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以前该族有
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是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行政管辖的自治共和国。它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西北部,阿姆河下游和咸海南岸,面积16。55万平方千米,人口148。2万。首都是距塔什干市1255千米的努库斯市。 该市人口20。37万。
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有15个行政区(阿姆河区、别鲁尼区、博扎套区、康勒库里区、卡拉乌扎克区、肯盖依利区、贡戈拉特区、穆纳克区、努库斯区、达赫达库贝尔区、土尔特库里区、霍贞利区、奇姆拜区、舒马奈区和艾利卡里区),12个市(别鲁尼市、布斯顿市、贡戈拉特市、曼根特市、穆纳克市、努库斯市、达赫阿达什市、土尔特库里市、哈尔卡巴特市、霍贞利市、奇姆拜市和舒马奈市),16个...全部
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是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行政管辖的自治共和国。它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西北部,阿姆河下游和咸海南岸,面积16。55万平方千米,人口148。2万。首都是距塔什干市1255千米的努库斯市。
该市人口20。37万。
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有15个行政区(阿姆河区、别鲁尼区、博扎套区、康勒库里区、卡拉乌扎克区、肯盖依利区、贡戈拉特区、穆纳克区、努库斯区、达赫达库贝尔区、土尔特库里区、霍贞利区、奇姆拜区、舒马奈区和艾利卡里区),12个市(别鲁尼市、布斯顿市、贡戈拉特市、曼根特市、穆纳克市、努库斯市、达赫阿达什市、土尔特库里市、哈尔卡巴特市、霍贞利市、奇姆拜市和舒马奈市),16个市级镇和112个行政村。
农业以棉花、水稻、水果、蔬菜和甘草种植为主。畜牧业以卡拉库尔绵羊养殖为主。工业以冶金、电力、纺织、食品加工等为主。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宪法规定,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的自治权受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法律保护。
该自治共和国还拥有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宪法不相抵触的共和国宪法,但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宪法在该共和国境内同样具有约束力。未经自治共和国同意,其边界现状不能改变。自治共和国境内有关行政划分的所有事宜都由自治共和国自行解决。
自治共和国在全民公决的基础上有权脱离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自治共和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相互关系由双方在乌兹别克斯坦宪法范围内签订的相关条约、协议来协调。
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的宪法于1930年4月9日颁布。
该自治共和国有自己的国徽、国旗和国歌,在自治共和国宪法基础上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机制。
立法权由自治共和国最高权力代表机关〖CD2〗共和国议会来行使,该机关在多党制基础上由各区选举出的代表组成,任期5年。
议会主席由乌兹别克斯坦议会副主席和议员选举产生,自治共和国议会按各区行政划分情况每区推选一位侯选人进入乌兹别克斯坦议会,并在议会日常会议中拥有立法动议权。
行政权由自治共和国议会批准的自治共和国部长会议来行使。
部长会议由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各部委的部长、主席及各大型企业和财团的领导人组成。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凭职位可直接进入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内阁。塔什干市就有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下属的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部长会议常设办事机构。
共和国的司法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各政治党派和各社会团体之外,由共和国最高法院经济法庭及努库斯市、各区的军事法庭和经济法庭组成,任期5年。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主席是乌兹别克斯坦宪法法院成员。
从自然地理角度来讲,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的领土主要包括克孜勒库姆沙漠西北部、乌斯秋尔特高原东南部、咸海南部和阿姆河三角州地区。共和国境内有独立的山系——最大的是苏丹乌外斯山系。
阿姆河三角州有许多支流、湖泊、土加植物、芦苇丛和沼泽地。三角州地区阿姆河右岸是水浇地和灌溉渠。
矿产资源有天然气、铁、磷、钙土、斑脱岩、高岭土、盐土、硭硝、大理石和花岗岩等。
这里的气候属大陆性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季少雪寒冷,降雨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
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唯一的河流是阿姆河(下游),其三角州上生长着茂密的土加植物。
在苏丹乌外斯山脚下设立了巴代土加植物保护区。
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初卡拉卡尔帕克共和国的领土上就有人居住,在奎克勒尔干卡尔祭祠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古代文字碑(公元前4世纪),最有名的要数古希腊罗马晚期的托普拉卡尔宫殿(3~4世纪初)和戈乌尔卡尔等纪念碑。
这里有许多自卡拉卡尔帕克人迁居热纳河流域起遗留下的灌溉设施、房屋及宅院的遗迹。从16世纪末起,中亚的史书文献中就常提到卡拉卡尔帕克人。
卡拉卡尔帕克人是中亚种族中血统最为混杂的种族。
其语言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中的卡拉卡尔帕克语。卡拉卡尔帕克人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教徒。他们是由居住在锡尔河三角州和咸海南部平原地区的部落发展起来的。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卡拉卡尔帕克人中的大多数占据了锡尔河中下游地区。
他们过着半定居生活,从事种植、畜牧和捕鱼业。18世纪下半叶,绝大多数卡拉卡尔帕克人从锡尔河流域迁移到了锡尔河的西部支流热纳河流域。19世纪初,卡拉卡尔帕克人终于迁移到了阿姆河三角州地区。
19世纪下半叶,位于阿姆河右岸的领土并入沙俄帝国,并在此成立了阿姆河区,属于由突厥斯坦总督(1878年)管辖的锡尔河州。
1920年阿姆河区归入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阿姆河州。1924年组建了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州,归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管辖,后于1930年加入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32年又改组成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共和国,1936年加入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卡拉卡尔帕克人的传统产业是半定居式的畜牧业,同时兼顾灌溉农业和捕鱼业。
过去卡拉卡尔帕克人常以村落的形式居住。一个村庄往往由一个家族或几个有亲戚关系的家族组成。
村庄一般沿灌溉地域分布。他们的传统居所是蒙古包。蒙古包先由木棍搭成框架,再用芦苇草将框架空隙填塞严实,墙壁及顶部则用粘土抹光。岁月流转,他们的居住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现代卡拉卡尔帕克人村庄的房屋都有大窗户、木地板、家用电器、天然气和自来水。
房屋内部陈设既有现代城市化装饰,也有传统民族式摆设。墙上有挂毯,地上铺地毯,铺盖被褥色彩艳丽,陶瓷餐具五颜六色,茶具古色古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现在蒙古包只在农村地区作为避暑的居所。
卡拉卡尔帕克人饮食以农副产品、畜牧产品和渔业产品为主,当然也有从其它民族借鉴来的菜肴,但在这些其它民族的菜肴中多多少少地掺入了自己民族的传统口味。
传统的民族服饰只有老年人才穿戴。卡拉卡尔帕克人的古代妇女头饰、头巾的色彩极其艳丽,现代服饰则接近西方,现代民族服饰的特点仅表现在女式短裙的传统缝缀褶饰上。
卡拉卡尔帕克人的民间艺术别具一格。
从古时候起,该民族带有镶嵌物的木雕、皮饰、织物、刺绣等就有了很大的发展(蒙古包的门窗、餐具、橱柜等)。蒙古包里的装饰物包括地毯、挂毯、有花饰图案的半毛毡、线织长条地毯。还有拉毛的、不拉毛的、拉毛和不拉毛混合编织的、柔和棕色的、玫瑰色的、淡黄色的长条地毯。
卡拉卡尔帕克人的传统民族装饰工艺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至今。
卡拉卡尔帕克人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工艺别出心裁。古典文学、传统民俗等闻名于世。非常有名的勇士歌谣“阿尔巴梅斯”、“克尔科克兹”、“科布兰”等都是以文学的形式对历史事件的再思考。
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很多古典诗人曾在这里生活过,并在这里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像热耶热苏、阿热尼牙孜、别尔达赫、奥捷什和稍晚期的姆萨耶夫、阿维佐夫、艾姆尔扎耶夫等。依布拉吉姆·龙苏波夫、杜列普别尔盖·凯普别尔盖诺夫、基洛夫别尔盖·肉玛姆拉托夫等文学家的著作早就不仅在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家喻户晓,索比尔·卡玛洛夫、玛拉特·努尔姆哈麦多夫、恰尔州·阿布季罗夫等伟大的科学家对乌兹别克斯坦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今的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生产门类很多。主要工业部门都与农产品原料加工有关,主导部门是棉花加工处理,与此有直接关系的有加工棉籽的榨油行业。大型工业企业有塔赫阿塔什国营地方发电站、贡戈拉特烧碱厂、“卡捷克斯”合资企业和“艾尔捷克斯”合资企业等,同时组建了大批小型企业。
该共和国南部专门从事棉花种植和桑蚕养殖。这里水源奇缺,夏季酷热,冬季寒冷,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因而这里的农业需要特殊的田间管理。共和国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水稻,这里水稻的产量直接影响着整个乌兹别克斯坦的水稻供给情况。
在广阔的克孜勒库姆荒漠牧场地区主要从事卡拉库尔羊和骆驼养殖业。北部种植水稻,从事牧业,沿咸海地带则发展渔业、牧业(包括养马业)。
共和国境内有铁路、公路网,航空运输也得到了发展,并有天然气主管线通过。
在阿姆河三角州南部的沙砾中耸立着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首都努库斯市。它是共和国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该市差不多位于共和国地理中心,交通条件优越,克孜盖特盖大运河和连接共和国各州的公路主干线穿城而过。
努库斯市是一座现代化城市,这里的高楼大厦大部分用当地的大理石镶面,美丽大方。这里集中了共和国大型工业企业、科学文化设施及卫生医疗机构,还有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分院、大学、师范学院等大专院校。
努库斯市还是电视转播中心,民族电视及广播节目都是从这里转播出去的。这里有艺术科学院分部,音乐家、作家、建筑师和影视艺人联盟组织。
霍杰伊利市是卡拉卡尔帕克共和国较发达的城市之一,是阿姆河左岸的交通要冲,也是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中心。
共和国最南端的杜尔特库里市在1932年以前曾是共和国首都,因这里地理位置欠佳,常受洪水袭击,因而不得不将首都迁往较为理想的地方。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