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地理

想知道厦门名人与名人故居吗?

想知道厦门名人与名人故居吗?

全部回答

2016-06-27

324 0
    在厦门,有名的人很多,有名人的故居“遍地都是”,但真 正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录的只有四座。下面重点介绍几位名人和名人的故居。陈嘉庚先生1874年诞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17岁时他离开家乡,到南洋谋生。
  经过多年奋斗,在南洋拥有橡胶园、米厂、木材厂等实业,以“华侨大实业家”之名远驰海内外。  1923年,他回乡创办集美小学校后陆续增办各种类型学校,形成了集美学村。1919年,陈嘉庚先生创办了厦门大学。
  1949年,陈嘉庚先生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并一直定居集美。陈嘉庚先生把自己在新加坡的产业变为现款加上筹款共汇回1000多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国内办学。
    陈嘉庚不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痒,而且提倡学生要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陈嘉庚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为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论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都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
  他把一生献给爱国兴学,献给救亡大业,献给振兴中华,成为华侨的一代领袖和楷模,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  毛泽东主席称誉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恪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训,生活朴素,自奉菲薄,居旧室,自定伙食标准每日不超过五角。
  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钱也不要浪费!”陈嘉庚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 联合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
    遗著有: 《南侨回忆录》、《南侨正论集》、《住屋与卫生》、《民俗非论集》 及《新中国观感集》。1961年8月21日,陈嘉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临别时他仍殷 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并嘱咐“把集美学校办下去”,还把300 万元人民币遗产全部献给国家。
  国家给予其国葬的哀荣,灵柩运 回集美,安葬于“鳌园”。  陈嘉庚故居系罗马式单角楼,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92平 方米,位于集美区嘉庚路149号。1918年由其胞弟陈敬贤亲自 筹划新建,1939年被日本飞机炸毁,1955年按原样重建,1958 年陈嘉庚回厦后复居于此,1981年该旧居被辟为陈嘉庚故居纪 念馆供游人参观。
  林巧稚医生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2月23日生于 厦门鼓浪屿基督教徒家庭。  她是我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 一、卓越的人民医学家、厦门人民的好女儿。1921年8月,林 巧稚考取了协和医科大学。
  1929年获博士学位,留在北京协和 医院当妇产科医生。1940年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人的 主任。林巧稚大夫从事医学教学、研究、临床工作近60年,为中 国的妇产科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为妇幼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
    她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医风,在国内外享有很高 声誉。她婉拒海外的重金相聘,献身祖国医学事业的精神,赢得 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晚年在病榻上,她完成了《妇科肿瘤 病学》等巨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1983年4月22日,当 这位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大夫与世长辞时,闻讯赶来哀悼的 人络绎不绝。  林巧稚大夫被尊称为“万婴之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而她却没有儿女。一生中她亲手为5万多个小生命接生,这些婴儿都是她最心爱的孩子。
  她还创造了脐静脉换血治愈新生儿溶血症的新方法。林巧稚故居林巧稚故居为西洋式风格,其柱廊设计颇具特色,建成于19世纪末,建筑面积953平方米,位于鼓浪屿晃岩路47号。  前做好分工。
  到达狩猎地点,有的随带猎犬搜山,有的守候在野兽必经之路,伺机射击。其行猎方式有土铳射杀、弩杀猛兽、竹枪杀兽、竹吊拴兽、木笼框兽、陷阱困兽、累刀刮兽等。畲民出门行猎时,要拜“猎神”为“田公元大夫林巧稚教授的地方。
  这座于1984年修建的园林,恬静美丽,布局自然,园中立着林巧稚大夫的汉白玉雕像,建有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迹展览室,邓颖超同志亲手在园中种植的两株南洋杉,象征着林大夫秀逸高洁的品格。  从厦门鼓浪屿皓月园一侧的漳州路或者复兴路都可以到达毓园。
  陈化成福建厦门同安丙洲人,又名字莲峰,生卒年1776〜 1842。他生长在海滨,从小练就一身好水性,驾驭风涛,如履平 地,且自幼端重,智勇过人,尚节重义,气宇轩昂,是鸦片战争 中的抗英名将。陈化成行伍出身,历任游击、参将、副将、总兵 等职。
    清道光十年(1830年),升福建水师提督,驻守厦门,多 次率水师战船缉拿、驱逐英国等国鸦片武装走私船。1840年, 调任江南水陆提督时,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侵略军进犯定 海,他急赴吴淞口,在两江总督裕谦支持下在吴淞积极设防,先 后调集清军4000余名,调配各型火炮250余门,在沿黄浦江口 西岸修筑防御阵地达5公里。
    1842年6月16日英舰进犯吴淞口时,督部猛烈发炮,击伤英舰多艘,而两江总督牛鉴畏敌求和, 后溃逃,英军从后路抄袭西炮台,陈化成身受重伤,但仍持刀督 部与敌搏战,最后中弹牺牲。
  陈化成故居系1836年陈化成任福建水师提督时购置,现 存故居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作为一品大官,他的住宅却十分简 陋,故居内仍保存其当年使用的石板床,庭院内尚存旗杆石插座 一对。  位于思明区草埔巷9号。
  郑成功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原名福松、森,号大木。 1624年出生于一艘日本商船上,因没有接生员,母亲用牙齿咬 断脐带。5岁时跟随父亲在海中摔打,父亲用异乎寻常的方法训 练,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像自己一样坚毅果敢的人。
  21岁是南 京国子监的学生。  1645年,南明的隆武皇帝朱聿键在福州即位, 见他英俊非凡,才华横溢,且忠心耿耿,赐他国姓,改名成功, 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从1646年起,因反对其父降清,郑 成功在福建、广东、浙江沿海一带反复同清军交战,被南明永历 帝册封为延平王。
  1650年,率领部下挺进厦门鼓浪屿,占领厦门、金门两岛 后与清军展开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 浙江舟山、南至广东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 克瓜洲、镇江等城。
  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 兵计,折兵回厦门。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击退。郑成功 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了 长期的斗争。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对台湾人民进 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 国人民的愤慨。
    1652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 芝龙的旧部)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1655年,郑成功为了抗议 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 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复台》诗。   诗作高度概括了收复台湾的艰难历程,无限深情地抒发了自己与 将士们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郑成功纪念馆位于厦门市鼓浪屿,于1962年1月28日郑 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之际剪彩开馆。全馆除序言厅外分为7个 部分:郑成功的青少年时代、救国救民举义反清、中华宝岛台 湾、跨海东征驱荷复台、筚路蓝缕开发台湾、大义彪炳流芳百 世、民族精神激励后人。
    展出各种文物、资料、绘画、照片、雕 塑、模型等,系统地介绍了有关郑成功的历史文物400多件,其 中一级文物13件,馆藏有关资料、文献1万多册,是海内外最 大的郑成功文物文献收藏中心和研究基地。
  馆址即为郑成功屯兵 扎营和指挥水师操练的地方,至今存有水操台、寨门等遗址和大 量名人题刻。  纪念馆踞山面海,周围树林蓊郁,花木呈秀。古老的梧桐, 芬芳的玉兰,卓然而立的棕榈,树干犹如美玉的玉竹,衬托出郑 成功纪念馆令人崇敬肃穆的气氛。
  苏颂厦门市同安人,1020年出生。是我国宋代宰相,著 名的政治家,又是天文学家、药物学家和文学家。苏颂10岁时随父赴任读书,23岁与王安石考中同榜进士, 从此进入仕途,73岁为宰相,是宋泉州府的十宰相之一。
    他严 格执行典章制度,要求百官守法,忠于职守;量才用人,杜绝不 正之路;防止边将邀功生事;虽位极权贵,而奉养如寒士。。苏颂最杰出的贡献是公元1090年(宋元祐五年)研制成功 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 水运仪象台。
  苏颂在医药上的贡献是他公元1061年撰写的《图经本草》, 记载药物780种,附有标本说明图,李时珍推崇它“考证详明 颇有发挥”,是当时中国最新最全的药物志和药物图谱,是世界药物史上的杰作之一。
    苏颂一生好学,在天文仪器、机械设计以及本草医药等科技 领域的开拓性研究,为我国和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 献。另外,他对历算、天文、地理、音乐、医药无所不通,尤精 于典故。
  这颗科技巨星在他82岁(1101年)病逝时,已有《鲁 卫信录》、《苏颂集》、《图经本草》、《略集》、《新仪象法要》等 主要著作留给后人。  苏颂故居位于同安城北隅永丰乡的芦山堂,是宋代的宰 相、大科学家苏颂的故居。
  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十一月二 十三日,苏颂诞生在这里。故居始建于公元944年,占地1700 平方米,为三进双护厝第式建筑。因此地在五代时期炼铁废淹堆 积成山,状如葫芦,故叫葫芦山,故居建在其旁,因而叫芦山 堂。
    因葫芦山是苏氏入闽的发祥地,所以芦山成了苏氏的堂号。 不论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还是中国台湾和香港 的苏氏后裔,只要同是芦山派系,都要到这里祭祖。芦山堂前原 有一汪水池,苏颂读书时在此洗砚,故称“洗墨地”。
  苏颂科技馆位于同安城西新街。是一座建筑面积2400平 方米的六层大楼。  1988年是苏颂首创水运仪象台900周年,为 了纪念这位历史名人,同安县人民政府拨款和海内外苏氏宗亲捐 资兴建本馆,并在馆中专设“苏颂史迹陈列馆”,陈列馆面积约 200平方米,分为三部分:一是生平业绩,故居风貌;二是勤政 爱民,正简流风;三是科学巨星,光照千古。
    展品主要有:苏颂 塑像;水运仪象台复制品;以展板形式展示《新仪象》、《图经 本草》、《苏颂星图》等古书复印件;名人题词字迹等珍贵资料。 陈列馆还配有电视机、VCD机等设备,可播放有关苏颂生平、 水运仪象台构造等片,进行形象生动的科普教育活动。
  该馆常年 对外开放。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1621年出生于泉州晋江衙口一个厦门市 " 11农民家庭(卒于1696年),是清初爱国将领,是收复台湾的英 雄。施琅“少有识度,膂力过人”,年未及冠,从师“习战阵击 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为万人敌”。
  早年为明总兵郑 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  不久又加入 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重要将领,积极参与海上起兵反清。后 来他再次降清后,在清军里历任副将、总兵、福建水师提督,授 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卒后追赠太子少傅,赐谥襄壮。
  施琅最伟大的功绩是统一台湾和力主保留、守卫台湾。他之 所以力主收复台湾,目的是为了祖国的统一,认识到只有使 “四海归一”,才能使“边民无患”。  他多方论证,说服清廷不可 放弃台湾,终使清廷下决心在台湾设府建制。
  施氏大厝位于同安霞露街123号,是一座砖石木结构的三 进平屋,建筑面积786。 5平方米。它就是施琅驻防同安时期的寓 所 施氏大盾。据考证,施琅任同安副将、总兵时在银城驻军的时间先后有 6年(1657〜1662年)。
    在此期间,他就居住于这座普通的农舍 内。这里原有施氏祖祠及两座生活起居大厝,还有武馆、月眉 池、将军井、升旗台等配套建筑。施琅将军当年即是在此闻鸡起 舞、枕戈待旦。然而,经过300多年岁月风雨的洗刷,如今仅存 大厝和左侧护厝。
  施氏大厝于2000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公布为厦门涉台文物古迹。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地理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书画美术
器乐/声乐
舞蹈
地理
地理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