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姓陈的官员被流放到海南
海南陈姓宗亲起源 据海南颍川历史研究会秘书长陈泰柱介绍,“海南陈氏后代大多迁徙自义门陈氏。”海口市演丰镇塔市村委会荷兰村,曾藏有一卷《陈氏长支族谱》,据称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其先祖陈淑山抄自光绪十九年(1893年)所修的《陈氏族谱》。 “太祖敬忠,字泰谟,原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坎头村,元至正二十一年避乱福州府福宁县。明洪武三年,以恩拨琼山教授,生二子,长思猷、次思诲。公携思诲回籍,留思猷居于琼山盐田村……”据《陈氏长支族谱》记载,陈敬忠曾是海南一百多位陈氏渡琼始祖之一。 他从原籍福建莆田来琼,元末的1361年,才因避乱前往福宁,并于明初的1370年,受“恩拨”来到海南琼...全部
海南陈姓宗亲起源 据海南颍川历史研究会秘书长陈泰柱介绍,“海南陈氏后代大多迁徙自义门陈氏。”海口市演丰镇塔市村委会荷兰村,曾藏有一卷《陈氏长支族谱》,据称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其先祖陈淑山抄自光绪十九年(1893年)所修的《陈氏族谱》。
“太祖敬忠,字泰谟,原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坎头村,元至正二十一年避乱福州府福宁县。明洪武三年,以恩拨琼山教授,生二子,长思猷、次思诲。公携思诲回籍,留思猷居于琼山盐田村……”据《陈氏长支族谱》记载,陈敬忠曾是海南一百多位陈氏渡琼始祖之一。
他从原籍福建莆田来琼,元末的1361年,才因避乱前往福宁,并于明初的1370年,受“恩拨”来到海南琼山,就任琼州府学教授。 此外,明代正德《琼台志》也有对陈敬忠的记述,他虽然不是举人或进士出身,但饱读诗书,学识渊博,育人有方。
能得到后人的这等评价,足见在大明开国之初,百废待举之时,陈敬忠算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了。 然而,敬忠公不久后便带着次子陈思诲返回福建,留下长子陈思猷,并落籍琼山县的盐田村,向北毗邻琼州海峡而居。
陈敬忠的后人在盐田村繁衍生息,其孙子陈定吉生了5个儿子,于是就有了今天宗族内部所称的5个分支。他们在盐田村一住就是230余年。直到1605年的那场大地震,让陈敬忠的长支十一世孙德刚、德良、德瑚、德弘、德明兄弟5人分离,此后,陈敬忠的后代,在海南岛内广泛迁徙。
目前,分布在了海口的演丰桂林洋一带和文昌、琼海,定安、屯昌、乐东、三亚等地较多。 数百年来,陈敬忠作为历史上海南陈氏的功勋先祖,备受后人敬仰。 新海南陈氏大宗祠 预计将于年内建成 宗祠既作为族人供奉先祖的地方,也历来作为教育后辈、教书育人的地方。
陈敬忠来琼后兴办学堂,明清两代,在科举取士的年月,他的后裔虽然没有几人登科折桂,却不乏热衷文化、教育事业的人,即使是在近代、现代和当代也如此。 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为纪念渡琼始祖,陈敬忠的十六世孙陈文凤倡首和主持修建“陈敬忠公宗祠”,落成于湖塘村东侧。
慢慢地,这座祠堂演变成为教育场所。 族谱资料记载:光绪六年(1880年),废科举而兴学堂之风日盛,湖塘村的陈一香谋求新学,北上广州就读于康有为倡办的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后返乡,报请政府,将“敬忠学馆”改为“广东省立绳正小学”,后来改为县立。
据陈泰柱介绍,““绳正”又有“纠正”的意思,古代木工锯木头,往往用带墨的绳线牵引,弹下来就是一条笔直的线,先辈们将学校名字取名为绳正,也是希望能够让本族及周边学子从中受益。” 在原省政协主席陈玉益宗长和众多宗亲的支持及海南省颍川历史研究会的推动下,目前,重建海南陈氏大宗祠已于2013年底在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塔市举行了奠基仪式,并于2015年1月20日完成封顶,预期将于年内建成。
“新的海南陈氏大宗祠,就位于原‘陈敬忠公宗祠’、绳正小学旧址上。”陈泰柱告诉记者,新的海南陈氏大宗祠(即海南陈氏文化联谊会馆),选址坐落于海口市演丰镇塔市村。项目占地20多亩,建成后,祠堂内将供奉舜帝、胡公、寔公这三位陈氏先祖的祖像。
据了解,海南陈氏大宗祠后三间殿堂的主体结构工程建设已基本完工。这是一座三进“中”字型的古典式建筑,内设海南陈氏大宗祠、陈列馆、功德堂、聚星堂和文化长廊等建筑物。会馆具有搜集、研究及弘扬优良传统文化,缅怀祭拜陈氏过琼先祖,以供海内外宗亲聚会联谊和表彰众子孙努力奋斗报效祖国之业绩、缅怀先人问祖归宗等功能。
陈敬宗。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