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蜜蜂慢性麻痹病?
蜜蜂慢性麻痹病是一种由蜜蜂慢性麻痹病病毒引起的成年蜂病害。这种病害传播极为广泛,目前在全球养蜂区域内,除南美洲以外,其余的各大洲均已分离出病原。在我国这种疾病主要发生
于潮湿、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一般不会引起较大的损失,但有时 也会造成个别蜂场的严重损失。 北方寒冷地区较少见,即使发生 也仅限于少数蜂群。
引起蜜蜂慢性麻痹病的病原为蜜蜂慢性麻痹病病毒(Chronic
bee paralysis virus,CBPV),于1963年分离获得。病毒粒子形状 为椭圆形,有长度为30纳米、40纳米、55纳米、65纳米4种,直径 皆为20纳米。 不同长度的颗粒具有相同的性质,但所含的核酸大
小...全部
蜜蜂慢性麻痹病是一种由蜜蜂慢性麻痹病病毒引起的成年蜂病害。这种病害传播极为广泛,目前在全球养蜂区域内,除南美洲以外,其余的各大洲均已分离出病原。在我国这种疾病主要发生
于潮湿、气温较高的南方地区,一般不会引起较大的损失,但有时 也会造成个别蜂场的严重损失。
北方寒冷地区较少见,即使发生 也仅限于少数蜂群。
引起蜜蜂慢性麻痹病的病原为蜜蜂慢性麻痹病病毒(Chronic
bee paralysis virus,CBPV),于1963年分离获得。病毒粒子形状 为椭圆形,有长度为30纳米、40纳米、55纳米、65纳米4种,直径 皆为20纳米。
不同长度的颗粒具有相同的性质,但所含的核酸大
小不同,短粒子所含核酸最小、最不完整,长粒子所含核酸最大、最 完整。病毒粒子的感染力与粒子长度成正比。最大的感染力与最 长的颗粒是相关联的,这可能是由于最长的颗粒具有最完全的信
息,感染后复制顺利,故而感染力最强;而短粒子所携带信息有缺 陷,感染后需要别的粒子提供信息,复制不顺利,所以感染力最弱。
但它可以起补充作用,能增强长颗粒的感染力。
蜜蜂慢性麻痹病在蜂群内的发生与传播有较明显的季节 性,多发生于仲夏至初秋。这时期蜂群一般刚采完小暑蜜,群势
普遍下降,加之外界炎热,又缺乏蜜、粉源,群内饲料不充裕,蜂 群缺乏生气,在这种情况下易突然爆发慢性麻痹病。
但病原并 不是此时才进入蜂群,而是由早期患病的那部分蜜蜂传播的。
另外,当蜂群失王时,慢性麻痹病在蜂群中迅速发生,这可能 是由于失王后蜂群慌乱,工作失序,采集不正常,导致缺蜜、缺粉所
致。
蜜蜂慢性麻痹病有其独特的症状,分为I型、II型2种。
(1) I型被感染的蜜蜂双翅和躯体反常地震颤,病蜂不能飞 翔,常在蜂箱周围的地面或草茎上爬行,有时上千只个体结成团, 并常见它们在蜂箱内的上部挤成团,腹部肿胀,翅由于脱位而伸展
开。腹部肿胀是由于蜜囊充满液体所致,在肿胀的机械压力作用 下,痢疾迅速发生。
患病个体常在5〜7天死亡。这种疾病在欧洲曾被称为杉毒病,因为当时认为本病与蜜蜂从森林中采集花蜜有关。
(2) II型俗称颇多,如黑强盗、小黑蜂、黑色病等。这一型的 病蜂,刚被侵染时还能飞翔,但它们体表茸毛脱落,呈现出黑色的 相对大的腹部,个体略小于健蜂。
黑色的腹部呈油腻状。病蜂常
被健蜂啃咬攻击,被驱出蜂群,当它回巢时,又遭到守卫蜂的阻挡, 于是行踪不定,到多群蜂的巢门口盘旋,常被误认为是盗蜂。几天 后蜂体表现震颤,不能飞翔,并迅速死亡。
这两种病型,常在一个蜂群中发生,但通常为一种或另一种占 优势,而出现症状多型性的原因至今尚不甚明了。
Rindevev和
GreEn认为可能是与同时感染了另一种大于急性麻痹病病毒颗粒 的正二十面体病毒颗粒有关。收起