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介绍一下石家庄
石家庄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位于东经11308′~114058′和北纬37042′~38021′之间。西依太行山,与山西煤炭基地接壤,东、南、北三面为华北平原,东北部与华北油田毗邻。地势西高东低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平均海拔77。9米。西部群山环绕,丘陵起伏,东部地势平坦。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气温13。60C,年平均降水492毫米,年平均日照1909小时左右,无霜期187天。
石家庄市是伴随着铁路的兴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城市。明、清两代,石家庄还是一个小村庄。20世纪初,平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和正太铁路(今石太铁路)相继修建,并在此交汇。同进...全部
石家庄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位于东经11308′~114058′和北纬37042′~38021′之间。西依太行山,与山西煤炭基地接壤,东、南、北三面为华北平原,东北部与华北油田毗邻。地势西高东低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平均海拔77。9米。西部群山环绕,丘陵起伏,东部地势平坦。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气温13。60C,年平均降水492毫米,年平均日照1909小时左右,无霜期187天。
石家庄市是伴随着铁路的兴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城市。明、清两代,石家庄还是一个小村庄。20世纪初,平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和正太铁路(今石太铁路)相继修建,并在此交汇。同进,铁路工厂和站段也先后建立起来,使石家庄成为交通要地交逐渐变为城市。
民国14年(1925年),始称石家庄,不久改称石门市(即石家庄与休门等村合并,取石家庄和休门首尾各一字)。民国28年(1939年)10月正式建立石门市。民国29年(1940年)以石门为起点的石德铁路建成,交通地位更加重要。
民国36年(1947年)11月12日,石门市解放,是全国解放最早的较大城市之一;同年12月26日,改石门市为石家庄市,当时,全市人口19万,大小工厂27家,工业总产值2000万元左右。1968年,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来石家庄。
石家庄是河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是一座综合性的中心城市。1990年,全市总面积325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0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72平方公里;总人口292万,其中市区人口139万,城区人口102。
2万;辖长安、桥东、桥西、新华、效区、矿区六个区和井陉、获鹿、正定、栾城四个县;有汉、回、蒙、藏、朝鲜等40个民族。
工业以轻纺、医药、电子、机械、化工、建材为主,门类比较齐全,是全省最大的工业基地。
1990年全市有工业企业2。36万个,其中乡以上工业企业1321个,职工42。1万人;固定资产原值101。4亿元,净值74亿元。1988年称为华北地区第一个工业总产值超过百亿元的省辖城市。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19。
4亿元,比上半年增长4。3%。工业产品获国家金银质奖牌的51种,获省、部以上优质产品称号的500多种;优质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4%。全民独立核算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43万元。
纺织工业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基地之一。全市有纺织企业112个,纺织职工9。2万人,纱锭72万枚,布机2万台,纱锭和布机数分别约占全省总数的1/4和1/3。1990年纺织工业总产值21亿元,约占全市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棉纱产量8。
6万吨,棉布产量5。1亿米,印染布产量2。4亿米,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26%、40%和50%,位居全国前列。有棉纺一、二、三、四、五、六、七厂、第一印染厂、第二印染厂、纺织经编厂等大、中型纺织、印染、经编企业。
医药工业是全国生产抗生素和化学原料药的重要基地之一,全国12大类原料药石家庄市能生产7大类40多种,抗菌素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华北制药厂是全国最大的制药联合企业,有"东亚第一药厂"之称。
第一制药厂是全国26个重点制药企业之一。电子工业是全省重要的基地,年产值6。49亿元,实现利税1214万元。能够生产电视机、通讯设备、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等产品。有国家重点电子研究所第13所和54所,是全国半导体和通讯研究中心,能够研制生产集成电路和卫星通讯设备。
石家庄电视机厂是国家定点生产电视机的企业之一。年产325万只黑白显像管的玻壳厂已经投入试生产。国家重点工程上安电厂正在本市建设,该工程总投资45亿元,发电总能力250万千瓦,计划1997年全部竣工,第一期工程两台35万千瓦机组已并网发电。
轻工业能够生产食品、卷烟、造纸、服装、五金、日用化工、日用百货等产品。化学工业具有基本化工原料、有机化工、石油化工、日用化工以及化肥、橡胶等生产能力。石家庄炼油厂年加工原油能力350万吨,1990年年加工量130多万吨;石家庄化肥厂年产合成氨14万吨。
机械工业能够生产民用飞机、内燃机车、载重汽车、拖拉机、矿山机械等1000多种产品,有石家庄水泵厂、内燃机配件总厂等骨干企业。本市西部山区有丰富的建材资源,初步探明石炭岩储藏量10。5亿吨、大理石1。
1亿立方米。能生产水泥、水泥制品、砖、石灰等建筑材料。年产水泥162万吨,平板玻璃6。4万重量箱,卫生陶瓷22。6万件。
农业经济比较发达,农副产品供应充足,是全省的粮菜高产地区之一。
1990年全市有乡村人口159。8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80。4万人;耕地总面积196万亩,其中水浇地168。96万亩,人均耕地1。2亩,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17位。199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56。
89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37万千瓦,人均1。63千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于前列,全市农村现有载重汽车4062辆,大中型拖拉机1749台,小型拖拉机2。79万台。主要农产品人均产量在省会城市处于上游水平。
1990年,粮食总产89万吨,再创市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夏粮生产曾受到国务院的表彰。棉花总产4109吨,油料总产1。93万吨,蔬菜总产99万吨,每年可提供商品菜在50万吨以上。肉类总产5。8万吨,鲜蛋总产3。
1万吨,鲜奶总产2。3万吨。全市乡镇企业已发展到5。07万个,其中乡办784个,村办3720个;1990年实现总产值47。1亿元,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达到4。15亿元,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达到4。
15亿元和1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3%,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商业贸易比较繁荣。1990年,全市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3。43万个,从业人员14。13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三业"网点118个,"三业"人员484个,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中上水平。
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37亿元,占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10。中山路、解放路、长安路是市区主要商业带,有人民商场、解放路百货商场、长安路商场、建华百货大楼等大型国营商场。全市有大中型百货商场和工业品、农副产品、物资贸易中心50多座,集贸市场87个。
市曾多次举办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商品交易会、定货会、展销会。
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石家庄市是国务院批准的甲类开放城市,1981年以来,先后与日本长野市、加拿大萨斯卡通市、美国得梅因市、意大利巴马市结为友好城市,并以这些城市作为对外开放的基地和窗口,与世界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友好往来和经济贸易关系。
1990年,全市外贸商品收购总值达13。7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前列。全市外贸出口生产企业200多家,出口产品有纺织、服装、轻工、医药、机械、电子等15大类306个品种,远销世界112个国家和地区,一些产品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
1979年以来,通过"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加工、补偿贸易)"和合资、合作、国际租赁等多种形式,全市利用外资项目114项,吸收利用外资1。54亿美元;累计签约"三资(合资、合作、独资)"企业已发展到43家,其中已建成开业的有燕华电品、中美新星国际电脑、明石染厂、华石机械、燕山出租汽车等18家。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1990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50元,居民年生活费收入为14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4元。市零售物价指数为101。3%。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4。26亿元,比年初净增14。
63亿元,增长36。9%。其中城镇居民存款余额增长40%,乡村居民存款余额增长28。9%。
内外交通比较便利。石家庄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铁路是全国重要的枢纽之一,京广、石太、石德铁路交汇于此。
石家庄火车站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客货中转站,全国三大编组站之一。火车站新客站于1987年投入使用,年客运发送量近800万人次。石太铁路是全国第一条复线电气化铁路,是晋煤外运的三大通道之一;石德铁路也已改建成复线。
公路运输四通八达,170多条长途汽车线路通往省内大部分地区和京、津、晋、鲁、豫等地。全市有10条公路干线向外辐射,正在兴建的京深(北京至深圳)汽车专用公路将从市区东部通过,石家庄至定州段已投入使用。
民航事业开始起步,石家庄机场于1984年开始营运,已开辟了通往北京、上海、广州、呼和浩物和秦皇岛的5条航线。目前,正在新建河北省民航石家庄正定机场,完工后,航线、班次都将大大增加,成为全省一个重要的民用航空港。
石家庄邮政枢纽大楼是全国四大邮件处理中心之一,其中有全国邮政系统第一个由微机控制的邮袋分拣机械化车间,同1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直封邮件关系,同16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174个城市建立了互办特快邮递业务员。
新近落成的电信大楼是北京以南地区电讯网络的一个重要枢纽;光纤通讯等现代化技术已开始使用,可与国外166个国家和地区、国内700多个市、县进行通讯联系;市内程控电话装机总容量3。8万门,可与国内80多个城市直接通话。
城市建设发展比较快。石家庄市是按照国务院1995年批准的第一期和1983年批准的第二期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起来的。在规划的指导下,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东北工业区、孙村工业区、中华大街工业区和中山路、解放路、长安路为主横贯市区东西的商业带。
城市布局较为合理,区域功能比较明确。市区主要道路东西为路,南北为街,呈网格状分布,15座较大型立交桥把市区道路联为整体,交通比较方便。1990年,城市道路总长度468公里,公交营运线路38条,公交车辆386部,万人拥有公交车辆2。
8部。全市出租汽车有654部。通过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城区房屋建筑总面积已达3000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8。3平方米。全市供水管道总长度818公里、年供水总量3。25亿吨。城区园林绿地面积899公顷,绿化覆盖率达27。
2%。
科技实力比较雄厚。1990年,全市共有国家、省、市级科研和科技开发服务机构458个,其中中央部属机构6个,省属机构74个,市属机构11个;科技人员近3万人,其中市属及以下科技人员8000多个。
全市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到129个,从业人员1200多人;取得科研成果138项。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较快。1990年全市有大专院校17所,在校学生2。7万人,任职教师4653人,师生比例为1:5。
7;主要有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河北医学院等。中等专业学校42所,在校学生2。3万人。另外,还有技工学校31所和农业、职业中学各27所,在校生1。8万人;普通中学221所,在校生11。99万人;小学1059所,在校生28。
3万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初中普及率达90%以上。全市共有卫生机构934个,床位1。31万张;其中医院183个,床位1。25万张,较大的医院有省医院,省医学院附属二、三、四院,省结核病院,市一、三院,市中医院等。
从事卫生技术的人员2。1万名,其中医生1。1万名。全市有各级专业文艺团体14个,专业文艺工作者近2000人,其中市属专业剧团4个。各类影剧院41座,座位近5万张。有省博物馆1座;图书馆7座,藏书总计236万册;市博物馆和市新图书馆拔地而起。
还有各级群艺馆、文化馆13个,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名胜古迹众多,旅游事业兴旺。石家庄市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每天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井陉县内的苍岩山,相传为隋炀帝之女南阳公主出家修行之所,自古享有盛名。
在正定县城内,有距今1400多年历史的隆兴寺,大铜菩萨像和彩色观音像,堪为我国古代铸造、雕塑艺术中的瑰宝;又新仿建了宁荣街、荣国府、西游记宫和封神演义宫等,市内的华北烈士陵园,安葬着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和印度友人柯棣华、爱德华大夫的陵墓等。
建置区划
石家庄市域,春秋时属鲜虞国,战国时先属中山国,后归赵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全面推行郡县制,东垣(今石家庄市效区东古城)、石邑(今获鹿县南故邑)、井陉(今井陉矿区天护)先后置县,属恒山郡,郡治东恒。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刘邦亲率大军攻东恒,平定叛将赵利,改东恒县为真定县,治所仍在今石家庄市效区东古城。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
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析常山郡一部置真定国。
王莽建立新朝,为标新立异,大改地名,将常山改为"井关",真定改为"思治"。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省关县置栾城县,与石邑、真定、井陉等县皆属常山郡。
三国时期,石家庄为魏地,仍属常山郡。西晋初常山郡治从元氏迁真定(今石家庄市效区东古城)。
北魏始皇三年(公元398年)迁常山郡治至安乐垒。北齐时常山郡治复迁于真定(今石家庄市效区东古城)。
隋开皇初,废郡存州,恒州辖真定、常山、井陉等县;大业初,又废州立郡。直至唐初,郡、县治所才从今石家庄市效区东古城移于滹沱河以北,即今正定城。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石邑西境置鹿泉县(今获鹿县)。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置恒州(治石邑),领石邑、真定等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恒州治所迁真定。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废石邑并入获鹿县。石邑降为镇。至晚到明朝初年,石邑镇已不复存在,仅留下该镇一头的一个村落--镇头,至清代,"镇头"传为"振头",又称"枕头"。
自隋开皇三年至宋开宝六年,振头作为石邑县治和恒州州治前后达390年之久。
唐宋以后,真定、石邑两县治所先后北迁、西移,但今石家庄市区基本上仍属获鹿、真定(正定)两县地。 明代,石家庄是一个小村。
20世纪初,石家庄村的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仅有200户人家、600余口人。 1903年和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先后在石家庄建站,从此石家庄商贾云集,日臻繁华。民国14年(1925年)6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命令直隶省建立"石家市",以"石家庄为其区域",实行市自治制;8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又以1273号指令批准将石(家)庄、休门合并,取首尾各一字,更名为石门市,组建石门市政公所,筹建市制。
民国17年(1928年)南京民国政府通令全国,取消所有市政公所,废除原来的"市自治制"。至此,建市工作遂告搁浅。
民国26年(1937年)10月10日,日本军侵占石门。
民国27年(1938年)1月15日组建了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
民国28年(1939年)10月7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以秘字第1027号指令,正式批准设立石门市,11月13日举行庆祝大会;同年,伪河北省公署民统字第5369号训令拟定市区范围;东至北宋、尖岭;西至大马村、大郭村、西王村、大谈村、西岗头;南至五里庄、塔谈村、塔冢、东王村;北至大安舍、赵陵铺、董家庄、西古城、东古城。
民国30年(1941年)3月8日,又划入正定、获鹿一部分村庄,加上原东北栗村、西北栗村等村,共计69个村庄,全市面积为121。8平方公里,人口为166733人。石门市共分六个区,第一、二区为市内区,余为郊区。
民国36年(1947年)11月12日石门市解放;12月26日石门更名为石家庄市,划为八个区,市内原一、二区分为四个区,效区四个区不变。即第一区:京广铁路以西,中山路以北;第二区:京广铁路以西,中山路以南(含中山路);第三区:京广铁路以东,解放路以南;第四区:京广铁路以东,解放路以北(含解放路);第五区:即原第三区;第六区:即原第四区;第七区:即原第五区;第八区:即原第六区。
民国37年(1948年)9月26日,石家庄市改属华北人民政府领导。
民国38年(1949年)1月24日阳泉市划归石家庄市领导(当年8月又划归山西省);8月1日石家庄市归河北省人民政府领导,为省辖市。
1950年6月27日,建立井陉矿区(辖39个村),归石家庄市领导;8月22日,将效区四个区合为两个区,即原五、八区合为新五区;原六、七区合为新六区。
1953年12月21日,效区两个区合为一个效区,后又改称振头区。
1955年1月14日,石家庄市第一区改称新华区,第二区改称永安区,第三区改称东华区,第四区改称和平区。 1956年4月30日,市内五个区改为三个区,即京广铁路以西原新华、永安两区合为桥西区;京广铁路以东原东华、和平两区合为桥东区;建设大街以东(含建设大街)为长安区。
1958年4月28日,石家庄市由省辖市改为专辖市;8月,效区成立"卫星"、"红星"、"东风"三个人民公社,直接归市领导,同时撤销振头区建制,随后,在三个人民公社的基础上,又从正定、栾城、获鹿划入50个村庄,分别纳入三个公社,实行乡、社合一,使效区范围空前扩大;10月,市内建立"桥西"、"桥东"、"长安"三个人民公社,公社和区政府实行政、社合一,一套机构,两个牌子;11月11日,井陉、获鹿两县并为井陉县,划归市领导,矿区撤销并入井取县。
1959年1月24日,撤销井陉县,划分两个市辖区,即:石家庄市井陉区(区人民委员会设在微水)和石家庄市获鹿区(区人民委员会设在获鹿城关)。
1960年3月1日,石家庄专员公署与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合署办公,称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委员会;5月10日,石家庄专员公署撤销,原石家庄专员公署所辖的正定(含灵寿)、新乐(含行唐)、藁城(含无极、栾城)、深县(含安平)、束鹿(含晋县、深泽)、衡水(含武邑、枣强、冀县)、宁晋(含新河、赵县)、无氏(含高邑)、平山(含建屏)九个县划归石家庄市领导。
石家庄市改为省辖市;5月26日,设立井陉县,将石家庄市原井陉、获鹿两区划入,同时,将并入井陉县的井陉矿区分出,与井陉矿务局合并成立井陉煤矿人民公社(政企合一),直属市领导;6月30日,获鹿又从井陉县分出,划归市桥西区领导。
1961年4月28日,石家庄专区与石家庄市分设,石家庄市改为专辖市,原由专署划归市辖各县,又划归专署领导;12月30日,以京广铁路为界,建立两个效区,即东效区和西效区。
1963年,矿区与矿务局政企分设,重新成立井陉矿区。
1964年1月11日,缩小效区、矿区,西效区保留54个村,东效区保留32个村,矿区保留28个村,同年末,东、西效区又合并为一个郊区。
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会迁至石家庄市。
1978年3月11日,石家庄市改为省辖市。
1979年红卫区改称桥西区。
1983年11月,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所辖的获鹿、井陉两县划归石家庄市。
1986年4月,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所辖的正定、栾城两县划归石家庄市。
1990年,石家庄市辖桥东、桥西、新华、长安、郊区、矿区6个区和井陉、获鹿、正定、栾城4个县,计33个街道办事处,29个镇,69个乡。
井陉县。井陉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偏南,地处太行山东麓。西与山西省平定县、盂县接壤,东与获鹿、元氏、赞皇三县交界,北与平山县毗邻,南与山西省昔阳县相连,县人民政府驻微水,距省会石家庄40公里。 井陉以地形而得名,四面高,中央低,"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曰井陉"。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井陉置县,为恒山郡属县。西汉时井陉为冀州常山郡属县。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自井陉析设绵蔓县,与井陉同属真定国。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并绵蔓县入井陉县,属冀州常山国。
三国魏时,井陉县属常山郡。北齐时石邑县(今获鹿县)入井陉县,属常山郡。隋代,开皇六代(公元586年)复置石邑县,与井陉县同属恒山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于县置井州及苇泽县。大业初,废井州,并苇泽县、蒲吾县入井陉县;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井陉县属恒山郡;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于县置井陉郡。
唐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于县置井州,辖井陉县、苇泽县;贞观初并苇泽县入井陉县;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废井州,井陉县改隶恒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改恒州为镇州,辖井陉县。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镇州改为真定府,辖井陉县;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井陉县并入获鹿、平山二县;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复置井陉县,属真定府。
金代井陉升威州。元代初井陉县仍属威州,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井陉县治所迁至开长镇。明代,真定府辖井陉县。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真定府改名正定府,辖井陉县。民国2年(1913年)井陉县属范阳道;民国3年(1914年)范阳道改名保定道,辖井陉县;民国17年(1928年)废道,井陉县直属河北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月成立晋察冀边区冀西区,辖井陉县。1939年9月井陉县划属冀西三专区。1940年上半年又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五专区,并有部分地区划归建屏县。1942年2月又划归北岳区第五专区。
1944年6月,又改属北岳区第四专区。1944年7月,北岳区划为冀晋、冀察两区,井陉县属冀区第四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初,井陉县仍属冀晋区第四专区。1946年4月调整行政区划,冀晋区改划为三个专区,原则上恢复旧县制,撤销联合县;6月井陉县属冀晋区第三专区。
1947年6月井陉县划属冀晋区第四专区;11月,冀晋区和察哈尔省合并为北岳区。1948年6月,区划调整后井陉县属北岳区第四专区。1949年8月成立河北省人民政府,井陉县划属河北省石家庄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井陉县属河北省石家庄专区。
1958年12月20日撤销井陉县,并入石家庄市。1960年6月26日析石家庄市井陉、获鹿两区、复置井陉县,属石家庄市,1961年5月23日改属石家庄专区。1962年3月27日析井陉县复置获鹿县。
1970年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辖井陉县。1983年11月15日井陉县划归石家庄市。1970年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辖井陉县。1983年11月15日井陉县划归石家庄市。1990年井陉县辖11个乡,10个镇,318个村。
获鹿县。获鹿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地处太行山东麓,西部为太行山丘陵区,东部则为洪积冲积扇形平原。东邻石家庄市内区、正定县,西接井陉县,南与栾城、元氏两县交界,北同灵寿、平山两县相连,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距省会石家庄15公里。
获鹿县的"获"字,方音读huai,原名鹿泉县。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改鹿泉县为获鹿县,寓以捕获安禄山之意(鹿为禄之谐音)。 获鹿县境,春秋初属鲜虞国,后属晋地。战国初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后,归赵国。
秦代置石邑县,(治今获鹿县南故邑村),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改恒山郡为常山郡,辖石邑县;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封常山郡为常山国,辖石邑县;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又改常山国为常山郡,辖石邑县;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析常山郡,于今获鹿县治北置绵蔓县,隶属真定国;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在今获鹿县城东北封乐阳侯国,属恒山郡。
东汉时,省石邑县,后复置,属常山郡;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常山郡并入中山国,石邑县改隶中山国,二十年复析中山国置常山郡,辖石邑县;自永平五年(公元62年)始,常山时为国、时为郡,均辖石邑县。
三国魏和代,石邑县均属常山郡。北魏时,石邑县属常山郡。至北齐改石邑县为井陉县,原井陉县也省入新改后的井陉县,隶属常山郡。隋代,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石邑县治移至万夏村(今振头),罢常山郡,石邑县改隶州;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改井陉县为石邑县,并于故井陉县地置井陉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石邑县在今获鹿县治置鹿泉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井州,鹿泉县并入石邑县;义宁初,复置鹿泉县、井州,井州辖鹿泉县。
唐代,武德初石邑县置恒州,辖石邑县,井州领鹿泉县;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窦建德陷恒州,四年平息,恒州徙治真定,仍领。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