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起源有几种,具体的解说
寻觅——人类的源头
人类从哪里来?这是千百年来中外科学家、哲学家不断思索和探讨的奥秘,人类的起源已经与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和生命的起源并列为四大起源之谜。而这四大起源之谜,又纵横交错、互相联系,若能揭开其中一个谜底,对揭开另外三大起源之谜,就是一个重大突破。 人类从来就对自己本身是怎样来的关心备至,因为这关系到人在自然宇宙中所处地位的重要问题。人的地位在自然宇宙中永远是至高无上无可撼动的,不论是远古刚刚兴起的古人,还是当今科学发达的现代人,不论他们的地位如何,不论他们的本质是什么,不论他们对自然界应有什么作为,人的能力如何,只要是人类的变化和发展……这都是我们想知道的,需要探讨的。 ...全部
寻觅——人类的源头
人类从哪里来?这是千百年来中外科学家、哲学家不断思索和探讨的奥秘,人类的起源已经与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和生命的起源并列为四大起源之谜。而这四大起源之谜,又纵横交错、互相联系,若能揭开其中一个谜底,对揭开另外三大起源之谜,就是一个重大突破。
人类从来就对自己本身是怎样来的关心备至,因为这关系到人在自然宇宙中所处地位的重要问题。人的地位在自然宇宙中永远是至高无上无可撼动的,不论是远古刚刚兴起的古人,还是当今科学发达的现代人,不论他们的地位如何,不论他们的本质是什么,不论他们对自然界应有什么作为,人的能力如何,只要是人类的变化和发展……这都是我们想知道的,需要探讨的。
因为,它是我们的根。人类只有找到自己的根,才能在历史的潮流中找到发展的基点,在这个基点上,建立起文明的灯塔,守住自己、地球以及整个星球的命运。
人类起源众说纷纭
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世界众多的学者一直是众说纷纭。
直到19世纪英国学术上破旧立新的大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问世,才发现自然选择在物种变化上起的作用,探索了物种的起源和进化的规律。尽管当时达尔文并没有把物种起源直接联系于人类,全书只说了一句话:“通过《物种起源》的发表,人类的起源,人类历史的开端就会得到一线光明。
”这本书的发表,对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不啻发动了空前未有的挑战。当时保守势力的反扑顽抗和社会思想界巨大震动,使他发愤收集充分的客观事实来揭示人类起源的奥秘,终于在1871年《物种起源》出版后12年,发表了《人类的由来》这本巨著,即对于物种起源的一般理论也完全适用于人这样一个自然物种。
他不仅证实了人的生物体是从某些结构上比较低级的形态演化过来的,而且进一步认为人类的智力、人类社会道德和感情的心理基础等精神文明的特性也是像人体结构的起源那样,可以追溯到较低等动物的阶段,为把人类归入科学研究的领域奠定了基础。
这是人类学的历史发展的一个空前突破。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综合了科学的成就,全面地分析了从猿到人的过程,创立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从根本上粉碎了上帝造人的宗教迷信神话。
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作用。无论是手足分工、制造工具,语言的产生、脑的发展和思维的出现,都是在劳动中出现的。
英国人类学家利斯特•哈代爵士于1960年,提出了一种假说,他认为在距今400万~800万年前化石空白时期的人类祖先,不是生活在陆上,而是生活在海中;在人类进化史中,存在着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当时在人类身上至今留下许多的“痕迹”特征在别的陆地灵长类动物身上都是没有的,而在海豹、海豚等水生哺乳动物身上却同样存在。
例如:所有灵长类动物体表都有浓密的毛发,唯独人类和水兽一样,皮肤裸露;灵长类动物都没有皮下脂肪,而人类却有水兽那样厚厚的皮下脂肪。人类胎儿的胎毛着生位置,明显不同于别的灵长类动物,而与水兽接近。
人类泪腺分泌泪液,排出盐分的生理现象,也是水兽的特征,在灵长类动物中是绝无仅有的。哈代指出400万~800万年前,在非洲的东部和北部,曾经有大片地区生活着一种海猿。几百万年以后,海水退却,已经适应水生生活的海猿,重返陆地,它们就是人类的祖先。
海猿历经沧桑,在水生生活中进化出两足直立、控制呼吸等本领,为以后的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发展语言交流等重大进化步骤创造了条件。最终进化成为地球上最高等的智慧动物。
又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生物教授爱彼立克•丹通,也在研究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控制体内盐平衡的生理机制时发现,在这一方面,人类也与所有的陆生哺乳动物不同,而与水兽有十分惊人的相似之处。
还有专家指出,人类的潜水生理相当出色,在古代猿人生活的地方,人们发现上史前贝冢。贝冢是一堆堆的贝壳,这是史前古人采食贝类动物的证据。1983年,英国科学家爱尔默和戈顿在发现直立猿人的非洲坦垃、阿玛塔等地,研究了那儿的古代贝冢,发现这些贝冢都是生活在深海中的种类,如牡蛎、贻贝等。
得掌握屏息潜水的技术,才能采集到这些贝类。这说明这些猿人具有出色的潜水本领。那时人类潜水的时间远远超过其他生物。人类在潜水时,体内会产生一种潜水反应:肌肉收缩,全身动脉血流量减少,呼吸暂停,心跳也变得缓慢。
这种反应与海豹、海鸭等水生动物潜水的反应十分相似。潜水反应不同条件反射,而是由大脑高级中枢加以控制的。这种控制同时也有意识地控制着呼吸,对呼吸的精确控制调节是人类发展语言的基础,没有这种在海猿阶段形成的控制呼吸能力,人类不可能发展如此复杂的发声方法。
近些年来,也有一种持生命来源于天外的观点。人们首先注意到,地球上的生命尽管种类庞杂,但却具有一个模式,具有相似的细胞结构,都由同样的核糖酸组成遗传物质,由蛋白构成活体。这就使人不能不问,如果生命真是在地球上由无机物进化而来,为什么不会产生多种的生命模式?如稀有金属钼在地球生命的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钼在地壳中的含量仅为0.0002%,为什么一个如此稀少的元素会对生命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会不会地球上的生命源于富钼的其他天体?还如人们不断地从天外来的陨石中发现起源于星际空间的有机物,其中包括构成地球生命的全部基本要素。
此外人们也发现在宇宙的许多地方存在着有机分子。这说明生命绝不仅仅为地球所仅有。一些人还注意到在地球上发生的有些传染病,如,经常周期性地在全球蔓延的流行感冒。其蔓延周期竟与某些彗星的回归周期吻合。
于是他们怀疑,会不会有些传染疫苗来自具有天外来客的彗星?
达尔文《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谈到,人类是由已灭绝的非洲古猿进化而来的。并肯定了表现在身体结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点方面人与猿的亲缘关系;又肯定了人与猿在直立、双手、牙齿、脑、智力等方面的区别。
他认为支配人猿分化的不是超自然的东西,而是生物演化的规律。
大猿说
达尔文认为非洲的大猿与人类最为接近,从而推测人类起源于非洲。他指出人和猿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两足直立行走的行动方式,以及小的牙齿、高的智力和能使用工具等,而这些是与从树栖转变到以狩猎为主的地面生活有关的。
他说,在地面生活的灵长类能两足行走,用双手来携带狩猎使用的武器。而使用这些武器又可以作为一种适应方法,来增长智力指导其如何使用武器,致使大脑发达、大而突出的犬齿因不起作用而变小了。
虽然也有人提出长臂猿甚至眼镜猴与人最为接近,而达尔文提出非洲大猿是我们最近的亲属的论点,长时期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只是最近才有人提出亚洲的猩猩比非洲大猿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
人类和猿类的共同祖先是否树栖?从东非中新世的原康修尔猿以及埃及法龙姆渐新世发现的猿类祖先的化石表明,它们确是树栖的。对现代人和现代猿的比较解剖学研究,也证明它们许多相似之点是由于树栖生活产生的。
由达尔文的上述论点演变的假设如下:
19世纪中叶,达尔文提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长期以来,新第三纪(中新世、上新世)森林古猿的腊玛古猿与南方古猿等认为是人和猿的共同祖先。
一是腊玛古猿。
它生存在距今1400万年至800万年前,身高1米多,脑容量约300毫升,能够直立行走,可能已有说话功能。而最有力的证据是它的牙齿珐琅质“棱柱晶体”呈锁孔状,与人类的很相近。
二是南方古猿是人科的早期成员,它的脑容量已达现代人的1/2或1/3。
但也有人认为,南方古猿与“完全形成的人”是并存的,但后来没有发展成为人,而只是人类旁系,并在100万年前就灭绝了。
20世纪60年代末,西蒙斯和皮尔姆提出,人和猿是第三纪的中新世开始分化的,腊玛古猿是最早的人科代表,而森林古猿属里的几个种则是各种现代猿类的祖先。
还认为腊玛古猿是在大约1500万年前由一种森林古猿演化而来的,以后再由腊玛古猿演化成4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后进一步演化发展成现代人。
人的起源大致路线为中新世出现的森林古猿演化出距今1400万年到800万年之间的腊玛古猿,在距今800万年前,腊玛古猿灭绝后演化成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生存的范围从大约距今400万年到100万年前。在它们身上,一方面仍然保留了若干由人猿超科祖先的主干继承下来的原始特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已经进化出现了一支所特有的、而与猿那一支区别开来的人科的特征。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初步解决了人的起源问题后,古人类学家们又经不断深入地研究并发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叫做“化石缺环”的现象,即存在着从距今800万年到距今400万年前的这一段400万年的化石缺环。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没有找到任何能证明关于人类起源的中间过渡生物的化石,所以,在目前,西方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全世界的人种是由各种不同的古猿演化而来,此说被称为“多祖论”;另有许多学者则认为,世界人类起源于另一种古猿,属同一个物种,此学说被称为“一祖论”。
为此我们可以就以下的几种物种进行分析:
一是巨猿,它也是很引人注意的一个种类。巨猿是在1935年由荷兰人孔尼华定名的。他在香港的中药铺里购得了大量哺乳动物的牙齿化石,其中有一颗巨大的高等灵长类下臼齿,他认为代表一个新属新种,定名为孔氏巨猿。
他推测这种巨猿化石产于我国华南,地层时代大概是更新世中期。1954年,原籍西德后入美国籍的魏敦瑞,又根据孔尼华后来购得的另两颗牙齿(前后共三颗牙齿),认为巨猿具有明显的人的性质,因而主张把巨猿改称“巨人”,并提出了人类的巨人起源说。
他推论“巨人”可能是人类的祖先,然后体型逐渐变小,经爪哇直立猿人、北京猿人而发展到现代人。后来孔尼华又去南洋一带中药铺收集到五颗可能是属于巨猿的牙齿。1952年他根据先后得到的八颗牙齿发表论文,同意巨猿确是巨人;但认为它是人类进化系统上的一个特化的旁支,而非我们的直系祖先。
世界各国的人类学家对巨猿是人还是猿,意见分歧,对巨猿生存的地质时代、分布地区和演变过程等也一无所知。巨猿从而成了研究人类起源的一个重要问题。
1956年初,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广西大新县榄圩区那屯村的牛睡山黑洞中发现了三颗巨猿牙齿。
同年秋,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风山区新社冲村的农民覃秀怀在对这个山洞进行了长期的发掘,又发现了两个巨猿下颌骨和1000多颗单独的牙齿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从而确定了柳城巨猿的地层时代为更新世早期。
吴汝康于1962年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研究,表明巨猿下颌和牙齿的多数特征介于人类和猿类之间。猿的两侧齿列是平行的;人的齿列是向后张开的;巨猿的则既不互相平行,而向后分开的程度又远不及人类的大。
人类齿列呈曲线形,没有明显的转折;巨猿在犬齿处有显著的转折,但不如猿类的显著。猿类犬齿的前后都有间隙,不与其前后的牙齿接触;巨猿的没有前间隙,但有比较小的后间隙;人类则一般是没有齿隙的。巨猿犬齿的形状、与其他牙齿的比例、磨耗情况以及两性差别也介于人、猿之间。
巨猿的门齿小,位置垂直;臼齿齿尖呈方块型,咬合面脊纹少而较粗,有第六齿尖。这些特征都是与人类相似的。
这些新的巨猿材料,使我们对巨猿有了深入的了解。由于迄今为止发现的巨猿材料仅限于下颌骨和牙齿,没有发现头骨、体骨和肢骨,它的分类位置至今仍有争论。
魏敦瑞的人类的巨猿起源说是没有根据的。现有的一切人类化石材料表明,人类的身材在进化过程中是逐渐增大而不是减小。现在也已知道,巨猿生存的时期从第三纪上新世纪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中期,分布的地区从亚洲南部的印巴次大陆到我国南方的广西和湖北一带。
巨猿的身材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以至最后绝灭。这些资料有助于我们对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和理解。
二是黑猩猩,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华什伯恩和他的学生等人设想人和猿的共同祖先最像黑猩猩,但由于猩猩的解剖结构和行为特征与狒狒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别。
像黑猩猩那样的灵长类一旦开始像狒狒那样适应草地环境的生活,其结构必然向人的方向发展。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的古猿能够生存下来,必须依赖工具的使用,而工具的制造又推动着进化,这从犬齿的变小上可以反映出来。
工具的使用促使两足直立行走、群体关系的增进和复杂化等等。再从现在灵长类中母子关系可以终生维持的现象进一步推论,早期人科成员可能也是如此。女性对周围的环境更为熟悉,在群体中的作用比男性更为重要,因而在早期原始文化的形成中也比男性起着更大的作用。
所以说工具的作用、直立行走、犬齿的变小以及智力和社会行为等多可以看作是第四种特征的相互作用是人类起源的因素。
三是小猿和残猿,塔特尔的小猿假设认为人科成员最早是由小型的猿进化而来。东南亚的小猿、长臂猿在树上经常站立起来,在地面时几乎总是两足行走,从而设想人类是从中一种较小的猿进化来的。
它的较小的身材可以演化成像长臂猿那样的在树上两足直立行动,用手抓取食物,或是在树上垂直爬行,躯干都在垂直位置,在下到地面活动时,已能两足行走。
在第三纪后期,东非等地发生了地质上的大变化,高山地区开始变低,热带雨林为空旷的干燥或半干燥的草原所代替。
为了生存小猿被迫下到地面,使用工具来获取和制备植物性食物,也猎取小动物为食。杂食的食性使其有广泛的食物来源。小猿也使用棍棒来自卫,这比利用犬齿更有利:一者可与敌害进行相隔较远的打斗,二者棍棒折断时可用新的代替,而不像犬齿折断后不能代替。
在地面生活,更多地使用前肢,因而能更有效地两足直立行走,向着人的方向发展。
法国生物学家夏尔•德维耶和地球古生物学家让•夏利内于1990年出版的一本题为《进化论》的书中提出“残猿进化说”,人类的起源很可能要归功于一只有生理缺陷而不能同它的同伙一样用4条腿走路的残猿。
由于猿群中,直立的姿势更有利于吓唬对手,所以,这只病猿的生理缺陷反而成了一种优势,使它更容易接近和占有雌猿,并将“直立”遗传给下一代,从而成了两足行走的猿类以及以后的人类的始祖。
进化论是人类伟大的发现之一,但它也有不完备的地方,如人类起源时间表中提出的:古猿生活于800万~1400万年前;南猿生活于90万~400万年前;猿人则生活于20万~120万年前。
这里有两个空白期:古猿与南猿之间空缺400万年,南猿(相当于类人猿)与猿人之间空缺200万年。所谓“空白期”,就是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的化石,而400万年的空白期更引人注目。
海猿说
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学说来解释这一段时间化石空白:化石空白期人类的祖先不是生活在陆地上,而是生活在海洋中,人类进化史中,存在着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
哈代提出:地质史表明,400万~800万年前,在非洲的东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迫使部分古猿下海生活,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后,海水退却,已适应水中生活的海猿重返陆地。它们是人类的祖先,在水中生活进化出两足直立、控制呼吸等本领,为以后的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发展语言交流等重大进化步骤创造了条件。
提出海猿说是根据人的许多生理学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在海豹、海豚等水性哺乳动物身上却存在。以此作为这一论断的根据,他列举了人与猿猴之间的许多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大部分和水有关。例如,猿猴太恶水,而人类婴儿几乎一出生就能游泳,而且游泳是孕妇妊娠期内唯一能进行的安全运动。
猿猴不会流泪,而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比如儒艮,即“美人鱼”)有眼泪。人类是唯一能以含盐分的泪液来表达某种感情的灵长类动物,这可能和人类早期在海洋中的经历有关。再从身体的结构上看,人的躯体大部分是光滑的,和海洋哺乳动物相同,只有头部长有毛孔,这可能和游泳时头露出水面有关,正如“美人鱼”一般;人和海豚有皮下脂肪,猿猴却没有;人的脊柱可以弯曲,适合于水中运动,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后弯的。
人类喜欢吃鱼、贝和海藻等水中生物,而猿猴则不。最令人瞩目的是,雄性猿猴和雌性猿猴的交配是倚伏于背部进行的,而大部分海洋哺乳动物,是面对面进行的。如海豚生产时也像人那样,是由充当“接生婆”的海豚用“手”迎接新生儿。
综合这些特征哈代断言:人由海洋哺乳动物进化而来,上岸的成为“人类”,没上岸的被叫做“海怪”。
在研究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控制体内盐分平衡的生理机制后发现,人类对食盐的需求量是没有感觉的。
摄入食盐也毫无分寸。例如在美洲的一些印第安部落人生来就恶食盐。而日本和西方的一些国家的人们摄入的食盐往往超过健康需要量的15~20倍,人类不具备别的陆生哺乳类动物那种对食盐摄入的精细的调节本领,体内缺盐不产生渴求,摄入食盐过多也不能自我控制,而这一特性与生活在海洋中盐分充足的水兽相似。
科学家们指出,人类的潜水生理反应也很强,如人潜入水中时,体内会产生一种称为“潜水反应”现象。人潜入水中后,肌肉收缩,全身动脉血和血流量减少,呼吸暂停,心跳也变得缓慢。此时,饱含氧气的血液不再输入皮肤组织、骨骼和其他器官,而全部集中到维持生命的最重要的机体中心大脑和心脏上,使它们的细胞得以在几十分钟的时间内不致死亡。
这种现象与海豹等水生动物的潜水反应十分相似。
伦敦动物园的营养生物化学权威克劳福特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指出:“人类进化成具有高度智慧、脑容量大的动物,主要得益于所食的鱼。”
鱼和贝类体内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这种成分对大脑的发育有益。
而身体其他部分的生长则需要大量的蛋白质。而脑力仅次于人类的海豚在陆地上生活时,其食谱和当时沿海地区的人类没什么区别。由此可见,人脑是靠食鱼进化而来的,而不是通常生育的自然选择。
科学家还认为,从海猿到人这一进化过程,大致可以这样设想:海水分隔了古猿群体,迫使其中一部分下海生活,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后,海水消退,海猿重返陆地,成为人类祖先,甚至还可以进行更大胆的设想:在几百万年中的某个时期,分成了两支,一支上到陆地,进化成现在的人类,而另一支留在水中,由于适应环境,进化较快,成为了高于陆地文明的“海底人”。
人类确实有许多性状与其他陆生灵长动物不一致,而这些性状只发现在水生生物中。所以,有科学家认为这些性状是其他水生生物传递给人类的,生物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种组合形成的,物种是“杂交”的产物。
他们不赞成海猿假说。因为第一,古猿下海约400万年的时间,获得了一些适应水中生活的海洋生物的特性,在距今400万年前又重返陆地,为了适应陆地生活,它也应该丢掉一些适应海水生活而不适合于陆地生活的特性,如人类不能对体内所需食盐进行精确控制这样的特性。
第二,400万年的化石缺环,海猿说仍没有很好地解释。在海洋生活就没有化石可找了吗?我们现在不也发现大量的海中生物的化石吗?第三,根据近十多年来分子人类学研究所得的结果,人和猿开始分化的时间是距今400万~500万年前,与原先单纯根据化石所测的年代(距今1500万年)要晚得多,这一点也不支持海猿说。
也许人类的祖先并未经历过下海这一阶段。这段400万年的化石空白较合理的解释是古猿与海洋生物发生了基因重组,于400万年前产生了南方古猿。组合产生新种所需的时间很短,甚至可以在十几代到几代的时间便又形成新种,从而可以说过渡阶段的化石是没有的。
这样既可以说明人类是组合的必然结果,就像生物登陆事件一样,在没有上岸之前,肺已产生,为登陆做了准备。
在日本发现了一种人面鲤鱼,它的头部生得很像人类的面孔,有眼,有鼻,有嘴巴。这种人面鲤鱼属于锦鲤的一种,大约有10条左右,已被列为珍稀保护动物。
人类有两个祖先:一个是古猿,另一个是海洋生物。当然,关于人类的双祖先复合起源的说法仅是一个假说,还没有绝对的证据。
天外说
有人认为人类的始祖是来自外星球,如一些生物考古学家在考古中发现了许多至今都无法解释的古代文明:美科学家多次在岩石中发现约有2.5亿年历史的类人猿动物脚印,特别是在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同一块岩石中还发现了空鞋子的人类足迹,而三叶虫存在的时间是6亿年前至2.8亿年前,那时根本没有我们人类。
科学家在加蓬奥克洛铀矿发现了一个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在古埃及金字塔内发现那些裹着的尸体放射着粒子和光子射线。在发掘爱尔兰栋拉雷和恩尼斯古城堡时,发现了只有核爆炸才能留下的痕迹;在古印度遗迹中发现了衣服所含放射能是正常情况下的50倍,这都表明是核袭击的结果。
而人类近几十年才开始掌握核技术,那以前的核技术是谁发明和使用的呢?
考古学家在南美洲发现了一个描绘2.7万年前的古代星空图,图上的符号记述的是极其深奥的天文知识,这些知识是现代人类所未掌握的。
在秘鲁珍藏着一块3万年前的石刻,石刻描绘一位古印第安学者手持一个跟现代望远镜非常相似的管状物贴近眼前观测天象。而人类第一架望远镜是在17世纪中期才发明的,至今不过300多年,3万年前的望远镜又是从何而来?
对于上述古代文明,许多考古学家都深感蹊跷,谜底难解。
他们认为,除非外星人所为,绝非近代人类或古代某一个时期的人类所能做到。
人类进化至现在,已经有上百万年历史,通过碳-14已经精确地估算出某种高度文明的产物远在3万~4万年前,人类有一个活跃、鼎盛时期。
我们的地球曾经不止一次遭到大洪水、大爆炸、大灾难的侵袭,因此古代文明可能一毁再毁,古人类也死而复生。
对于这些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
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以前就有“历史”,而且较4000年前甚至比今天更发达。
最近从海底测控获得资料显示,那些从古代哲学家的著作中被称为“奇迹”的亚特兰蒂斯,可能正位于百幕大三角西方。
由水中拍摄的照片和实地勘测可知,1000年前的人类已能举起数百吨的巨石了。这个“大洪水”时代以前的文明废墟,其海底墙壁和海中道路的浩大精妙,无异于今日视之为谜的7000年前埃及大金字塔。
也许在1.2万年前,人类对宇宙的知识已经超过了今日;也许在三四万年或10多万年以前,人类已经有了数次这种文明的高峰。
我们仅仅可以知道地球文明史的高峰是人类创造的,但无法得知人类文明的进程。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写成于公元前1500年,距今有3400多年了。而书中记载的史实则要比成书早2000年,就是说书中的事情是发生在5000多年前的事了。
此书记载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两次激烈的战争。令人不解和惊讶的是,从这两次战争的描写中看,他们是在打核战争
书中的第一次战争是这样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稳坐在维马纳(类似飞机的飞行器)内降落在水上,发射了阿格尼亚(可能类似火箭)武器,它喷着火,但无烟,威力无穷。
刹那间,潘达瓦人的上空黑了下来,接着,狂风大作,乌云滚滚,向上翻腾,砂石不断从空中打来。” “太阳似乎在空中摇曳,这种武器发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大片的地段内,动物倒毙,河水沸腾,鱼虾等全部烫死。
火箭爆发时声如雷鸣,敌兵烧得如焚焦的树干。”
第二次战争描写更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方三个城市发射了一枚火箭。此火箭似有整个宇宙之力,其亮度犹如万个太阳,烟火柱滚滚升入天空,壮观无比。
” “尸体被烧得无可辨认,毛发和指甲脱落,陶瓷器碎裂,盘旋的鸟儿在空中被灼死。”
看到此惨状,现代人会立刻联想到原子弹爆炸后产生的威力。特别是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入两颗原子弹之后,人们才恍然大悟,这些描述就似原子弹爆炸目击记一样准确。
后来考古学家在发生上述战争的恒河上游发现了众多的已成焦土的废墟。这些废墟中大块大块的岩石被黏合在一起,表面凸凹不平。要知道,能使岩石熔化,最低需要1800℃,只有原子弹的核爆炸才能达到。
在德肯原始森林里,人们也发现了更多的焦地废墟。废墟的城墙被品化,光滑似玻璃,建筑物内的石制家具表层也被玻璃化了。除了在印度外,古巴比伦、撒哈拉沙漠、蒙古的戈壁上都发现了史前核战的废墟。
废墟中的“玻璃石”都是与今天的核试验场的“玻璃石”一模一样。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