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沿海省份各列举20个左右社会
在沿海,城市带农村,一圈一圈向外蔓延,结果是城包村、村围城,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到底是农村城市化还是城市农村化?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建设 ,有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定义为“建新房、刷大墙”。实际上,新农村不是“新村”,绝不是“修新房、建新村”,更不是“举债搞建设,增加农民负担。 ”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把农村变成城市,还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甚至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住所变洋房”。那么沿海的新农村到底“新”在哪里?请看——
编者按:
中国沿海,其面积占全国的17%,人口占全国的42%。 覆盖了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广西、福建、山东、广...全部
在沿海,城市带农村,一圈一圈向外蔓延,结果是城包村、村围城,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到底是农村城市化还是城市农村化?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建设 ,有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定义为“建新房、刷大墙”。实际上,新农村不是“新村”,绝不是“修新房、建新村”,更不是“举债搞建设,增加农民负担。
”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把农村变成城市,还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甚至有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住所变洋房”。那么沿海的新农村到底“新”在哪里?请看——
编者按:
中国沿海,其面积占全国的17%,人口占全国的42%。
覆盖了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广西、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集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三位一体的中国沿海,在政策配套、招商项目、基础设施、人才引进等方面占尽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铸就了‘中国沿海’这一特定的政治经济品牌。
那么,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初,在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对沿海农民而言又将是怎样一种福音,对沿海农村又是何等的发展机遇?
中国沿海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又如何?沿海又如何利用新农村建设再创新优势?沿海新农村建设新举措究竟孕育着哪些机遇?沿海农民又该如何抓住先机实现新的跨越?沿海地区党和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路线图又将如何?为此,本报推出探索沿海‘新农村’建设的深层问题的系列重大思考性报道,力求在沿海寻求答案和思路——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地方官员,最关心的是如何率先解决“三农”问题。
沿海开放城市和大中型城市必须也完全有条件和能力,在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中率先解决“三农”问题。
沿海解决“三农”问题功夫在“农外”
在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效。
二元经济体制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尤其现代农业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相当一部分沿海地区的农村率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这些地区在实践当中探索了一些措施和经验,为我们建设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树立了好的样本。
广东、福建、山东等省属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总体已经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也已经有了广泛的探索。
在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使浙江涌现出了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备、服务配套、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
地处沿海台风多发区的台州,则因地制宜,设想在农村推广防台型建筑,建设安全村庄、安全农庄。浙江三年投入390个亿,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在广东,则把统筹城乡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统一考虑、安排。
广东省明确规划要分类指导、分步推进,要求珠三角先行一步,走出一条路子,创造一些经验指导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在江苏,明确了“因地制宜、尊重民意、注重民意、节约土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规划原则,同时还将严格城乡建设规划的集中归口管理,确保城与乡规划的相互衔接。
在福建,则在“规划既要让农民造得起,又要造得几十年不落后”即规划的实用性和超前性上作大量研究。福建地处沿海开放地区,山海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素质较高,具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巨大潜力。以念好“山海经”,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
在上海、江苏在城乡统筹过程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稳步推进郊县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集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推进郊县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
上海“十五”期间投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上的钱就达110个亿。
在青岛,将“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战略纲领中统筹考虑,通过工业化、城市化与“三农”的充分互动加以解决。
青岛将大工业支持与农业自身升级的互动看做解决“三农”问题一大途径。青岛是目前城市化水平已达54。7%,县域经济占据半壁江山,城市大工业向农村扩散和渗透,有力地拉动‘三农’问题的解决”。青岛的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红星化工等大企业都在本地以及全国各地农村建立了许多工业园区,新引进的内外资大项目绝大多数也建在农村,这样使农村具备了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产业大军。
目前,青岛郊区电子家电、机械制造等总产值亿元以上的经济板块已达20多个,有效地加快了农村的工业化进程。
在晋江,以工业化破解“三农”问题——晋江市由于地处沿海前沿,国有工业基础差,工业化水平很低,加上人多耕地少,因此,不仅经济总量小、结构极不合理,而且“三农”问题相当突出。
晋江从实际出发,选择农村工业化作为振兴晋江经济之路,适时发动和引导群众联户集资、合作经营,创办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使之迅速成为晋江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形成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发展格局,被誉为“晋江模式”。
如果说沿海新农村建设精髓何在?那就是——跳出“三农”抓“三农”!
广东:建设新农村不设统一标准
“解决农民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广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设统一标准。
”广东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子,再次展现广东人务实的风格。
广东建设新农村起步较早,近年来各地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村”进行可贵的探索。在全国实施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之后,广东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现和推广有特色、有个性的新鲜经验。
在湛江遂溪,实行“村企共建”投入机制,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做法:遂溪县马六良以“造血”型项目带动,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建设新农村。马六良村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村集体和村民以参股形式集资,与泰国正大公司合作开发“订单养猪”项目,开挖鱼塘和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同时引进先进专利技术开发利用沼气,将猪粪用于发酵沼气,供群众日常生活之用,发酵的剩余物养鱼和种植无公害蔬菜。
在遂溪县马六良村口,一块巨牌上写着:当主人、作主体、唱主角,实干建设新农村。这似乎是广东做法的一个注脚。从当地男女老少村民脸上绽放的灿烂笑容中,明显感到他们生活得很开心。放手发动群众,不搞“一刀切”,并不减轻政府的责任。
以县为重点,以提高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中心,着眼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政府做好长远规划,在具体推进工作中允许起步有先有后,过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
在富裕的珠三角,别墅式的村庄固然令人羡慕,而在欠发达的山区,绿树掩映、清水长流的原生态村落,似乎更适合人类居住。
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强调,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设统一标准,原则上不搞达标评比,不搞检查验收,不等于没有标准。
标准就在农民心中,标准就是群众满意不满意。
如何破解穷县新农村建设之道
建设新农村的最终落脚点在一个“钱”字上。那么,沿海的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否也会慢半拍?
在湛江徐闻,徐闻县共有68万人、去年财政收入不足亿元,是个典型的“穷县”。
但徐闻知难而进,放手 发动农民群众多渠道筹集资金,全县638个自然村初步实现“四通五改六进村”,占总数的50。6%。农村面貌发生巨变,先后有13个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或卫生村,44个村被评为市级新农村。
徐闻创造性地破解了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题。它的经验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政府用钱堆出来的,而是党委政府引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一次伟大创造。事实证明,农村振兴的根本力量在农民!
徐闻新农村建设成功之道最核心、也是最富启发意义的经验,就是党和政府不强令、不包揽,自始至终尊重农民意愿,发动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去建设美好家园。
该县角尾乡北兰村的农民自发凑钱修路,成了全县最早实现村道“硬底化”的村,徐闻开展了以“四通五改六进村”(通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党的政策进村、科技进村、先进文化进村、优良道德进村、法制教育进村、卫生习惯进村)为内容的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这项契合徐闻农村现状的活动,迅速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
国外有评论说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为什么?就是城乡之间的规划没有统筹,规划部门在长时间内没有考虑到农村的规划。而在徐闻,县政府拿出800万元,广聚专业人才,完成了全县500人以上村庄的建设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徐闻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发动“千官扶千村、万干齐回村”行动,先后有732名科级干部和1万多名普通干部利用下班后和周末时间回到原籍村庄,他们和节假日回乡的外出人员一起,构成阵容和号召力都很强大的“回乡团”,指导帮助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
,在徐闻,新农村的“指导人”角色由“回乡团”来承担。“由于农村的长期封闭落后,跳出‘农门’的外出者被普遍认为是有能力、有见识的,回村之后说话有人听,号召力强。”结果,“回乡团”对“生我养我”的家园情真意切,热情高涨,觉行动,在修路、美化村庄的行动中,徐闻各村不向政府要钱,不请专业施工队,主要由村民自愿分摊出钱,轮流出工完成。
徐闻现建有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4个,入股社员1016户,帮助农民推销菠萝、香蕉、瓜菜等农产品。6个农资供应合作社,直接送肥下乡直至田头,让农民买到连锁经营的“放心肥”。这个尝试对珠三角主题产区的未来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示范性蓝本。
崛起重在跳出“三农”抓“三农”
广东沿海的崛起在“三农”。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很难想象会有广东的今天。一些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认为,做好“三农”文章,“钥匙”不仅仅在“三农”,更要跳出“三农”抓“三农”。
只要追求工业化,就必然产生“三农”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但它们是互为联系、互相支持的完整体系。从根本上讲,“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还须依靠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
沿海乡镇企业的异军崛起,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农村的创造力是巨大的。沿海新农村经验还告诉我们: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速度,为此应稳步推进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及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探索。
同时,政府的财政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能有效避免新农村建设成为“增加农民负担的新源头”。基于这样的认识,来自沿海农村基层的新举措、新经验,成了"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这些鲜活的举措和经验,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
沿海新农村特色:“建市场” 重于“建村庄”
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的乡镇,各种大型农贸批发市场、三鸟批发市场处处林立。
仅仅是漂亮的村庄和齐整的街道,并不能吸引资金流入农村,新农村建设最本质的含义在于,培育出一个软硬件设施都相对完善、空间广阔、日趋活跃的农村市场,但目前,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在中国农村是不存在的。
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需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同时需要形成产地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期货市场相结合的商品市场体系,并建立维持这个市场体系的市场秩序,建立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总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后劲在农村,中国经济持续发发展的出路在于农村;农村市场是目前我国建设新农村惟一一项没有真正启动的消费大市场。占一方农村,聚一方财源,沿海人又将先行一步。
沿海:新农村建设的几大标志
目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走向小康生活的农村居民、社区现状,至少应确立以下几大标志:
——农民居住集约化。
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强镇、名村,无不是农民高度集约化的居住地。
——生产方式合作化。在沿海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是一剂妙药良方。农民生产方式从一家一户转向专业合作化,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城乡服务一体化。在沿海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服务一体化,使农民转为市民成为现实。
沿海:能为中国新农村建设贡献什么
我们知道,广东等沿海省市的小城镇现已进入了产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以“企业进园区,农民进城区”为特点的用地集中、开发集约、产业集聚、能量集合的园区整合和产业重组正在进行。
通过园区承接新增量、培养新产业、营造新布局、创新新优势的策略,成为珠江三角洲的普遍共识。在农村城市化的推进上,广东省要将现有1529个建制镇(含县城所在镇)缩减15%,同时要突出重点,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加速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措施,用10年左右的时间,搞好300个中心镇建设,把有限的财力、物力放在支持中心镇发展上,实行用地倾斜政策,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等具体的政策措施,强化其区域中心地位。
今天的中国,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浪潮正涌动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意识到这股浪潮所带来的空前机遇和挑战。可以预见,在未来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水平将由目前的34%左右提高到50%,也就是说,将至少有一半人住在城市里。
而困扰政府已久甩不掉的“三农”问题要彻底根治,必须通过新农村建设和城市的扩张来解决!那么,中国的区域经济最发达的沿海,能为中国新农村建设贡献什么?智慧和创造在沿海大地迸发,经验与范例在沿海诞生。
沿海新农村建设究竟能不能给中国解决‘三农’问题带来更多启示,让我们拭目以待!。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