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理工学科 农业科学

猕猴桃叶子发白是为什么?

猕猴叶子发白是为什么?

全部回答

2015-05-25

128 0
    猕猴桃褐斑病、灰斑病、黑斑病和褐麻斑病,是猕猴桃生长期最严重的几种叶部病害。全国人工栽培区几乎均有发生。危害后常导致叶片大量枯焦或提早脱落,影响果实产量与品质。 褐斑病 1、症状:发病部位多从叶缘开始,初期在叶边缘出现水渍状污绿色小点,后病斑顺叶缘或向内扩展,形成不规则的褐色病斑。
    在多雨高湿条件下,病情扩展迅速,病斑由褐变黑,引起霉烂。正常气候条件下,病斑四周深褐色,中央褐色至浅褐色,其上散生或密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原分生孢子器)。高温下被害叶片向叶面卷曲,易破裂,后期干枯脱落。
  叶面中部的病斑明显比叶缘处的小,病斑透过叶背,黄棕褐色。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和子囊壳在寄主病残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嫩梢抽发期,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随风雨飞溅到嫩叶上,萌发菌丝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
    我国南方,5~6月多雨,气温20~24℃,利于侵染,果园病害传染迅速。7~8月气温25~28℃,病叶大量枯卷,感病品种落叶满地。10月下旬至11月底,猕猴桃逐渐落叶完毕,病菌在落叶上越冬。
   灰斑病 1、症状: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在叶面形成灰斑,发病初期呈水渍状退绿污褐斑,逐渐扩大,沿叶缘迅速纵向发展,侵染局部或大半部叶面。  发生在叶面的病斑受叶脉限制,明显比叶边缘的病斑小。
  病斑穿透叶片,叶背病斑黑褐色,叶面暗褐至灰褐色,后期在病部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原分生孢子盘。由于病原种类不同,某些叶子上会产生轮纹状灰斑,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器呈环纹排列。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病叶组织上以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越冬,落地病残叶是主要初侵染源。
    翌年春季气温上升,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随风传播,在寄主新梢叶片上萌发,进行初侵染,并以此繁殖进行重复侵染。此病与褐斑病发生和危害基本同步,5~6月为侵染高峰期,8~9月高温干旱,为害最大。
  被褐斑病侵染的叶片,抗性减弱,本病原常进行再侵染,故有时在同一叶片上出现两种病症。   黑斑病 1、症状:又称霉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多发生在7~9月。
  嫩叶、老叶染病初在叶片正面出现褐色小圆点,大小约1毫米,四周有绿色晕圈,后扩展至5~9毫米,轮纹不明显,一片叶上有数个或数十个病斑,融合成大病斑呈枯焦状。病斑上有黑色小霉点,即病原菌的子囊座。
    严重时叶片变黄早落,影响产量。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在叶片病部或病残组织中越冬,翌年春猕猴桃开花前后开始发病,进入雨季病情扩展较快,有些地区可造成较大损失。
   褐麻斑病 1、症状:该病从春梢展叶至深秋都可发生退绿色小污点,后渐变为浅褐色斑。  病斑圆形、角状或不规则形,形态和大小都较悬殊,2。0~18毫米,叶面斑点褐色、红褐色至暗褐色,或中央灰白色,边缘暗褐色,外具黄褐色晕,叶背斑点灰色至黄褐色。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地表病残叶上越冬,翌年春季产出新的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到嫩叶上进行初侵染,继而从病部长出孢子梗,产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高温高湿利于病害发生,5月中下旬始见病症,6~8月上旬达到为害高峰。
  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高温干燥,不利病菌侵染,但老病枯焦和脱落现象较严重。 综合防治方法 (1)冬季彻底清园。结合冬季修剪,将地面落叶和枝条清扫干净,结合施肥埋于穴中。
    在施基肥的同时,将果园表土翻埋10~15厘米,使土表病残叶片和散落的病菌埋于土中,不能侵染。 (2)清园结束后,喷波美5~6度石硫合剂,杀灭藤蔓上的病菌及螨类等害虫。
   (3)褐斑病与褐麻斑病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5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600倍液喷雾,隔10~15天喷一次,连喷3~4次,能控制病害再侵染。  2~8月,喷1:1:100波尔多液,可减轻叶片受害。
   (4)灰斑病和黑斑病于发病初期喷洒50%杀菌王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50%使百克可湿性粉剂900倍液、25%应得悬浮剂1000倍液或75%达科宁(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
   新建猕猴桃园时,除了考虑丰产性和品质外,应重视对褐斑病、灰斑病的抗性选择。  各地生态环境不同,上述几种病害的发生与为害不尽一致,应先做试验观察。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农业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理工学科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建筑学
心理学
数学
天文学
工程技术科学
化学
环境学
地球科学
生态学
物理学
农业科学
农业科学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