的核衣壳。核衣壳的直径为9-15nm,由RNA、核蛋白及三个多聚酶〈P1、P2、P3〉所组成。依据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可将A型流感病毒分成若干亚型。
目前已有15种HA和9种NA,不同的H抗原或N抗原之间无交叉反应。A型禽流感各亚型毒株对禽类的致病力是不同的。历史上高致病性的禽流感都是由H5和H7引起的,但并非H5和H7都是强毒。A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不断发生变异〈抗原性转移antigenic shift和抗原性漂流antigenic drift),这种变异是由HA和NA引起的,尤其是HA的变异最为常见。
A型流感病毒的染色体基因组是由分子量不同的8个单链RNA片段组成,每个片段分别转录和复制不同的蛋白质,如果两个不同的毒株的流感病毒同时感染同一个动物细胞时,每个病毒的8合RNA片段即可互相重组而装配成256个组合以上不同子代病毒〈株〉,其中有些病毒可能是无致病力的,有些病毒可能比其两个亲代病毒对细胞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另外,来自不同宿主的病毒也易发生基因置换。病毒的这一特征,加之感染动物复杂,使本病的防治难度加大,这也是流行了一个世纪的禽流感至今仍无良好的治疗和防治措施的主要原因。
HA和NA诱发的抗体,对病毒的感染有保护作用,可抑制病毒对红细胞的吸附,以及抑制病毒自细胞的解脱。
据近年来对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明HA与抗原性有密切关系。强毒株HA能被细胞中蛋白酶裂解为HA1和HA2,弱毒株则不被裂解,同时也证明了在裂解区附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置换的变位,即点〈Point〉变异现象。
这些都与病原性有十分重要关系。目前已证明禽流感病毒的强毒与弱毒的离体培养性质有所不同,强毒株在不添加胰酶的各种培养液中具有形成蚀斑的能力,而弱毒株则必须添加胰酶。Boseh等查明,蚀斑的形成能力是与HA的裂解有关。
即在不加胰酶的组织培养物中强毒株的HA能裂解为HA1和HA2,而弱毒株则不发生裂解。此结果亦说明HA与病原性的重要关系。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了一个新的A型流感病毒的命名法,即型别/宿主/分离地点/病毒序号/年代〈亚型区分〉,如:A/火鸡/安大略省/3/1986(HAV-8,NaV-4)。
病毒存在于病禽的所有组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并与红细胞有密切关系,无红细胞的物质〈如血浆〉,其感染能力就较低。禽流感病毒能凝集鸡和某些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并能被特异的抗血清所抑制。
被凝集的红细胞种类与鸡新城疫病毒有所不同,可用于鉴别。(编辑 李炯)
如果你的英文比较好,可以去世界卫生组织的网站上看看禽流感的专题介绍,网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